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的研究
一、 基层统计工作现状
从现行的体制来看,各乡镇都设有统计站,配有由乡镇秘书兼任的统计员,担负着统计局安排的所有统计工作任务。其它有关行业的统计分别由乡镇各部门负责,乡镇企业统计原由乡镇企业办负责,目前大多名存实亡,该项工作大部分由乡镇秘书代为完成,人口统计原由乡镇秘书负责,自农村户口城市化管理以后,该项工作移交派出所负责,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经管站负责,因县统计局没有安排该项工作任务,年末县里所用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都是以经管站统计的为准,但县里所用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以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综合测算结果为准,计划生育统计各乡镇计育办都配备了专职的统计员。这些行业的统计工作只对垂直管理的上级部门负责,与县统计部门和乡镇统计站无任何工作关系。这种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使统计主管部门部置的工作落实难度大、部门的数据统一难度大、纵线,横线工作协调难度大,如果这种现状继续下去,统计工作将是无源之水了。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但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统计的对象、统计的项目,80%来自于农村的基层统计工作,再加之,常规的统计工作离不开基层统计,国家的大型普查离不开基层统计,上级安排的临时性调查离不开基层统计,多年来,基层统计为了完成上级部置的工作之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基本完成了任务,但是因上述原因,基层统计工作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基层统计的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所以加强基层统计工作是做好全面统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调研情况看,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困难之大、问题之多,具体有以几点。
1、 “五无”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统计事业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各乡镇都设有统计站,有牌子、有章子,但实际上形同虚设,一无编制,二无专人,三无场所,四无经费,五无网络,你说虚设不虚设。目前的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是乡镇秘书兼任,因乡镇秘书属政府编制,由政府管理,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办公室工作,上传下达,接待来人来访,处理内部日常事务,部分乡镇秘书还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从事统计工作,统计工作存在严重的“带搭”现象,根本没有精力从事统计调查工作,无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预计产量,实际产量,以及家畜家禽存栏、出栏、饲养量只能进行简单粗略的调查,结合历年数据,估计上报。由于无编制,人员、场所、经费就成了无源之水,更谈不上统计网络,统计自动化建设。
2、 地位低,待遇差
在一些乡镇主要领导眼里,统计不象工商、税务、财政部门那样能为政府增加收入,也不象信用社、开发办那样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统计只生产数据,实在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把统计看着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由于乡镇财政普遍紧张,自身又没有业务收入,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全靠当地财政拨付,普查、抽查、临时调查以及正常统计业务,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根本无法开展,在当前县、乡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依靠地方财政拨付乡镇统计事业费根本不可能,部分乡镇连报送报表的差旅费,电话费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福利补助。
3、抗干扰能力弱,统计法律意识淡薄
俗话说:“端人饭碗,听人使唤”,乡镇统计人员业务上虽然受县统计局指导,但人、财、物都归乡镇管理,因此,其工作完全受制于乡镇领导,成为少数人谋取政治私利,捞取政治资本的“雇用军”,统计数据成了少数领导手中的气球,要大便大,要小便小,失去了统计工作应有的意义,也破坏了统计部门形象,统计人员往往敢怒不敢言,因为“三权”均在别人手中,要想不受干扰,几乎“天方夜谭”。另一方面,少数统计人员工作不实,作风飘浮,不进行调查研究,填报数据“摸脑壳”,缺乏统计工作应有的严肃性。
4、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乡镇统计人员的编制与业务主管部门分离,所有乡镇调换统计人员都没有按规定与统计局协商或备案。近年来,乡镇统计人员变动十分频繁,个别乡镇甚至一年几换,县统计局同样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经费的限制,对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的系统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十分有限,由于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新接手的人员业务不熟,造成统计工作衔接不好,数据质量明显下降,不报、迟报、错报、漏报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县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究其原因:领导不重视,认为统计工作是“搭头”,谁都会搞,不就是填几个数字。然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统计工作看似容易,真正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而要做好,非得下几番功夫不可。
