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吴许元 吴彦:试论统计职业化与统计代理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8-12-1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统计是一门社会科学,统计工作是一项高标准、高要求、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统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统计数据搜集、整理、分析、预测能力,而且要具备为生产经营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建议,职业化程度要求很高。基层统计作为国家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数据的源头,必须有一支职业统计人员承担,才能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基层统计要发挥整体功能,体现统计价值,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就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统计职业化与统计代理制有着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两者的共同发展,将推动统计改革创新和统计工作。

    一、统计职业化的概念。统计职业化是统计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地讲统计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统计工作状态标准化就是要对统计职业化制定严格的标准。职业化标准包括职业化意识标准、职业化工作标准、职业化管理标准、职业化技能标准。职业化规范是指统计职业化道德规范、统计职业化行为规范、统计职业人员要求规范、职业语言规范等。制度化是指对统计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人员的标准以法律法规、文件方式作出规定,统计职业人员严格按制度从事统计职业。

    统计工作走职业化道路(这里指的统计工作是基层统计工作),对于建立一支高素质而又稳定的统计队伍,规范统计行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提高统计工作的地位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二、走统计职业化道路是加强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选择。基层统计走职业化道路是规范统计行为、发挥基层统计的整体功能、激活统计教育、稳定统计队伍的迫切需要。

    (一)走统计职业化道路是规范统计行为的迫切需要。统计工作的特征是统计工作标准高度统一,统计方法制度高度统一,统计的范围对象高度统一,统计的计算方法高度统一,从而要求统计人员素质标准高度统一。我国统计工作的实践证明,上述5个统一中前四个已基本达到,唯独统计人员素质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高度统一却没有实现。目前我国基层统计人员参差不齐,兼职较为普遍,素质也比较低,这种状况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比大大削弱。目前除大型企业配有较高素质的统计人员外,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单位没有设置统计岗位,统计工作由多种人员兼任。据调查统计工作有会计、出纳、厂长、经理、营销等五花八门的人员兼任。乡镇统计员兼职的就更多。有办公室、财政所、民政室、经管站、计生办、企业办等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统计职业正规教育,不熟悉统计业务、更不懂得统计工作的职责职能和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他们心目中的统计就是完成上级的报表任务,提供领导需要的数字就算完成了统计工作任务。基础统计是国家统计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宏观数据的准确与否,同时国家的统计标准、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统计范围对象、统计计算方法及统计的法律法规等要靠他们去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数据的源头靠他们去搜集和提供。由于受人员素质不高的影响,上述统计行为无法规范,国家的统计法律法规、方法制度等无法落实到基层单位,统计源头数据也无法搞准。因此,我们要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千百万高素质的职业统计人员从事基层统计工作,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统计标准、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统计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规范基层统计行为,保证源头统计数据客观真实、使基层统计工作作用得到发挥,这就需要走出一条基层统计职业化的新路子。

    (二)走统计职业化道路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迫切需要。统计的整体功能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预测、统计管理及统计监督。同时统计工作还要为各级领导机关、社会各界和基层单位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宏观决策,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服务。目前,在我国县及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和国家的一些重要行业和部门、大型企业及集团程度不同地发挥了基层统计的整体功能,而大多数乡镇、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单位的统计工作都是为了应付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的报表统计,有的连统计报表都存在拒报、迟报等现象,统计工作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这种状况既影响基层单位及政府统计的数据质量,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基层领导和社会对统计工作的偏见,认为统计就是报报统计表、填填数字,单纯为上级统计部门服务的简单份外工作,看不到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和基本职能,看不到统计工作为基层单位带来好处,创造价值的作用。这是造成基层领导不重视统计,统计地位不高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办法就是发挥基层统计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统计工作为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发挥作用、创造统计价值、为基层单位服好务。走统计职业化道路,通过职业化培训造就一大批统计业务内行,统计管理里手、统计核算专家从事基层统计工作,既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高质量的统计资料,又为基层单位发展生产、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创造价值,通过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达到国家与基层单位受益、双赢的目的。

    (三)走统计职业化道路是激活统计教育和扩大就业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在指令性计划的支配下,政府通过财政再分配支付企业、单位人员工资,统计岗位和统计人员列入企业的人员编制。这样一般基层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统计员,县级及以上工交、商贸的基层单位乃至乡镇粮站、肉食站、供销社都配有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的专职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全国千百万个统计岗位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因而大专院校统计教育及统计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达到顶峰,统计的作用也得到发挥。上至最高学府、下至地市主办的中等专业学校均设置了统计专业,统计专业毕业生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由于企业的改制,企业的岗位和人员由企业老板确定,工资也由企业支付。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而大量裁员,因而,大批基层统计机构被撤销,大面积统计岗位被取消;大批量统计人员被改行,基层统计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统计教育首当其冲,迅速萎缩。由于统计人员需求不多,大中专院校统计专业被迫撤销,重点院校统计专业被合并,甚至全国唯一一所西安统计学院被改质,统计教育处于历史低潮,同时也严重冲击了基层统计工作。走统计职业化道路,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必须通过职业化教育,具有资质等级的统计专业行家,统计管理里手,统计分析预测内行担任,这就为统计就业拓展了空间,同时要求大专院校造就大量专业人才,从而重新激活统计教育事业。通过统计教育为国家培养大量的统计职业人才,实现加强统计工作与发展统计教育的良性互动。

