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长沙农村常住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现状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和区域转移就业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动使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部门的剩余提取较多,农业成了当前经济发展中较薄弱的环节,农村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本文利用长沙市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及相关调查资料,分析长沙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常住劳动力结构特点,通过农村常住劳动力结构变动分析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面临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

  一、 农村常住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农村常住劳动力基本状况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长沙市农村地区16-60岁常住劳动人口总量为222.91万人,占登记住户中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的63.0%。农村常住劳动力结构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

  1.从劳动力的性别结构看,女性多于男性。男劳动力110.75万人,占49.7%;女劳动力112.16万人,占50.3%,男女性别比为0.987。

  2.从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看,年龄偏向老化。51岁以上50.99万人,占22.9%;41-50岁63.49万人,占28.5%;31-40岁46.41万人,占20.8%;21-30岁44.99万人,占20.2%;20岁及以下17.04万人,占7.6%。

  3.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看,文化素质偏低。未上学0.93万人,占0.4%;小学文化程度32.43万人,占14.5%;初中文化程度118.61万人,占53.2%;高中文化程度53.27万人,占2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7.68万人,占7.9%。

  4.从劳动力的婚姻情况看,有配偶的居多。未结婚35.50万人,占15.9%;有配偶179.89万人,占80.7%;离婚3.73万人,占1.7%;丧偶3.80万人,占1.7%。

  (二)农村常住劳动力从业状况

  2016年长沙市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30.41万人,占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的58.5%。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159.32万人,占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的71.5%,不少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的间隙还从事非农生产。

  1.从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时间看,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农村劳动力不到60%。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常住劳动力92.50万人,占41.5%;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1-14天的34.30万人,占15.4%;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15-29天的19.58万人,占8.8%;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30天及以上的76.54万人,占34.3%。

  2.从参加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看,仅有少部分农村劳动力参加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3.09万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参加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占5.9%,其他农村劳动力均未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

  3.从从事非农行业方式看,超过50%的人以务工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以雇主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1.14万人,占0.5%;以自营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21.87万人,占9.8%;以务工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115.93万人,占52.0%;以公职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2.53万人,占1.1%;其他方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17.85万人,占8.0%。

  (三)农村外出劳动力情况分析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长沙市农村地区外出6个月以上劳动力总量为33.91万人,占登记住户中劳动人口的13.2%。农村外出劳动力资源结构表现出五个方面的特征:

  1.从劳动力的性别结构看,男性多于女性。外出男劳动力18.06万人,占53.3%;女劳动力15.85万人,占46.7%,男女性别比为1.14。

  2.从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看,年龄偏向年轻化。51岁以上2.78万人,占8.2%;41-50岁6.75万人,占19.9%;31-40岁9.71万人,占28.6%;21-30岁12.36万人,占36.5%;20岁及以下2.31万人,占6.8%。

  3.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看,文化素质较高。未上学0.05万人,占0.2%;小学文化程度2.10万人,占6.2%;初中文化程度15.26万人,占45.0%;高中文化程度10.95万人,占3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55万人,占16.4%。

  4.从劳动力的婚姻情况看,有配偶偏多。未结婚7.78万人,占23.0%;有配偶25.09万人,占74%;离婚0.73万人,占2.2%;丧偶0.30万人,占0.9%。

  5.从劳动力的从业情况看,务工偏多。以雇主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0.20万人,占0.6%;以自营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3.80万人,占11.2%;以务工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22.49万人,占66.3%;以公职的形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1.18万人,占3.5%;其他方式从事非农行业的有1.65万人,占4.9%。

  二、农村常住劳动力结构变化分析

  (一)女性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较高点

  2006年女性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比重约占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的48.6%,到2016年这一比重提升到50.3%,比2006年提升1.7个百分点。女性劳动力偏多主要由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导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男性偏多,2016年53.3%的外出劳动力为男性,而留守女性劳动力偏多。但是随着思想的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农村。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性别比看,2006年男女性别比为1.74,而2016年这一比例为1.14,很明显外出务工的女性越来越多。按照这一趋势,未来农村的女性劳动力占比或将减少。

  (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越来越低

  2006年16岁至30岁的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约占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的30.0%,到2016年这一比例下降为27.8%,其中16岁至20岁的劳动力比例下降了5.1个百分点;31-40岁的劳动力比重下降更为明显,从2006年的27.7%下降到2016年的20.8%,下降了6.9个百分点。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正表现出来相反的结构变动趋势:41至50岁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从2006年的23.5%上升到2016年的28.5%,51至60岁的劳动力比重从2006年的18.8%上升到2016年的22.9%。总体来说,40岁及以下的劳动力比重下降了9.1个百分点,而40岁以上的劳动力比重则上升了9.1个百分点。

  (三)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

  2006年至2016年,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教育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学文化的比例明显下降,初中文化比例基本保持平稳,而高中及大专以上的比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小学文化水平的比例从2006年的28.5%下降到2016年的14.5%,减少了14个百分点,高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从2006年14.5%上升到2016年的23.9%,提高了9.4个百分点;而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则从2006年的2.1%上升到2016年的7.9%,提高了5.8个百分点。16-30岁的年龄群体的文化程度远高于总体平均水平,主要体现在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两个层次之上。16-30岁的劳动力接受高中教育的数量占全部接受高中教育的劳动力的比重为54.29%,16-30岁的劳动力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数量占全部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的比重为75.85%。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农村常住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

