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实行下管一级核算 启动统计考核功能

保靖县统计局 张开升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04-2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这是我国几十年统计工作的实践总结,并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具有法律根据。统一领导,是由统计工作的科学性、统一性特点所决定的,是对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报表、统计数据管理制度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事业费、国家统计事业经费由中央财政拨付,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领导,可以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监督作用,保证统计人员依法行使“三权”。分级负责,就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人员编制、行政经费,人事管理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统计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为其管理经济服务。

    虽然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在集中统一的前提下实行分级负责,在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加强集中统一。但问题就出在分级负责上。各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领导文化水平,管理水平不同,对统计的认识程度高低不一,对统计工作的要求和需求也存很大差异,必然造成与统一领导的分歧。这种矛盾的加剧根本上是利益驱动所致,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由此繁衍蔓延。而造成这种矛盾的动力来自统计系统外部,表现在统计系统内部,故而基层统计部门不堪重负,有苦难言,基层统计人员默默苦耕,前途无亮。

    一、分级负责体制的弊端

    1、  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不能适应当地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需求,县级统计部门工作量成倍增加,不堪应付。

    从统计部门而言,所有统计工作都是为了国民经济核算,也就是说统计部门各专业统计工作都是为实现国民经济核算服务的。从纵向来看,为了更科学、更客观地测算国民经济总量、质量,近几年来,国家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很多专业在实行全面统计报表的同时还辅之以大量的抽样调查,如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个体商业调查、旅馆业调查、人口变动调查等。总之,各种调查多了,增加了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量,满足了上级统计部门核算的需要,却没有顾及当地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种种需要,如对“三农”问题的调查,对金融支持经济的情况分析,对财政建设的研究,对社会、人口、文化等发展的研究甚少,关于这方面的统计工作没有跟上来,没有数据和情况,而政府对这方面需要了解,需要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很多专题性,及时性调查任务就布置下来了。服务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为当地党委、政府服务,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是统计事业赖以进步的阶梯,因而基层统计部门在完成越改越重的统计报表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折不扣地做好政府交给的各种临时调查、统计分析及其他中心工作。看起来基层统计部门只有十几个专业统计报表,实际所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常年固定工作相当于几十个专业工作量。有奶便是娘,无奶仍是娘。基层统计部门的人事权、基本建设等都在当地政府,再苦再累只有干下去,别无他法。

    2、筹集工作经费难度大

    统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当地地方的支持,尤其在经费方面。统计局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跑财政,搞协调,找经费。财政状况好的地方,筹集统计经费容易一些。财政状况差的地方,筹集统计经费很难。特别是贫困地区,财政这块“蛋糕”很小,筹集经费就难上加难。跑得狠、会跑的局长,局内经费较为宽松一些。跑得差或不跑的局长,局内工作运转都难。统计部门没有收费项目,除上级每年给予微薄的工作经费外,再没有其他经费来源,各种大型普查,临时调查如何进行?统计部门靠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各级统计部门和广大同仁深思。

    3、统计工作独立性差,抗干扰能力弱

    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可在实践中这“三权”虽未受到明显的侵犯,但仍受到外来力量的撞击和自身理解的扭曲。一是乡镇无专人从事统计工作,一般是党委政府秘书兼任的,统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所有上报数据须经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点头。二是部门统计人员时刻都在担心被下岗的厄运降临,唯单位利益是从在所难免。三是县级统计部门依法行政观念弱化,难以抵抗来自上级目标考核的思想侵袭,普遍感染较为严重。由于统计体制自身的原因,需要独立地开展统计工作,又在实际中往往受制于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可以说是服务。统计部门把做好服务工作作为统计工作的目标和出发点。最终还是低级的、不成熟的、简单的服务,不仅没有换来褒奖和赏赐,而且被合并、被撤销的命运还是要来临。

    4、统计地位难提高,不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

    统计部门社会政治地位低是众所周知的,统计部门的干部努力工作,奋发图强,以有为赢有位,在创新服务方式和提高服务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统计的地位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统计服务的性质决定自身缺乏有力的控制力和监督力,服务对象对统计服务的需要多种多样,有时甚至是随心所欲,因此,服务远远适应不了需求的发展,在力求适应的过程中统计人员的处境十分艰难。因为统计人员的素质是有限的,综合分析水平是有限的,正确把握实事求是与决策需用要的结合度十分困难。把握好了,则平安无事。把握不好,则显示素质差,工作没做好,是失职。有些统计人员因此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统计局的领导因此被打入冷宫,甚至被调、被降、被撤。在政绩考核机制下,统计部门不是考核的主管部门,但却行了考核之事,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工作十分被动。

    三、实行下管一级考核管理,积极参与政府管理,充分发挥统计监督职能

    总体思路是:进一步转变统计职能,积极参与、组织实施政府的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变低水平的纯服务为高水平的管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提升统计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具体措施提:人权、事权、财权不变,实行分级负责。经济目标管理实行下管一级考核。即国家考核省、省考核市、市考核县,县考核乡镇。各级建立较为科学的考核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各专业统计工作以考核为中心,围绕考核及时改革统计制度。同时加强统计执法力度,为目标考核提供法律保障。

