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非典”期间的财税救助政策实施效果如何?
——290家湖南三产企业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湖南师大数计学院统计系 唐邵玲 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饶育蕾
今年第二季度,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以极快的速度蔓延,使国民经济遭受了继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98年全国性洪涝灾害、2001年世界性经济与贸易衰退后的又一次重大冲击。为了帮助受影响的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我国政府果断地出台了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15项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以及给予短期贷款财政贴息等特殊财税救助政策,以将“非典”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政府出台这些应急措施是及时的和必要的,对帮助受损企业渡过难关应当是有效的。我们试图调查了解受损企业从政府所实施的财税优惠政策中受益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对政府这些应急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真实评价结果。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虽然是非疫区,但蔓延的社会性恐慌导致的经济冲击仍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在湖南省统计局、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两高校统计系与金融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采取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于7月初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娄底等六个城市,抽取了290家三产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应用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分析。随机抽取的290家样本企业主要为第三产业,其行业分布和产权属性分布情况如图表1和2。
二、“非典”影响统计分析
1.“非典”负面影响分布情况
“非典”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有心理方面的影响。我们在问卷中列举了七个负面影响结果。调查的结果是:“非典”对企业最普遍的影响是“客户需求萎缩”和“财务负担加重”,选择这两项的企业占总样本企业的比例分别为70.5%和54.5%;其次是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和“管理难度增加”;相比之下,对境内外合作的影响较小。(见图表3)。这个结果说明了湖南的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偏低,大部分企业进行国内外合作的项目不多,反倒使这些企业具备一定的承受外部因素冲击的能力。图表4反映了“非典”对各个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具体情况。
2.营业收入影响情况
对“非典”疫情给湖南第三产业各个行业营业收入造成的损失及预期的调查及统计结果表明:
* “非典”对第三产业营业收入的影响十分明显。
图表5~6表明,81.3%的被调查企业上半年的实际收入低于目标收入;而按计划完成了目标收入的企业只占总样本数的14.3%;仅有4.4%的企业取得了高于目标的营业收入。其中受“非典”影响最大的是旅游业、餐饮业和酒店业。
* 多数企业对“后非典”时期的经营前景缺乏信心。
图表7~8的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对全年能否实现目标收入缺乏足够的信心。超过半数的企业预计今年全年的收入将低于年初计划,尤其是旅游业比较悲观,有76.7%的旅游企业认为今年无法完成目标收入,说明“非典”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未能及时被消除,仍有不少企业担心 “非典”在下半年的可能会卷土重来,因而对下半年的经营状况心存担忧。
三、政府财税救助政策被了解程度及受益程度统计分析
图表9的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对中央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抗击“非典”财税救助措施的了解程度,没有达到我们事先预计的较高水平。其中,只有一项政策“实行税收优惠”被了解的程度达到74.9%,其他优惠政策被样本企业所了解的程度均未超过50%。
图表10~11的结果表明,样本企业从政府出台的这些财税救助措施中直接受益的效果亦不甚理想。仅有4%的企业认为自己“受益较大”。24.3%的企业直言“没有受益”,其中,零售业表明没有受益的企业多达42.1%;
根据我们实地调查所了解的情况,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税费减免的对象仅限于餐饮、旅店、娱乐、民航、旅游、客运、出租汽车等行业,不包括受损较大的商业零售业;二是国家规定只有受“非典”影响营业额下滑幅度达一半以上的企业才能给予帮扶;三是国家将大部分税费减免权限下放到了地方财政,而不少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受“非典”影响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财力,没有扩大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及其减免幅度,使得部分受损企业对这些优惠政策“只闻其声,难润甘露”。
四、政府救助性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调查
如图表12所示,在我们所调查的290家企业中,有高达82%的企业对中央政府财税救助措施的及时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这些政策“很及时”(16%)或“比较及时”(66%)。
图表13、图表14说明这些企业对政府特殊时期出台的特殊财税政策的满意度也高达65.7%,但也有7家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2.6%)直言 “很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年来,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享受国家种种优惠政策方面,一直未能取得公平的待遇,此次“非典”期间也不例外。
