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在城镇居民收支分析上的运用

——湘西自治州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6-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在经济总量增长,消费的拉动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2001年,湘西自治州GDP增长8%,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66%,拉动了GDP上升5.3个百分点。在中央作出继续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州消费的启动空间究竟还有多大,本文试图从我州两个城市调查队对100 户城镇居民调查所得数据,应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全州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现状作一分析。

一、我州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现状

    根据抽样调查, 2001 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502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增长5.6%。恩格尔系数由0.39下降为0.37,比全省0.35的平均水平高0.02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2000年的平均水平。从消费的八大类看,可列出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仍是支出的主要部分,其次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及居住支出。与2000年支出比重相比较,除医疗保健和杂项服务换位外,其余排序完全相同。若再延伸到1998年,除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由原来的排列第五退到第六,交通与通讯从排列第六上升到第五外,其余排序也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看出,我州城镇居民近几年来消费性支出结构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人均消费性支出排列在前四位依次还是食品、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及衣着支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继续大幅增长,  说明一方面面对就业压力的增大及居民为更好实现自我价值,很多家庭成员主动投入到各种学习之中,促使消费支出增加;另一方面,教育费用的提高,使居民不得不增加教育成本。调查资料显示,2001 年全州人均教育支出496元,增长27.8%,在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11.7 %上升到14.2%,支出比重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增速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7.9个百分点。
   
二、支出情况的线性分析

    1.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模型建立

    为了深入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八大类消费性支出的结构性问题,这里需要引进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数学模型对人均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这就建立了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额的线性方程,在此方程中,参数有αi与βi,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 由于各分组人数不等,只能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方程(3)和(1)可直接求出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总额及分类消费需求额,然后再推出城镇居民超基本生活需求有关情况并据以分析。

    2.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状况分析

    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基本生活需求和超基本生活需求。一般来讲,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基本生活需求无论从数量或结构都相对比较稳定,而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基本生活需求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因此,启动消费的空间不是也不应该是基本生活需求这一领域,而是要刺激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这一部分。这里就有必要搞准在目前经济发展断面上,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与超基本生活需求的数量界限。

    根据上面建立的模型,通过大量计算,可以得到我州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情况(即pi*ri额)表:

    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年基本生活需求额为2168元,其中食品974元,衣着157元,设备用品及服务92元,医疗保健108元,交通与通讯137元,娱乐教育文化服务459元,居住158元,杂项商品与服务83元。它反映人们为了生存,不管有无收入或收入的高低,人均每年都需要的必然支出。这种必然支出,在八大类上不是均衡体现的,可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强烈,消费支出不可或缺。即不管有无收入或收入的多少,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大量花费的支出,如食品、医疗、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这三项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比例, 远远超过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其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占其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4.4%、63.9%的61.8%。

    第二种情况:在大类支出中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还占据主要地位,但超基本生活需求支出比重越来越高,如衣着、交通与通讯,两大类支出中基本生活需求消费支出分别占其支出比重的55.9%和52.7%。显示人们在穿着上除了挡风御寒,逐渐体现成衣化、时装化、高档化的趋势;在交通与通讯上,我州城镇居民也逐渐进入享受层次,原来作为身份象征的移动电话也被广泛运用。

    第三种情况: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超基本生活需求支占了突出的位置。如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和杂项服务。人们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向现代化、豪华化趋势发展,其基本生活需求支出比重都降到50%以下。

    3.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启动空间分析

    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界限确定以后,就可以计算出城镇居民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具体数值。计算列表如下:

    计算显示,我州城镇居民2001年人均年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为1334元,其中食品335元,衣着124元,设备用品及服务115元,医疗保健61元,交通与通讯123元,娱乐教育文化服务284元,居住169元,杂项商品与服务123元。 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占总支出的比重排序依次为杂项商品及服务、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交通与通讯、衣着、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医疗保健及食品。

    要观察各类消费支出的启动空间大小,主要是考察在现有的超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即当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有了多余的可支配收入后(通过上面的计算,每大类的生活消费支出都存在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用来超基本生活消费时,储蓄心理的影响。

    根据数学推导,1-∑βi为边际储蓄倾向。即每增加1元钱的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就有1-∑βi 用于储蓄。 代入2001年抽样调查数据,得到1-∑βi=1-0.6419=0.3581,也就是说,增加1元钱的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 就目前城镇居民对消费预期的考虑,就有3角6分钱用于储蓄,6角4分钱用于消费。按照这个比例,在1334元超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中,应在收入份额中有478元(1334*0.3581=478)用于考虑储蓄,应有856元考虑用于追加消费支出。然而从实际储蓄支出看,全州2001年城镇居民储蓄借贷支出为1183元,其中手存现金212元,即剔除持币待购的212元之外,还有 971元用于储蓄了。这就是说,我州城镇居民不但实现了边际储蓄倾向,而且还有超额。这个超额部分为493元(即971- 478=493),在现有可支配收入情况下, 超额的储蓄必然要挤占本来就不足的拟追加的消费支出,使消费启而不动,形成消费预期。尽管几年来在国家金融政策引导下, 城镇居民的储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边际储蓄倾向逐年减少,由1999年的0.5122降到2000年的0.3739,再降到2001年的0.3581,但这个倾向既份额较大,又不稳定,向上反弹的可能性随时都可发生。因此,如果说启动我州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还存在空间的话,根据上面的分析,这个空间还是很大的,人均达493元,只不过在消费预期的心理支配下,加上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困扰,这部分不能完全形成既期消费,在储蓄中慢慢沉积下来。

三、系统的相关延伸分析

    1.从消费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上看:

    为了对需求支出进行定量分析,这里要借助于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当消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每增加1%,八大类消费需求量如何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当消费价格不变,收入每提高1个单位,八大类需求量综合提高0.7785,其中八大类消费由高到低依次为杂项商品与服务1.2249,设备用品及服务1.1346,居住1.0533交通与通讯0.9686,衣着0.8978,娱乐教育文化服务0.7802,医疗保健0.7388,食品0.5227。一般来讲,需求收入弹性ni,可用来说明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即随着收入增多,需求也会有所增加。从我州情况来看,有五类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界于0--1之间,说明需求对收入的变动影响不大;而杂项商品与服务、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三大类ni>1,说明在收入提高的情况下,这三大类不但要花去本身分配的消费支出,还要挤占一部分其它类的消费支出。

    2.从消费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上看:

    同样需要引入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所谓需求价格弹性,意为当j类消费价格平均动1%,其它消费价格不变,同时收入不变,i类需求量如何变化。

    运用公式(5)和(6)计算八大类需求价格弹性 (见下表)

    表中计算说明,当食品价格上涨,不但对食品本身需求量影响较大(即食品价格上涨1%,食品消费需求量下降0.3757个百分点),对其它消费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影响的幅度见计算表四第一列;其它消费品的价格变动,除对本身影响大以外(影响程度可从计算表四的主对角线中观察),对其它影响程度均较小,说明食品在我州还是最基本的消费品,每当食品价格上涨,城镇居民要相应地减少其它消费来保证食品需求。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王健]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