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湘潭农村产业扶贫

  为贯彻落实“五联五问”工作,2018年4-6月,湘潭市统计局调研组深入部分贫困村、贫困户、县(市)扶贫办,了解全市扶贫特别是精准扶贫方面的政策措施、产生贫困的原因,以及通过各级扶贫办近几年的工作,所取得的扶贫工作成效等方面情况,从精准扶贫视角来剖析湘潭农村产业扶贫。

  近年来,湘潭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四跟四走”精准产业扶贫思路,因地制宜,创新施策,有效促进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一、贫困发生原因及分布情况

  湘潭位于湖南中部,辖3县(市)2区,土地总面积5005.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与长沙市、株洲市构成湖南长株潭核心城市群,是全省为数不多的没有贫困县的市州之一。2017年,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288.44万人,乡村人口108.4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055.76亿元,财政总收入201.4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5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显示:截止2015年底,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继续享受国家相关的扶贫优惠政策。 2017年,全市省定贫困村为59个,其中:湘潭县28个,湘乡市27个,韶山市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13万户,贫困人口11.19万人。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主要为因病和因残,占比达到53.5%,因病和缺劳力致贫为19.4%,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贫困人口的致贫主要是受身体条件影响。

  二、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按照《湘潭市群众增收工程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贫困村产业,重点发展优质稻及高效经作产业、优势畜禽产业、特色水产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林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6大特色产业。截至2017年底,全市59个省定贫困村每个贫困村形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选派1名科技特派员,每个贫困村至少成立1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好格局,共培育产业合作组织185个、发展特色产业73个。产业发展总投入6.65亿元,其中争取各级财政投入0.58亿元、招商引资0.46亿元、小额贷款1.56亿元、社会投入4.06亿元,累计流转土地8.79万亩,其中山林地3.31万亩。参与产业项目开发的贫困户达到2.66万户,就业1.1万人,户平增收0.63万元。

  全市五个县(市)区都制定了年度实施方案。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持续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贫困人口共计2.94万户、8.54万人。技能培训覆盖贫困户3.45万户,共培训贫困农民9.67万人/次。种养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贫困村42个,覆盖率达到71.2%。

  三、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情况

  2017年,在各级相关扶贫政策推动下,通过各有关扶贫部门和广大扶贫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市己脱贫人数达到8.31万人,脱贫率为69.7%,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1、创新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持续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贫困人口共计2.94万户、8.54万人。开展了发展产业帮扶、盘活资产帮扶、就业带动帮扶、合作引领帮扶、折股量化帮扶等形式助力产业扶贫。

  2、加大培训力度,助推贫困户自主创业。参与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0%,对59个贫困村派出了科技特派员59人。2017年,湘潭县开展培训9次,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湘乡市动员组织贫困家庭子女上技校、学技能,实现“教育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韶山市共培训1400多户,基本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全覆盖。雨湖区开展“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帮扶模式,委派科技特派员指导扶贫产业,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3、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全覆盖,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种养业;扶持种养业大户和种养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参与合作社;调整种养业的品种结构,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贫困户单位产能与产品品质;同时扩大贫困户就业机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2017年,全市59个贫困村各类种养专业合作社达185个,覆盖率达到100%,大大助推了贫困户的脱贫增收。

  4、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加大布局,扎实推进产业扶贫。2017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42个贫困村建立了产业基地,覆盖率达到71.2%。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对缺乏技术的贫困户采取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转租给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贫困户的劳动力则参与基地的管理,获得工资性收入;生产资料少的贫困户则通过务工的形式获取劳务收入。湘潭县依托28个贫困村的68个产业项目,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建设产业基地,共建设各类产业基地15个。湘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15个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8家企业,安排专项帮扶资金10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发展优势产业,脱贫致富。

  5、发展省级重点产业项目,扎实推进产业扶贫。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五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分别为2015年重点产业项目湘乡油茶林种植深加工一体化、2016年湘潭县雁芙山地鸡养殖、2017年湘潭县白泉黑山羊养殖、湘乡市百嘉香蔬菜基地、韶山市毛家食品加工,根据项目实际因地制宜,选取直接帮扶或委托帮扶模式扎实推进扶贫工作,目前各项目均已完成目标任务。

  四、组织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产业扶贫。成立湘潭市群众增收工程(产业扶贫)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委,市农业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委员会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由相关市直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协商解决产业扶贫发展重大问题,组织产业发展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实施省定贫困村产业发展工作,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局面。