5、统计网络不健全,同一指标不统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基层统计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但统计基础在不断削弱,过去基层统计组织健全,统计人员容易召集组织,伴随经济的多元化,由于统计法律法规宣传跟不上,各种统计调查对象配合度不断下降,乡镇企业健全的统计组织,随着企业的改制,大多名存实亡,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对统计认识不足,拒报、瞒报统计资料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多家统计,重复统计。目前,乡镇一级统计,除政府统计站向上报送报表外,还有县直设在乡镇的机构,如计育、经管、财政、民政、农技等多个单位向各自的主管部门报送报表,在他们报送的报表中,很多指标涉及到与统计站报送相同的指标,由于工作不协调,数出多门,自相矛盾,互不统一。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国家统计局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基层统计的重要性,切实解决“五无”问题
在我国“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乡镇一级统计是直接面向农户、面向个体私营单位的,也是任务最重,工作条件最艰苦,统计力量最薄弱的环节,乡镇统计出来的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统计数据质量,极大地影响着各级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由于基层统计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数据必须准确,否则的话,下坑百姓,上误国策。
对策之一:从国家统计局到乡镇统计站实行垂直管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划。一旦实行了上划,这些长期困扰统计部门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地方干扰统计数据,执法处理难到位等问题也将得到彻底解决。
对策之二:实施中央财政对乡镇统计站的业务经费补足,根据乡镇大小,每年由中央财政拨付乡镇统计事业费2-4万元,以便“五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对策之三:由中央行文,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建设,包括统计网络(机构和人员)建设,统计业务建设,统计现代化建设三部分。网络建设是统计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业务建设是统计工作的主体,现代化建设是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手段。因此,乡镇必须设置独立的统计站,核定1-2名人员编制,列入地方全额预算,编制、人员、经费归口县统计局管理,这样,乡镇统计站有名无实的现状将会变成名副其实。上述对策只要实施任何一项,基层统计人员地位低,待遇差的问题将会逐步好转。
2、稳定基层统计队伍,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只有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才有利于提高现有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如果人员经常变动,势必给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工作,进行业务培训造成困难,形成培训、调离、再培训、再调离的恶性怪圈。因此,要提高人员素质,首先要保持队伍的稳定。省、州、县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班,特别是州、县两级应定期举办一些中、短期农村统计业务知识培训班,并结合实际学习操作。吸收新人员,应从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以克服长期以来不懂统计的人被安排搞统计,具备一定统计专业知识的人不从事统计。
3、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治理基层统计工作环境
基层统计既是统计的组织者,又是统计工作的直接调查者,承上启下,地位十分特殊,作用十分明显,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基层统计特别是乡镇一级统计工作环境一直较差,导致统计工作举步难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加大对基层统计的执法力度势在必行。一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宣传工作是获得社会支持与配合、搞好统计执法的前提,目前,全民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与我们的宣传工作不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在开展统计执法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特别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对统计执法工作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并向全社会进行跟踪报道,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统计违法成本。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依法处理,特别是对参与违法的领导,一经查实,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从重、从快、从严处理,决不手软,将经济处罚与违法责任人挂钩,让违法者得不偿失,做到处理一批,教育一批,威慑统计违法者。
4、健全统计机构,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乡镇统计站要名副其实,必须有独立的机构,专门的编制,专门的人员,正常的经费,其人、财、物由县统计局直接管理,党建、党务由乡镇党委领导,并受当地纪检、监察监督。做好协调工作,成立由统计站为核心的统计协调小组,由乡镇长任组长,统计站长任常务副组长,全乡镇的统计工作由统计站指导协调,小组成员应包括所有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报表的单位,成员单位在涉及同一指标时,必须协同调查,共同填报,形成全乡镇一套表,一套数据对外报出,对外公布的数据,必须以统计站的为准。各单位在上报各自主管部门报表的同时,必须报送统计站一份,才能彻底杜绝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的现状。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