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现行农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刍议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6-04-1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随着农业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多种经济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社会经济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全面综合反映农业经济社会总体总量、对农业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实行统计监测的农业统计工作传统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工作的主题。当前做好农业统计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农业统计工作现状如何?”、“农业统计工作方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怎样摸索出一套能客观反映农业经济社会实际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这里仅作些初步探讨。

    一、现行农业统计方法制度表现“五落后、五不适应”

    农业统计方法制度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先后经过了三次比较大的改革,一是农业统计范围扩大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推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一套表制度;二是划分为农林牧渔业统计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两大类,逐步加大对县市、乡镇、村三级社会经济统计监测力度;三是农业发展速度推行新的价格指数缩减方法,农业经济核算逐步与国际接轨。

    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农业统计(即农林牧渔业统计)方法制度在指标设置、调查方法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均出现种种新的不适应,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五落后、五不适应”。

    1、报表制度不衔接指标设计落后,不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农林牧渔业综合统计报表A制度》A301表中的“通汽车的乡镇数”指标设计已过时;A301表中的“有邮路及投递线路的村”与《乡村社会经济调查U制度》U101表中的“通邮的村”指标实际内涵一致,指标名称设计不同,容易使基层产生误解; U101表中“通公路的村”指标数据无法从A301表取得,A301表中只有“通汽车的村数”,两个指标统计口径、内涵相近,设计两个指标增加基层负担。现行农业统计指标设置反映老情况的指标多,反映新情况的指标少;反映生产的指标多,反映效益及市场变化情况的少。而各级政府和社会所急需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投入产出、农产品市场化等指标却少有涉足。需要的不多、无用的不少是当前农业统计指标设计的主要问题。

    2、调查方法单一制度改革落后,不适应社会日益对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需求。面对着千家万户单打独奏的农业住户,以及农村各种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出现,农业统计似乎显得措手无策,现行的农业统计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层层上报汇总方法,这种方法表面上是一级负责一级,但事实上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为农业统计数据质量埋下了隐患。基层兼职统计人员变化频繁、素质低、设备差、抗干扰能力弱,加上中心任务繁杂,统计调查方法单一,漏报、瞒报、迟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屡见不鲜。报表难搜集、数据难搞准是基层统计工作的两大主要难题。

    3、统计力量薄弱基层站建设落后,不适应任务的需求。 近几年,农业基层统计力量是每况愈下,乡镇统计站名存实亡,不仅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有的连兼职的也没有,县统计局要上交报表,电话催了无数次,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加一个夜班,敷衍填报了事,同一个数据,填报的相差甚远。乡镇兼职统计员了解村情的少、村秘书清楚组情的不多、组长掌握农户情况的很难说。农业统计最基层:乡镇、村、组三级出现了无人、无心、无法统计的状况。

    4、经费少统计手段落后,不适应工作的需要。 据县市统计部门反映:当前统计业务经费只占实际任务需要数的一半,统计业务经费缺乏、人员素质低堪称县级统计的“两大难”,而经费少是“两大难”的关键“一难”。一些地方的统计经费只能勉强保业务运转,逢年过节没有一分钱发给干部职工,普遍存在“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反差现象。从乡镇来看:当前大部分乡镇财政十分紧张,不要说大型普查经费,就连正常的统计业务经费都很难保证,基层农业统计人员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环境艰苦,农业统计报表用微机处理的微乎其微,统计手段落后,统计工作效率低、报表差错率高。

    5、统计环境差法制建设落后,不适应事业健康发展。某县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经过无数次打电话催报农业统计报表,结果惊动县长后报表才迟迟报来,每次农业统计报表县统计局要求乡镇提前15天报出,结果是80%的乡镇要电话催报,30%的乡镇存在迟报现象;某县在上报《畜牧生产报表》时,县局上报州局时间已经到了,但是这一天只有不到一半的乡镇《畜牧生产报表》报到县统计局……等等这些统计违法者为什么那么嚣张?!这集中表现在当前基层依法统计观念差。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人直言不讳地说:“不就是要交一张统计报表和要一个数据?有什么罚款的?那么严重?批评教育就可以了”。致使统计违法者有恃无恐,统计法纪松弛,严重影响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着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框架

    1、以提高农业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以对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优质服务为出发点。着力改革现行农业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农业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以农业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科学评估等调查方法。

    2、把提高农业综合统计能力作为方法制度改革的切入点。不断加大农村基层特别是乡镇实体型综合统计信息管理站建设力度,创建新一轮乡镇级农业统计调查网点,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大统计体系,严肃农村基层依法统计,强化农业统计资料管理权、统计监督检查权。

    三、农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

    1、调查方法制度改革

    当前农业生产单位区分为农户、非农户两大部分,农户包括散种(养)户、种植(养殖)大户,非农户生产单位包括农户以外的国营农林牧渔场(包括农垦、司法、侨办系统办农场)、集体农场、联营农场、私营及个体农场。对于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只占据少部分的规模种植(养殖)大户、非农户生产,可采取全面调查方法取得数据。划分规模种植(养殖)户的量化标准州、县、乡、村各级各地都有所不同,建议湘西州划分规模养殖户的量化标准(饲养量)乡镇级是:生猪50头以上、牛10头以上、羊30只以上、家禽200羽以上。对于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散种(养)户,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目标抽样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取得数据。

    ①开展多目标抽样调查。对于每年上报的农业统计报表中大宗农产品(大宗农产品根据当地实际决定,即本地大部分农户种植或养殖同一种农产品品种的),如湘西州粮食作物中的稻谷、玉米、大豆、马铃薯、红薯等,花生、油菜籽、畜牧业生产情况中的生猪、牛、家禽以及稻田养鱼等部分,于当年10-11月份进行一次5-10%单位(农户)的多目标抽样调查。