    1、地区市(州)对县考核。现行的县以上国民经济测算都是要经过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审核评估后方能定案,有一定的经验,只是没有行使考核的职能,没有发挥考核的功能。本级不再测算本级的GDP,改由上一级统计部门根据专业基层上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县综合测评,启动考核功能。为搞好考核工作,在两个方面确保数据正常搜集。一方面,是全面调查的数据由县上报基层单位数据,是抽样调查的数据直接上报样本数据,综合汇总数据和推断总体数据县可以掌握,进行分析所用,但不要上报。另一方面,地市利用三支调查队数据进行综合测算,检验分县数据真实性和科学性。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地市对县的考核要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系统的统计指标考核体系,并征得本级政府认可、人大常委会通过,按季检查,按季通报,年终兑现。切实引导各地树立新的科学的政绩观。

    省对地、国家对省的考核以此类推。

    2、县对乡镇进行核算和考核。目前这项工作没有进行,由于乡镇统计工作基础薄弱,核算难度较大,但在实际工作中又是十分必要的,县、乡两级要求也较为迫切。因此,县对乡镇的考核必须加紧进行。由于县由地考核,不需用县级进行本级的国民经济测算,相对减少了一定的工作量。县级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编制,加强力量,重点对乡镇进行核算考核。为更好地进行考核核算工作,乡镇要设立独立的统计工作机构,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人员编制由县编制部门按乡镇大小统一配备,工作经费列入乡镇财政预算,行政上属乡镇领导,业务上属统计部门指导,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人员变动要有建议权。根据现状,乡镇统计工作有一定基础。硬件上,各乡镇基本上配齐了电脑。现行的农业统计基本上涉及到了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一年一报的乡镇卡片几乎包括了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料,由县级对乡镇考核管理不是很难。关键是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和规范运作。县级统计部门定期地与政府督查室进行督促检查,尤其是要开展好统计执法检查,会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兴起说实话、讲实情、报实数的实事求是之风,促进统计工作跃上新台阶。

    在夯实统计基础的条件下,县统计部门分季对乡镇进行GDP测算。由于是进度测算,对国民经济行业不必分得太细,除第一、二产业外,第三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就够了。在测算方法上,很多资料乡镇均可及时取得,有的可采取比例推算。

    四、实行下管一级考核管理的重要意义

    1、是统计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上级对下级的目标考核总要用数据说话。统计数据作为法定数据统计部门就应该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作为衡量一个地方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国际通用的指标GDP,县级政府都想了解乡镇的经济总量、结构和效益情况,而现行的统计制度却无法满足这种正当的需要。实行分乡镇经济考核,及时、高效地为县、乡两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对推进“三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其积极的作用。

    2、是充分利用统计资源,发挥统计优势的有效途径。各地物质文明的考核每年都在进行,各乡镇、各部门的数据认定均要统计部门审核。审核是表面的,形式上就是盖个公章而已。统计部门没有力量,也没有精力去进行认真细致地审核。本该是统计部门的事情,却让别单位去做了,统计自身的控制力资源拱手于人,是一种浪费。其实这也是统计部门迫于多方面的压力,不想参与,不想多事的结果。只想“吃清水图自在”,过惯了清苦生活。开展统计考核,积极参与政府管理就是更好地服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把属于统计的职能发挥好,把属于统计范围内的事情做好,才是统计职业的要求和奋斗目标。

    3、是提高统计地位的好方法。大力推进统计考核管理,很多历史问题可迎忍而解。统计部门有了考核管理权,领导重视程度会有很大提高,统计部门的人、财、物将有大程度的改观。为什么?因为统计部门要做比以前更多的事情,工作量增加。而所做的目标考核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必须要做,而且十分重要的事情。统计部门人力必须给足,财力要有保证。最大的受益者是乡镇,据此可以解决乡镇“双基”历来薄弱的问题。乡镇是被考核对象,统计基础就是一项重要分值,最急的还是乡镇一把手。如果进一步完善统计核算制度,实行GDP核算,也要对部门实行考核管理。到那时可以想象,统计部门的地位就不是现在见人低头哈腰,到处说好话的了。因为服务的范围广了,服务的权力大了。几十年的统计服务证明,只有进行管理,只有进行统计考核,握有控制力,才能实现有为才有位的理想。

    4、有利于增强抗干扰能力,确保大数真实可靠。由于本级不再进行本级的国民经济核算,只提供基础性或者基层资料,对本级目标管理考核均由上一级进行,本级没有能力进行核算和操纵权,因此也就没有干扰的必要。即使欲干扰,下级也无法干扰上级。这种方法的更新,较好地规避干扰,使干扰失去了土壤。统计部门可以在较为优良环境中安心工作,大显身手。是一报一,是二报二,实事求是地上报数据,按照统计职业道德要求做好统计工作。

    5、有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首先有利于干部的思想健康。统计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通过深入调查,科学评估,得出较为客观反映情况的统计数据后,不再需要请示,不再需要研究了,就可以直接上报。纠正了要领导定,要按意图搞,要听风看雨定数的错误做法。纯洁了统计干部的思想,能够真正在统计内部树立真理观和正义观。其次是有利于干部作风建设。统计考核管理比以往工作量大了,工作重心下沉了,需要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便于掌握生产经营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可彻底改变以前浮在上面的不实工作作风。再次是有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由于统计考核的施行,统计地位将有明显的提升,统计工作环境有很大改观,干部发展环境也将得到很好改善。由前途渺茫变成一片光明,广大统计干部将一展身手,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有利于统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统计部门据此可以科学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切实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统计基础网络;可以进一步改善统计执法环境,使统计执法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可以切实改进统计硬件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可以进一步改善统计工作外部环境,使统计部门真正成为可靠性、权威性、信赖性的部门,使统计数据真正为广大社会公众所认知和赞同。现在不敢想和想不到的事情都将变成现实。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