  2、建立政策体系引领产业扶贫。一是制定产业扶贫年度实施方案。编制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年度实施方案,明确扶贫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进和培育、对接帮扶培训、产业扶贫资金的整合和合理使用,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高质量编制了产业扶贫年度实施方案,全力打好脱贫年度攻坚战役。二是明确产业扶持政策。各县(市)区加大力度投入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扶贫工作稳步推进。湘潭县出台了《湘潭县2017年度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奖扶办法》。湘乡市出台了《湘乡市2017年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奖扶办法》。韶山市明确种植20亩以上、养殖畜类50头以上、禽类500羽以上给予5000元的补助。

  3、争取各级资金推动产业扶贫。市县两级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湘潭市农业委员会安排200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对20个村级集体经济快村每个奖励10万元。 湘潭县从2016年起由县级财政设立400万元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同时整合原有的项目扶持资金1200余万元,重点引导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扶贫。湘乡市2018年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297个行政村的贫困户的产业脱贫,另外安排专项资金18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扶贫扶持奖励,带动贫困户增收。韶山市共计安排扶贫专项资金700多万元,其中80%用于了产业扶贫。雨湖区2017年安排了扶贫资金100万用于产业扶贫。

  4、建立定期调度机制服务产业扶贫。2017年,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计划人数4992人,其中一产业3255人、二产业965人、三产业237人、产业融合535人。定期对全市粮油、蔬菜、经作、竹木、畜禽、水产、休闲加工产业发展进度进行统计,及时掌握各村发展情况。每季度对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情况进行一次调度,及时掌握各县(市)区发展进度。

  5、开展整改与督查工作推进产业扶贫。严格落实群众增收工程月报季查年考核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综合产业发展情况,会商解决问题,发现典型,推广先进经验,营造产业扶贫的良好氛围和考核激励机制。印发《湘潭市产业精准扶贫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方案》,对产业精准扶贫情况不明、政策不熟、业务指导不到位、群众知晓产业扶贫政策不多、产业扶贫资金政策执行不够到位、产业扶贫资金不足、产业扶贫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小额信贷没有很好的发挥支持产业扶贫的作用等主要问题进行整改。

  6、提炼典型范例放大产业扶贫示范效益。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产业扶贫工作。同时推进产业扶贫的先进模式,树立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展示了贫困地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动力,为深入开展产业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产业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扶贫的成功与否不依赖于政府职能的发挥,而是依赖于市场机制配合作用的发挥。目前全市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还是靠发展农业,而农产品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农产品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非政府和人力所能控制,也不是各种产业规划所能预测。在目前农产品市场不仅是完全竞争,而且还面对国际市场压力的情况下,产业扶贫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1、产业扶贫项目选择不够精准。项目不能按照最初计划进行,导致变更多,进展缓慢,资金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明显。

  2、产业扶贫没有产生效益。有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还是延续了以前开发式扶贫中产业扶贫的做法,给贫困户送种苗、送畜禽等,导致了一些产业扶贫不能产生效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实践看,产业扶贫如果仅仅是帮助农户进行种植或养殖一个或几个品种,欠充分考虑市场风险的影响,多数是不成功的。调研中了解到湘潭县青山桥镇青山村的本地猪养殖项目(送仔猪及部分饲料等),由于对市场生猪价格走势缺乏前瞻性,没有充分考虑猪周期的市场风险因素,随着猪价的一路走低,贫困户养殖的生猪在没有价格托底政策支撑下,养猪没有给贫困户带来收益。

  3、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缺少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共享机制,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出于组织成本、盈利性考虑,对贫困户的带动意愿差;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合作社等以扶贫的名义进入产业扶贫领域,但其行为由于缺乏约束,会转而截留和侵犯国家给予贫困户和贫困村的优惠政策,形成了扶贫领域的精英俘获效应。

  4、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一定有经营能力,甚至没有经营能力,贫困户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波动,有的产业扶贫项目可能短时间内会有效,但长效性缺失。

  六、推进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培育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初步形成扶贫产业体系,力争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掌握1门及以上就业创业技能,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1、着力选准扶贫产业。产业扶贫要在资源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在产业振兴上做文章,按照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群众意愿,精准选择贫困人口能广泛参与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

  2、着力创新帮扶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不同的贫困人口,选择不同的帮扶模式,将贫困人口的生产要素合理融入扶贫产业中,让贫困人口获取多元化的生产经营、租金、薪金、分红等收益。

  3、着眼长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产业扶贫帮扶行动,采用“扶贫资金+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搭建民营企业回报社会平台;做好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带动贫困户通过调整产业脱贫增收的工作;依托全市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50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50个市县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建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增收;旅游资源丰富的偏远乡镇乡村要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策划开展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依托全市15个电商示范扶贫网点,打通贫困村农产品上行通道。

  积极培育帮扶主体,鼓励帮扶主体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形成紧密的合作帮扶关系,帮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承包管理、包种领养等多种途径在产业扶贫开发中受益。改进帮扶方式,多采用直接帮扶、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唐鹤庭]
[审核:徐  林]
[责编: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