五、对政府工作的若干建议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征求被访企业对政府出台的这些财税救助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这些意见,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适度加大税费减免力度,扩大优惠政策的适用面,提高民营企业(包括个体经营户)的政策待遇。
多数企业希望政府能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适当扩大政策的适用面。如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量化标准中,规定营业额直接受“非典”影响下滑幅度达一半以上的企业才能减免税费。而湖南并非重点疫区,受损程度未达到这项标准的企业便得不到政府的扶助。此外,65%的企业认为“给予短期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促使本行业经济复苏效果最差(参见图表15),原因是该项政策的适用面太窄,仅限于受“非典”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央民航和旅游企业,其它受灾企业不能公平地享受这项优待。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个体户,呼吁政府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使他们能享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
* 遵循“三公”原则,规范政府财税救助措施的宣传形式,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不少企业反映,有些地方税务部门未能将政府的优惠政策以正式的文件形式及时下达到各个企业,抑或是遮遮掩掩,抑或是口头传达,部分受灾企业甚至根本不清楚政府制定了哪些应急措施;还有一些企业从其他渠道了解到这些政策后,想要真正得到政府的救助时,因拿不出权威性的有力依据而不能如愿。因此,地方政府及其执行部门应使用规范化、权威性的宣传工具,以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让所有受损企业及时了解政府的优惠政策,避免将政府的救助政策作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 简化各种手续,将救助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在我们所收集的意见中,反映最强烈的是“政策好,落实难”。如在接受调查的酒店业中,大部分酒店表示未曾享受到政府的任何救助,只有寥寥数家宾馆提到享受了政府减免2角/吨排污费的优惠。也有的餐饮店5月份营业收入下降了53%,但享受的免税额只占当月应缴税额的20%不到,而且手续繁杂。还有,在可减免的15项政府基金中,有可免除重要企业防洪基金一项。但按照地方税务部门的规定:上年的防洪基金今年6月底前要交清,属于今年的防洪基金待明年6月底前交清。受损企业在“非典”期间,资金周转十分困难,自然希望是今年6月能免交上年的该项基金,而不是免除今年的防洪基金(明年才须交纳)。
建议地方政府及其执行部门,对各种救助政策,一是要及时地制定操作性强的细则,尽量简化手续;二是要更多地考虑实际情况,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好处,及时有效地减轻受损企业的经济负担。不要人为的给好的政策加上条条框框,使之成为“空中阁楼”,让受灾企业“可望而不可及”。
* 适当延长旅游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时间。
在“非典”肆虐期间,各旅行社停业达两个月之久,几乎没有任何现金流入,而旅行社的固定成本,如员工工资、房租、车队维护费用等却仍然要支付,损失惨重。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全省第二季度旅游客源景气指数仅为30.56,比第一季度下降57.3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3.88%。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受到的影响较大,时间较长,而且经济复苏的速度又较慢,因而希望政府适当延长税收优惠期;借鉴香港特区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帮助国际旅游业尽快恢复原有营业规模,举办更多的诸如“旅游节”之类的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
* 支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帮助企业增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此次许多企业受“非典”影响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不少企业不仅缺乏电子商务的技能与技术平台,甚至缺乏网上交易的意识。有些民营企业明确表示:殷切希望政府能在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助,比如,给企业发放一些用于信息化建设的专项低息贷款,支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帮助企业增强自身化解各种危机、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
*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许多企业提出:希望政府进一步优化投资与经营环境,在特殊时期制定特殊政策的同时,其他配套管理也要跟上。比如,对于交通运输行业,高速运输中的路桥通行费太高;政府职能部门少数执行人员素质差,态度蛮横,使不少企业直呼财税政策要“法治”而非“人治”。尤其是“非典”刚过,政府的有些部门就纷至沓来,各种收费又络绎不绝,严重削弱了财政救助政策的效果。希望政府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非常时期动用非常措施来应急处理经济问题。
* 为彻底消除“非典”的负面影响,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办法。
“非典”对湖南第三产业各个行业的影响是复杂的,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的影响,而且造成了心理层面的严重影响,导致员工情绪不稳定、需求萎缩等,使管理难度增加,还有不少企业因恐惧“非典”很可能卷土重来,而对企业的经营前景缺乏信心,等等。
因此,要彻底消除“非典”的负面影响,应当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办法。除了实施临时性的财税救助措施外,还应当持久地对社会公众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各行各业树立危机管理的意识和增强企业化危机为契机的能力。
作者:湖南师大数计学院统计系 唐邵玲
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饶育蕾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