    (四)走统计职业化道路是稳定统计队伍和夯实统计基础的迫切需要。目前,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成了单位应付上级统计报表的需要,企业和单位一般没有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更谈不上统计发挥生产定额管理、劳动管理和经营管理等作用。由于统计基础薄弱,报表来源不是原始统计资料,而是基层单位负责人的概数,兼职统计人员按照单位负责人意图,把报表的平衡关系搞清了就可填数上报,不需要统计专业人员也可以应付上级报表。然而基层统计成了搭头,兼职统计人员也随时变动,以临时人员应付报表较多。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工作没有连续性,是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基层统计走职业化道路,对统计人员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从事统计工作人员必须通过职业化培训,具备统计资质等级的人员担任统计工作,统计人员按照统计职能在建立原始登记的基础上,在完成上级报表任务的同时,通过统计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一般人员无法兼任统计工作,这样就从源头堵住了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状况,从根本上稳定基层统计队伍,确保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三、统计代理制与统计职业化的关系。统计代理制是指具有法定统计任务的基层社会经济单位将统计工作委托给依法设立的统计代理机构承担的基层统计制度。统计职业化是指统计工作状态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的目的是强化基层统计,稳定统计队伍,发挥基层统计的整体功能,推动统计创造价值功能,提高统计工作地位。统计职业化与统计代理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相互依存关系。统计代理制要靠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职业化统计人员从事、支撑统计工作。统计职业化需要统计代理制提供制度保障、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二)互相推动关系。统计代理制和统计职业化要求基层统计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从而互相推动基层统计体制改革创新。统计代理制与统计职业化要求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者的目的是规范统计行为,夯实和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共同推动统计基础工作。统计代理制与统计职业化要求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从而共同推动统计教育、统计人员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统计代理制与统计职业化要求国家统计法律法规增加其内容,使之合法化,并要求制定统计职业人员资质等级,共同推动统计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

    (三)互相发展的关系。统计代理制和统计职业化都是统计改革的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他们的产生、成长和壮大需要二者同步进行,共同发展。统计代理制的发展要求统计职业化提供高素质的职业化人才,加快统计职业化步伐需要统计代理制拓展空间,二者必须同步发展和壮大,共同促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最终推动整个统计工作的发展。

    四、走统计职业化道路的方法措施。基层统计走职业化之路是统计方法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我们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方法,采取积极措施,为实现统计职业化创造内外环境,使之健康发展。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制订职业化标准,建立制度,规范行为,抓好职业培训,发展统计教育,统计职业化与统计代理制有机结合同步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总体思考,统一部署,稳步推进,主要做好下述四个结合。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制订职业化标准紧密结合。基层统计走职业化之路首先要有法律作保障,使其合法化。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要增加统计职业化的内容。地方的统计管理条例也要增加基层统计职业化的内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有关政策规章,为基层统计走职业化之路提供法律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国家统计局要制订全国基层统计职业化标准。职业化标准包括职业化工作标准、职业化人员标准、职业化业务标准等。职业化标准的制定要符合法律法规及统计部门的政策文件,做到职业化标准与法律、法规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制度与规范行为紧密结合。职业化制度是规范职业化行为的保证,职业化行为是职业化制度的具体体现。因此,职业化制度与职业化行为必须统一、融洽和紧密结合。职业化制度包括工作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等。职业化行为是在职业化制度的约束下,统计职业人员用高度统一的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等从事统计职业。

    (三)职业化培训与职业化教育紧密结合。基层统计职业化,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统计职业人员,而高素质的职业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化系统教育才能达到。因此,实现基层统计职业化培训和教育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职业化培训和教育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职业化素养较高、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高强的统计职业队伍。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化技能等。职业化行为规范包括职业思想、职业语言、职业动作规范。职业化技能包括职业资质、职业化通用管理能力等。要培养一大批高素养的职业化人才,必须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结合起来。因而国家统计局和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要制定职业化教育规划,利用现有培训基地和师资,采取短期培训方法,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资质适用培训,经过较短时间培训一批基层统计职业人员,使之取得统计职业资质。同时国家统计局还要与大专院校联手,编印基层统计职业化教材,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院系,扩大招生人数,培养一大批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为统计职业化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员保证。

    (四)统计代理制与统计职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统计代理制与统计职业化形象地说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必须同时产生,同时成长和壮大,同时步入发展成熟期。因而,我们在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规划和安排工作,制订标准制度等要将统计代理制与统计职业化通盘考虑,使之同步、协调、健康发展。

    基层统计走职业化之路,是新时期统计改革的新鲜事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建立和成长壮大,既能规范统计行为,又能稳定基层统计队伍,既能创造统计价值,又能提高统计工作的地位,既能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又能为政府基层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我们要积极支持,共同呵护,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使统计职业化与统计代理制这对孪生姐妹茁壮成长,共同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的统计工作。

[供稿:吴许元 吴彦]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