    ②必要的重点调查。对于每年上报的农业统计报表中特色经作业,如湘西州的烟叶、药材、蔬菜、水果、茶叶,以及山羊养殖、网箱养鱼等部分,于当年10-11月份进行一次专业乡村重点调查。

    ③必要的全面调查。对于每年上报的农业统计报表中非大宗农产品(当地只有少部分农户种植或养殖同一种农产品品种的),如湘西州粮食作物中的小麦、高粱、荞麦、绿豆等,芝麻、向日葵、棉花、苎麻、甘蔗、瓜果、其他畜牧产品、其他水产品以及农村基本情况等部分,于当年10-11月份进行一次全面调查。

    2、统计报表制度改革

    ①年报制度。遵循“农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数据采集以每年10-11月份进行的、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全年农产品产量抽样调查制度代替现行每年(12月份)进行的、以全面调查为主体的农业统计年报制度。指标设计统筹兼顾《乡村社会经济调查U制度》、《农村住户调查T方案》制度。

    一是精减不常使用的和在基层难以取得可靠数据的指标(表种)。如A301表中乡村劳动力按行业分类太细(分成8大类),改为从事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人员数;“通汽车的乡镇数”指标删除,“有邮路及投递线路的村”改为 “通邮的村”指标,“通汽车的村数”改为“通公路的村”指标,农用化肥施用量、农用柴油、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指标放入《农村住户调查T方案》制度中进行,删除当前闲置老化过时的《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公报指标》表种。

    二是增加一些急需的指标(表种)。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增加“通有线电视村”、“沼气池个数(其中新建个数)”等指标,增加反映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等情况监测的相关指标,为计算农业经济核算提供资料,增加农业生产单位生产服务性支出指标(该数据作为推算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主要依据),增加《农业社区环境及人口、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规模种植(养殖)大户调查等表种。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情况,为各级、各部门了解市场、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也为地方统计部门利用"价格指数缩减法"正确计算农业发展速度提供依据,建议增加《主要农林牧渔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调查表》表种。

    ②定期报表制度。以上报电讯快报为主体、以季度农业经济核实为中心、以农业经济信息上报为重点,逐步缩减全面调查,扩大抽样调查范围,并充分利用业务部门统计资料。严格执行“定期报表数据定案制度”中的规定,重点抓好6月中旬的《春夏收农作物和油菜籽实际产量》、8月中旬的《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两报表数据质量,建议10月中旬的《全年农产量预计》报表改为电讯快报,指标设计宜粗不宜细。

    四、农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保障措施

    以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农业综合统计能力作为方法制度改革的切入点。为此建议:

    1、创新乡镇统计站管理机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数据来源于基层,抓数据质量,抓工作效率,首先得抓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标本兼治,治标必先治本”,再好的方法制度没有精干的统计人员去实施、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体制作保证,也是心有余而力不从。乡镇统计站管理机制必须要有所创新,最充分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不然终将被淘汰。基本设想:

    ①抓住当前拆并乡镇机构改革有利时机,万无一失地把乡镇统计站建立起来并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

    ②农业统计从以全面统计为主过渡到以抽样调查为主,这就对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组织对农村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统计专业知识,造就出一支业务精通、知法懂法的农村统计工作队伍。

    ③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严格考核、奖优惩劣。进一步完善《乡镇统计工作制度》、《评比竞赛、奖惩制度》及《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等制度。

    ④上下联动、常抓不懈,促进乡镇统计站健康稳步发展。在抓住机遇把乡镇统计站建立起来之后,必须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使统计站建设不至于像从前一样流于形式,有站无实。尽快地为乡镇统计站配备专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州、县、乡直至村以及各部门纵横联网,走向信息自动化、网络化。

    2、创建新一轮乡镇级农业统计调查网点

    为使新的一轮方法制度改革(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全年农产品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得以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多目标抽样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三种调查方案,对于多目标抽样调查方案则必须创建新一轮乡镇级农业统计调查网点,方案初步设想为:执行乡乡调查,每个乡镇按规模大小不同抽取调查村,具体要求:10个以下的行政村抽取3个调查村、10个以上的行政村抽取其30%的村作为调查村;每个调查村抽取不同类型的3个村民小组,按村民小组规模大小不同再抽取农户,具体要求:30户以下的村民小组抽取5户农户、30户以上的村民小组抽取其20%的农户作为填报对象,建立乡镇级抽样调查网点,按此方案每个乡镇抽取样本户至少45户,每个村至少15户,比现行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每个调查村10户记账户多5户,但农业统计调查户一年只有几次入户登记,一次性完结,而住户调查记账户必须每天、逐笔登记收支账,相比而言工作量大多了。

    3、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

    农村基层部门统计指乡镇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畜牧水产站等从事经济管理的职能部门为组织、指导生产活动而进行的统计调查工作。部门统计是统计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改革农业统计方法制度中要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和力量。完善农村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将整个农业统计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农、林、牧、水产)大统计体系,按“以政府统计部门为主,业务部门配合”的组织形式,统一实施《农林牧渔业综合统计调查A制度》,除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农业机械化情况、林业生产情况、农村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等移交相关部门统计外,逐步将乡村人口户数、耕地面积、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等由业务部门统计并提供。

    4、加强农村基层统计法制建设,强化农业统计资料管理权、统计监督检查权

    以《统计法》为武器,走依法统计之路,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强化农业统计资料的管理权,建立健全部门统计数据监督检查制度(审计局有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统计局也应该有严格的数据审计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检查体系,严格规定政府统计机构(包括乡镇统计站)有权依法公布官方统计资料,有权要求各部门统计机构报送、提供本部门的行政记录,有权审查部门统计机构公布的全社会性的统计资料。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毛光文 供稿]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