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统计服务刻进骨子里
刘金文 /文
品读马建堂局长《她们淳朴的眼中为什么总是流淌着泪水》一文,感同身受。尤其是“我拿什么来回报各地领导机构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唯有真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除此之外,岂有他哉!”引起我们基层统计人的强烈共鸣。服务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年来,长沙统计人将统计服务刻进骨子里,作为一种自觉行动,以服务换理解、促发展、赢信任,实现了促进工作和改善环境的双赢。
坚持把服务党政领导作为第一要务。我们视服务为责任,时时做“有心人”,突出精准度、时效性,力求参之有道、谋之有方;加强预警,及时发挥好监测器作用。突出问题意识,及时收集整理全市、全省、全国各项数据,建立适时更新的数据库,特别是对于经济运行中数据变化异常的现象,以较强的敏锐感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分析数据背后的小故事,让领导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服务大局,主动发挥好智囊团作用,既立足统计看统计,更要跳出统计看统计,设大谋、当高参。紧紧围绕全市“六个走在前列”、建成“三市”、共圆“三梦”等重大决策部署,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加强分析研究,让统计服务更好地渗透到领导决策中。
坚持把服务统计对象作为第一职责。统计对象的支持配合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实行联网直报后,企业和政府统计部门QQ联系多,面对面联系少、沟通少,统计部门向企业索取数据多、有效服务少,这也是当前统计人员流汗又流泪、统计调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在全国率先推行重点企业(单位)统计联系服务制度,开通服务直通车,搭建政企“连心桥”,当好企业服务员;服务理念突出自觉性,牢固树立服务至上、“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等理念,做到换位思考,坚持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和谋划服务,把服务做到企业和企业统计人员的心坎上;服务对象突出代表性,按照“分级分层、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原则,在全市有针对性地确定颇具代表性的315家重点企业、38个重点部门、174个乡镇街道为首批重点服务对象,实行个性化的VIP服务;服务内容突出针对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业务培训会为纽带,明确专人定点联系重点企业(单位),及时解决企业在统计报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在统计服务中得到真正实惠。
坚持把满足公众需求作为第一动力。我们以敬畏之心当好考生,让人民群众、社会公众成为我们的考官,将社会公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建立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以长沙统计信息网为主要平台,既加大对统计数据的发布解读力度,《月度运行快报》、《决策参考》等统计产品均在第一时间网上发布,又在网上开通“数据咨询”等互动栏目,成为对外服务的平台和窗口;打造多元化的统计产品,强化精品意识,全力打造多元化统计产品体系,提供人性化的现场服务;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评价制,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来电、来访群众的服务工作;建立场景式服务模式,明确专人办理网上答疑与咨询,确保每条咨询在3个工作日内得到满意答复,统计服务零差错、零投诉。
坚持把基层统计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始终坚持重心下沉,与基层统计人员同呼吸、共命运,把基层统计的呼声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信号”,与他们坐同一条“板凳”,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解基层之所难,做基层统计的贴心人。做好加法,既扑下身子,了解基层疾苦,倾听基层呼声,又放下架子,更多地关心和帮助统计人员,努力提升待遇、改善条件,让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安心、舒心、顺心,切实增强统计人员对统计的自豪感、归属感;做好减法,切实减轻基层统计工作负担,不做劳民伤财的调查,尽量减少全面调查,多搞抽样调查,整合各项检查、评比,不做无用功,切实减轻工作压力和思想包袱。与此同时,既对基层统计人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大力支持他们依法统计、依法行政,消除其思想顾虑,为他们撑腰壮胆,当好其坚强后盾,努力让基层统计人员不流委屈的泪水。
——文章刊发于2013年10月31日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