挖潜增效 努力建设工业节水型社会
——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用水情况分析
决策咨询45期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全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型”社会的号召,强化节水意识,优化用水结构,工业节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规模工业取水结构仍不合理,用水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雨水、再生水、重复用水还有潜力可挖。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循环用水技术,进而提高规模工业用水效率,对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一、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用水情况
(一)取水总量略有增长。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取水总量为38.8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9%;外供水量21.35亿立方米,增长2.0%。剔除外供水后,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用水总量为17.54亿立方米,下降0.5%。地表水是工业企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取水量为31.46亿立方米,占取水总量的80.9%,比重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地下水、自来水和其他水取水量分别为2.44亿立方、3.25亿立方米和1.74亿立方米,占取水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3%、8.3%和3.5%。其中,地下水占比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自来水和其他水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0.1个和1.9个百分点。
(二)重复用水平稳增长。2013年,全省有重复用水企业3045家(其中高耗能企业1461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2.8%,重复用水量为60.21亿立方米,增长4.3%,重复用水率为77.4%。全省重复用水主要集中在六大高耗能行业,重复用水量占全省比重的97.1%,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重复用水增长最快,增速为16.1%。2013年,六成以上的高耗能企业重复用水不同幅度增长。
(三)废水排放小幅下降。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为6.40亿立方米(含污水处理企业排放处理后达标的废水),同比下降3.3%。全省废水排放主要集中在4个行业,污水处理企业排放了31.4%的废水,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共排放了32.8%的废水。
(四)行业用水高度集中。分行业来看,用水主要集中在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造纸和纸制品业等5大行业,总量接近全行业的七成。41个大类行业中,24个行业用水量有不同幅度下降,降幅面达58.5%。
(五)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效率稳步提升。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节约用水意识增强、重复用水效率,规模工业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效率稳步提升。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7.67立方米(按可比价计算,下同),相比2012年20.42立方米下降13.5%。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为10.8%,较上年同期多降7.4个百分点。
(六)市州用水量“七升七降”。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用水总量为17.54亿立方米,同比下降0.5%,14个市州规模工业用水量“七升七降”。从总量上看,长沙、岳阳、郴州和娄底4个地区用水总量为9.96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6.8%。长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水量占到了该市规模工业用水总量的60%;华能岳阳发电厂、泰格林纸集团,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炼油行业共5个企业消耗了岳阳市规模工业74.7%的用水量;郴州市电力、水的生产供应业用水量大,占全市总量的68.9%;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是娄底用水大户,用水量接近全市规模工业用水量的50%。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取水结构不合理,雨水、再生水使用较少
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和其他水取水比重由2010年的85.9:6.3:7.1:0.7调整到80.9:6.3:8.3:4.5。地表水比重分别下降5.0个百分点,地下水比重基本持平,其他水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结构略有优化,但地表水、地下水占比仍然偏高,雨水、再生水等其他水源使用不足。一方面,雨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补给途径,近3年湖南年平均降水量位列全国前10位,但雨水收集量年均只有44万立方米,雨水收集利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全省仅有12家企业取用了282.12万立方米再生水,相当于只利用了再生水总量(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的水)的2.2%,占比不到全取水总量的0.1%,再生水回收利用不多。此外,全省19家污水处理企业中仅有1家企业对外提供再生水。
(二)重复用水有待推广,效率亟待提高
一是重复用水总量和效率增长缓慢。2013年,全省3045家企业循环重复使用水资源,企业数比2010年增长114.8%,但是重复用水量只增加了4.54亿立方米,重复用水率仅提升2.6个百分点。
二是近半数行业的重复用水量下降。41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重复用水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仅有6个行业重复用水率达到了50%,七成以上行业重复用水率不到20%。
(三)部分行业、地区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大
一是部分行业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大。41个大类行业中有13个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10立方米以上。造纸和纸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达到了90.32和79.43立方米,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加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也较高,分别为21.76立方米、32.77立方米和44.71立方米。相对来说,高附加值、低耗能行业的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少,如烟草制品业,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立方米。
二是部分地区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大。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20立方米以上的有6个地区。其中,娄底、湘西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35.99立方米和47.15立方米,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03倍和2.67倍。相比之下,张家界、株洲和衡阳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0立方米,分别为9.75立方米、9.53立方米和9.44立方米,只有全省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50%左右。
三、建议
尽管湖南水资源充足,且降雨量丰沛,人均水资源量在全国前10位,但由于降雨和水系分布时空不均匀,全省季节性、地区性缺水较为明显。因此,保护水源,节约用水,优化用水结构,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成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一)强化结构性节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是仅次于农业的用水行业大户,抓好了工业节水,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要着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在结构性节水上做文章,鼓励和优先发展用水效率高、低污染的产业,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在淘汰落后产能时,将水耗高的企业纳入淘汰范围,提高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抓好技术性节水,推广重复循环用水。重复用水率是衡量一个企业水循环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要大力开展工业节水,推广技术性节水和循环用水。在技术性节水项目改造和实施上予以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实施节水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更新升级生产设备,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示范基地,以及工业用水大户推广循环用水,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提高重复用水率。
(三)提高废水处理品质,鼓励雨水、再生水使用。源头上,加快推行清洁、低碳、环保生产,严格控制废水的产生和排放;终端上,着力改进废水处理工艺,提高废水处理品质。加强雨水收集利用研究和推广,支持和鼓励具备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条件的企业开展雨水收集。在再生水利用上挖潜增效,鼓励可利用再生水的行业,如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工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推广使用再生水,促进再生水综合利用。
(四)加强节水目标管理,完善节水价格调节机制。水是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要结合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业用水节水预警监测体系,建立分地区、分行业的目标管理机制。加强工业用水运行监控,尤其要重点预警监测高耗水行业和企业的用水节水情况,进一步推动节水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加紧研究工业节水用水评价体系,将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纳入企业准入原则。完善以价格为杠杆的用水节水机制,对水量实施分段、分类计价,鼓励雨水、再生水利用,通过价格调节工业用水,提升工业用水效能。
备注:
1. 用水量=取水量-外供水+污水处理企业再生水外供水量
2. 重复用水率(%)=重复用水量/(取水量-外供水量+重复用水量) *100%
3. 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规模工业用水量(立方米)/规模工业增加值(万元)
4. 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规模工业用水量增幅+10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100)*100-100
供稿:能源处
撰稿:殷 进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