  从农业经营户及规模农业经营户中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结构看,年龄55岁及以上的占到32.3%,35-54岁的占53.4%,劳动力老化趋势较为明显。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大量耕地荒废,农村基础设施无人兴建、无人修理,村庄失去发展活力,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其次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影响农业发展革新。老龄劳动力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方式,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偏弱导致他们很难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革新者。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到来,农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兴起特别需要一批懂互联网的青壮年劳动力来推动发展,在农村开辟一片广阔天地。最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增加农村抚养负担。目前农村已经逐步开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给予老年人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农村家庭的子女数减少,农村子女光靠务农是很难维持老龄化的家庭支出,必然要走外出务工的道路,从而加剧农村的老龄化。资料显示,12.5%以上农村60岁以上老人处于独居状态,其子女已经全部离开了农村。

  (二)农村常住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

  根据上述分析,尽管农村常住劳动力素质跟十年前比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跟农村外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高中文化的比重比外出劳动力中高中文化比重低8.4个百分点。大专文化的比重比外出的低8.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农村的发展。首先,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村地区一些落后的观念很难革新,对一些技术创新接收程度较低,影响农村的整体活力。其次,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村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人们的娱乐活动容易被打牌赌博等方式取代,从而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再次,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村发展受限,农村本地缺少高科技、高技术的人才,在农业发展上很难走出一条农技革新的道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缺少有力的执行者。

  (三)农村常住劳动力劳动技能不足

  农村常住劳动力中仅有3成左右的劳动力每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时间超过30天,这些劳动力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仅占14.3%。常住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5.9%。鉴于农村职业农民偏少、年轻劳动力偏少、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偏少的情况,可以认为农村常住劳动力劳动技能是不足的。这将给农村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非“休耕”的土地撂荒现象加剧,带来粮食安全隐患。由于职业农民偏少,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种田只是满足自己家庭生活需要,随着水稻品种的改良,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原本种植两季的农田大部分改为种植一季。其次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不足,削弱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由于农村劳动力断层现象明显,年轻劳动力不足,导致一些好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后继无人,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缺少维护,很多已经毁损。再次农产品品质下降,不利于农业提质增效。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自己留种来年种植的模式,很多先进的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由于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偏少,一些技术难以推广,农业的生产效率很难提高。

  四、有关对策建议

  (一)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涉及两类群体,一类是将土地流转出去的人或组织,还有一类就是获得流转土地的人或组织。只有这两类群体均有流转意愿并进行交换,土地流转才能真正实现。流转的土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经营的土地,土地集中后,获得方依照“统一良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防控、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原则,种植高产新品种并实施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充分发挥大型农机装备的先进作用。一方面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亩效益,另一方面降低劳动力需求,节约劳动力成本。二是以入股形式加入获得方的土地,这部分土地仍是农户自己耕种,但获得方为他们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和其他技术服务。获得方的实用性农机具,将大大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效率。

  (二)通过新型农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特征。应该鼓励并支持具有“新跨界、新思维、新技术、新流通”的80后农民,开创自己的农业事业,塑造“新农人”形象。支持那些具有较高学历,因为对农业的兴趣、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或者当农场主的梦想而选择农业行业的创业者创办新型农场。创办农场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推广社区食品安全项目,创办的理念一是不单纯以营利为目的,二是推动学术实践,三是输出理念和孵化人才,四是重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通过基地农场,发展会员家庭,会员可以通过微信、客服电话、淘宝、农夫市场等形式进行订货。而“新农人”主要负责生产环节的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产品销售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具体的种植、除草、饲养等生产环节则可以由当地雇佣的农民来做。农场还可以开辟公平贸易平台,帮助可信任的本地农户销售农产品;公开基地地址,让市民来基地包一块地,周末或闲时体验“半农半X”的生活;到中小学校给4-12岁的中小学生进行农业科普知识讲座,给他们讲解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等。总之,通过运用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和产销方式,可以为农业生产开拓更广阔的天地,也为农民群体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通过优化配套吸引外来务农人员

  目前农村地区的落后主要在于现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已经弱化,但农村地区的基础配套已经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对于年轻一代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大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宁愿到城市务工也不愿在农村务农。另外在城市生活就意味着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将来子女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可以拥有更便捷的生活方式。要吸引外来务农人员投身乡村,首先要改变农村基础配套不优的局面,通过优化农村的教育、卫生、居住条件等来稳定在教育、卫生方面有较高需求的中青年人群。可以在农村地区兴办农业职业培训学校,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农业的平台,建立一套依靠政府推动、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农村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农业职业学校可以加强地区间好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交流,同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对于从农业职业培训学校毕业的学生,政府可以优先给予农业创业扶持基金或贷款。

  注:本文所指的“农村地区常住劳动力”同人口统计制度中的“农村常住人口”口径不一致。前者指所有16-60岁涉农的未外出人口及外出不满6个月的人口,后者指根据城乡划分属于乡村的人口。故本文中所有人口数据仅用于第三次农业普查有关课题材料的分析。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余    琦]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