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改变的统计匠心
■李诗军 张 杰
8月的盛夏,湖南郴州安仁县,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身影正穿行在X035县道上。从康平村到牌楼乡政府,这条不到8公里的道路串联起乡里十几个村庄,罗彩豪已经在这条路上骑行了整整38年。
走遍全乡田埂地头
1987年,22岁的罗彩豪从郴州商校毕业,被分配到安仁县牌楼乡人民政府担任统计员。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统计工作几乎完全依靠手工完成,报表靠手工填报、数据靠珠算、资料是纸质账本。罗彩豪的帆布包里,永远装着算盘、钢笔和厚厚的台账,而他的自行车轮则载着他走遍全乡的每一处田埂地头。
1996年秋收后,某村上报的粮食产量比往年高出近三成,经验丰富的罗彩豪一眼就发现了问题。“数据不对劲,得去地里核实。”顾不上秋收后的农忙,他连续3天骑着自行车往返20多里路,挨家挨户走访该村30多户农户,最终核实该村虚报了15%的产量。他当场拿出算盘重新核算,将准确数据填入报表,又坐在村部的煤油灯前,耐心地向村干部解释:“统计数据是政策制定需要参考的‘晴雨表’,虚报数据就是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凭着这份“较真”,他整理的台账字迹如印刷般工整,数据逻辑严丝合缝,成为全县乡镇统计档案的“标准模板”。乡里的干部常说:有什么数据不清楚,找罗彩豪准没错,他脑子里装着全乡的“活账本”。
差一点也不行
新世纪之初,计算机技术迅速普及,统计工作迎来信息化转型。面对陌生的电脑和复杂的程序,罗彩豪迎难而上,主动自学计算机技术。每天下班后,他先是对着书本练习开机、学打字,手指按错键就用铅笔在键盘上做标记,常常练到手指发麻。为确保手工报表向电子台账“零误差”转换,他摸索出“双线核对法”——先在纸质报表上反复核对数据,再逐行逐列录入电脑,输完一行就用红笔打钩,错一个数。
字就整行重来。
2008年,在一次全乡经济数据集中录入时,系统提示某指标异常,同事劝他:“可能是系统误报,先提交吧,耽误了上报时间要挨批。”罗彩豪却皱起眉头:“统计数据必须准确,差一点也不行。”他翻出一尺多厚的原始凭证,从第一页开始逐笔核对,直到深夜11点,终于在报表中发现一个小数点错位。正是在他一丝不苟的带动下,牌楼乡未发生一起因系统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错报、漏报事件。
办公室的“老学生”
随着统计工作进入大数据时代,移动终端采集、联网直报成为常态。尽管乡里已经安排年轻同事接替他的工作,但他依然坚守着那份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统计底色,成了办公室里的“老学生”——他戴着老花镜,跟着年轻同事学习使用手机统计程序,手指不灵活,就反复练习数据录入;记不住操作步骤,就把流程写在便签纸上,贴在手机背面。他常对年轻同事说:“传统的手工底子不能丢,现代的技术工具也要掌握,两者结合,才是最好的统计人。”
38年,从算盘到电脑,从纸张报表到“一套表”平台,罗彩豪也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染霜,但他对统计工作的“匠心”从未改变——他用双脚丈量过全乡234个村民小组的土地,用双手核对过数十万组数据,始终以职业操守坚守着诚信统计的底线。
——文章刊发于2025年9月24日《中国信息报》基层统计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