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提升长沙经济首位度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4-2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 长沙市统计局局长  肖正波 

  经济首位度是衡量一座城市中心属性的重要指标,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城市,近年来经济首位度作用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不仅发挥了中心城市辐射聚散功能,而且对区域经济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纵向看发展 经济首位度稳步提升 

  2017年,长沙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经济发展走在前列。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区域和城市间竞争更趋激烈,城市发展走势分化,长沙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2017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35.51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3位、省会城市第6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为经济首位度提升提供了强力支撑。 

  经济首位度稳步提升。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在全省的引领作用凸显,以较少人口和土地面积创造了较多经济成果。2017年,长沙以占全省5.6%的土地面积和11.5%的人口规模,创造出全省30.5%的生产总值。从长沙主要经济指标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47.68亿元,占全省30.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7141.83亿元,占全省36.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6027.07亿元,占全省50.3%;进出口总额达938.02亿元,占全省38.5%。长沙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中心地位逐步显现。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优势和示范效应明显。长沙交通优势明显,2017年全社会客货运周转量达547.65亿吨公里,客运量达1.06亿人次,已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沙科教文化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省会城市第五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3%。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长沙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首位度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收入增速加快,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131元,比上年增长8.8%,增幅加快0.4个百分点。人口集聚程度提升。2017年长沙推出“人才新政22条”,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10万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落户长沙,年末常住人口达791.81万人,比上年增加27.29万人,占全省比重提升0.3个百分点。 

  横向作比较 提升步伐仍需加快 

  目前,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凸现,经济首位度相对较高,长沙首位度排位与总量排位基本匹配。2017年,长沙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位,经济总量首位度居第10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长沙经济总量及首位度排位均居第二位。对比看,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现实基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区域辐射力,但也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主要是第三产业、进出口、常住人口等指标首位度不高。 

  第三产业首位度偏低。2017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0.9∶48.4,长沙三次产业结构为3.6∶47.4∶49.0,长沙第二产业占比较高,而第三产业占比相对偏低。从提升幅度看,第二、三产业首位度比上年提升1.5个和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升幅度较大,第三产业保持稳定。总体来看,第二产业是长沙经济首位度提升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对首位度提升作用相对不足。 

  进出口首位度下降。受到国内外经济回暖、实体经济复苏的影响,长沙外向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增速依然低于全省,在全省首位度有所下降。2017年,长沙进出口总额为9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9.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总额的38.5%,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 

  人口首位度有待提升。2017年底,长沙常住人口达791.81万人,比南京少41.69万人。常住人口规模除与南京比较接近外,与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人口差距较大,长沙常住人口首位度比武汉、成都低7个百分点左右。 

  精准找定位 持续发力 

  长沙作为湖南省经济中心,要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担当、彰显比较优势、弥补发展短板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服务业。与武汉、成都等中心城市相比,2017年长沙经济总量首位度的差距分别为6.3个和7.1个百分点,其主要差距体现在第三产业,首位度差距分别为12.5个和9.4个百分点。要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引进培育一批并购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提高物流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增强和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带动金融、房地产、教育、传媒等产业发展。   

  提高经济外向度。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城市,外向型经济既是短板也是发展机遇所在,要在全省开放崛起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拓展“五定”班列新路线,促进中欧班列、湘粤港直通快车持续稳定运营,高效运行黄花综合保税区;推进国际化进程,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大力发展加工、转口和新型贸易;强化省会担当,推进长株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等全方位对接,在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上率先融合,形成大都市城市群格局;抱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地区城市合作。   

  扩大城市规模。经济首位度与人口总量、城市规模等指标存在明显正相关,目前长沙城市化率相对于中心城市依然偏低,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加快“长沙人才新政22条”的落地,在加快引进培育、支持创新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协调推进,促进各类人才加速集聚;要着力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长沙打造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创业之都;要着力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创造吸引外地人来长安居乐业的环境,为长沙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章刊发于2018年4月20日《中国信息报》地方经济栏目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