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统计领导干部须具备三种能力
李日光 /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再一次昭示了统计是大有可为的职业,统计是前途光明的事业。作为一名政府统计领导干部,要在大数据时代的舞台上有更好的作为,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实现职业最大理想,必须要有三种基本能力作为基石。这三种基本能力便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眼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定力”和实施科学领导的“张力”。
定力
定力就是对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坚守能力。这种“定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魄力。在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以数据伪装的“皇帝新装”时有出现,作为政府统计领导干部,要敢于揭破这种“皇帝新装”,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否则,将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据史料记载,我国1958年“大跃进”灾难中,全国政府统计领导干部几乎集体沉默和失语。这应该成为政府统计领导干部永生不忘的教训。作为改革开放时代的统计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魄力。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毅力。作为统计领导干部,一时一事坚持这一原则也许并不很难,难的是要长期坚持。特别是要长期面对和考量因坚持这一原则而可能带来的各种损失和挫折,需要坚定的毅力。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功力。无论何时何事,要将实事求是的统计数据转变成为非专业人士一读即懂的通俗语言,就需要统计领导干部具有灵活运用辩证法的深厚功力。
眼力
眼力即专业能力,这种“眼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判别原始数据真伪的能力。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要对调查样本的数量表现的真伪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否则,原始数据的偏差甚至虚假,将导致整个统计工作过程变成“假戏真做”。二是判别事物质变与量变关系的能力。统计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基本定性的前提下去探索事物量变的程度和速度等,但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后又有新的质变。如果缺乏量变与质变临界点的判别,将会使统计工作陷入“数字游戏”的迷途,导致有劳无功。三是判别事物本质联系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数海里,某一事物的数量变化会引起其他众多事物的数量变化,而该事物的数量变化又可能是其他诸多事物数量变化发展的结果。如果缺乏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判别能力,很容易导致统计分析“雾里看花”,甚至“因果颠倒”。
张力
张力即扩张市场占有率的能力,是各级政府统计领导干部通过科学领导,让统计被广大社会公众所接纳和支持、所运用和服务的能力。这种“张力”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感知能力。要敏感体悟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设计体现时代要求又易于被公众接受和执行的统计指标体系。除GDP等少数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指标要执行国际标准外,其他的指标一律都要大众化、简约化,以便于基层统计人员、广大调查对象理解和操作实施。由此建立起最广大的统计支持和使用基础,使统计的支持率、使用率达到较高水平。二是感召能力。要善于关心统计工作者和调查对象的需求,激发广大基层统计人员和调查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统计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三严三实”的总要求,凡事多从基层实际出发,多为基层统计人员着想,将反“四风”的要求落实到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当中。要更多地关心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生活,指导基层统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个科学的设计,将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融入到日常琐碎的工作细节当中,实现“才能与岁月同增、回报与付出共长”的良性循环。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开放、融合、平等、便捷的工作机制,激发广大调查对象对统计的兴趣和热情,争取调查对象对统计工作最大的支持与配合。三是协调指挥能力。要善于将政府、企业、个人,统计专家、计算机专家、现场管理专家等各方力量凝聚一起,形成最大工作合力。政府统计领导干部既要是专家型领导,更要是领导型专家。要充分发挥统计专家的优势,找出各类现有资源的互补性,采取取长补短协同作战的方式,把各类资源整合成最有效的战斗力,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要强化人与计算机能力的协调,把统计专家对目标的要求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把计算机语言再转换成标准的基层统计语言,使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要强化人与人能力的协调,要将政府要求和最高层统计专家的技术设计要求转换成各级执行者所理解支持的自觉行动,使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被调查对象四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不出现脱节,使人与人能力发挥最大化。每一个政府统计领导干部,都要以所在局、所管业务为节点,以各类行政主管部门为支点,编织起横向到国际机构,纵向到企业、居民家庭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统计信息采集、评估、发布网络,形成人人支持统计、人人运用统计的互利共赢的大统计格局。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统计局)
——文章刊发于2014年7月29日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