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郴州经济运行总体稳定 存在困难亟待解决
今年以来,郴州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继续以“六抓”促“六稳”、以“三重”工作促“三大攻坚战”,集中精力抓项目、扩投资、兴产业、强实体、稳就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4月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多数指标增幅好于预期;但部分指标增幅有所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主要特点
(一)产业发展稳中有进。农业生产平稳。预计1-4月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2.1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6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10%。全市40余万亩烟苗移栽后长势良好,小培土、病害防治等秧苗管理工作正有序进行。产业融合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5%,实现利润增长8.2%。工业增速稳定。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增速与1-3月持平,但比上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比1-3月前进1位)。服务业平稳增长。1-3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4.0亿元,增长6.0%,与全省持平,居全省第8位(比1-2月前进3位)。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5%,比1-2月提高0.1个百分点。1-4月,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增长116.0%,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态势。金融形势好转。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92.4亿元,同比增长1.9%,扭转了去年7月以来连续下降的态势,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比3月末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30.4亿元,增长16.1%,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比3月末提高1.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61.4%,比上年同期提高7.5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不含票据融资)的6.6%,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旅游持续火爆,全市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3.0%和18.7%,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和6.6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升温。截至4月底,全市在库房地产企业349户,同比增加14户;新增房地产项目18个,同比增加12个。1-4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6.3亿元,同比增长5.6%;商品房销售面积137.5万平方米,增长4.5%。商品房待售面积43.9万平方米,下降41.0%。
(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业转型加快。1-4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三大门类中增速最快的是制造业,其增加值同比增长9.1%,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比上年同期提高14.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6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7.0%,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19.2%,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9.6个、11.8个百分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0.2个百分点。采矿业增加值下降7.5%,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下降3.3%,原煤、钢材产品产量分别下降25.2%、16.0%,水泥产量下降0.5%,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0%,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型能源发电量增长7.4%,其中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增长13.24%和9.30%,绿色发展不断推进。投资结构向好。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但比1-3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比1-3月前进3位)。其中,产业投资完成380.1亿元,增长23.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9.3%,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262.3亿元,增长26.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6.3%,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73.5亿元,增长38.9%,占产业投资的比重为13.1%,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133.6亿元,增长66.5%,占产业投资的比重为23.8%,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7%。消费升级提速。1-4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9.1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1-3月提高0.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与1-3月持平)。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增长51.7%,高端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102.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3.0%,书报杂志类增长43.4%,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36.5%,智能手机增长40.1%,家具类增长25.0%,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25.5%,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328.1%,新能源汽车增长556.8%。
(三)新兴动能加快凝聚。新主体不断涌现。据市工商部门统计,1-4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2531万户,比上年同期净增453户,同比增长3.8%。其中个体工商户新增9675户,增长7.3%;新增创业主体7945万户,带动城乡就业人数15114人;全市新增入统企业51家,同比增长96.2%;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8.2%,比1-3月提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活力迸发。引资步伐加快。1-4月,全市新批准外资项10个,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和1-3月提高6.1个和3.8个百分点。实施内联引资项目488个,实际到位内资237.9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16.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四)发展质效稍有提升。工业效益好转。1-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扭转了去年10月以来持续负增长状况;每百元营业收入利润率5.89%,比去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财税质量提高。1-4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4亿元,增长5.8%,比上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但低于年度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0亿元,居全省第4位;增长4.2%(上年同期-17.5%),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比1-3月前进1位)。税收总收入完成60.9亿元,增长10.0%。总税比70.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完成25.5亿元。地方税收收入完成29.5亿元,增长11.6%,地方税比53.6%,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3.8%,比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民生事业改善。就业形势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178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5.3%;4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6%,低于控制线。民生保障有力,全市民生领域支出完成14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9%;民生工程投资增长4.5%。物价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8%,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
二、突出问题
(一)农业有所减产。受多雨寡照天气影响, 冬播春收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产量增幅回落。目前,全市春收农作物种植面积252.3万亩,同比略有下降;冬播粮食作物面积17.9万亩,同比下降8.1%。预计1-4月,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为71.0万吨,增长0.9%,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瓜果产量为7.0万吨,增长2.6%,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
(二)工业回升乏力。1-4月,全市工业用电量下降2.3%,比上年同期回落14.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增值税下降4.9%,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全市公路水运客货换算周转量增长0.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4月底,全市当月产值为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7家 (含保留基数企业),比3月底多4家,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5.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后劲不足。1-3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31个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同比回落,占比达67.7%。其中,部分新兴行业回落明显,文化艺术业、体育业、商务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租赁业等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24.2、96.9、40.5、38.4、24.6、19.4个百分点。
(四)外贸降幅扩大。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1.4亿美元,同比下降30.0%,降幅比1-3月扩大7.1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低58.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3位。其中,出口7.0亿美元,下降25.8%,居全省第13位;进口4.5亿美元,下降35.8%,居全省第12位。
(五)投资增长乏力。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小项目拉动,大项目大幅度减少。1-4月,5000万以下项目完成投资222.7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8个百分点;5000以上项目562个,同比大幅减少136个,完成投资179.4亿元,下降22.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数下降24.22%,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下降23.4%。
三、对策建议
(一)对标对表找差距,确保工作早落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着眼于“势”,立足于“稳”,致力于“进”,落实于“做”,努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聚力强落实,推动产业发展上台阶。聚焦实体经济这个关键,围绕打造“9个优势产业链”“6大产业集群”,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一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依托园区、湘南学院等平台,建立高新企业培育基地,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二是注入“新鲜血液”。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高端产业项目,实现强链延链补链,抓好石墨烯产业园、资五硅材料产业园、嘉禾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临武碳酸钙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三是激活企业活力。落实好减税降费、出口退税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组织企业管理者学习交流,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企业家。
(三)齐心齐力抓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收实效。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部门“信息壁垒”,削减审批材料,广泛公布材料清单,压缩审批时间,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便利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着力解决用电贵、用气贵、融资贵等问题,更好地引导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深入落实产业园区发展“20条”,加快园区扩容提质步伐,着力完善园区物流和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产业、商业、生活等有机结合,推动产业园区由封闭型区块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
(四)做大做强创品牌,促进对外贸易上水平。加强郴州名优品牌建设,精准扶持外向型企业,引导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电子信息等行业优质企业扩展海外市场,鼓励各类企业加快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在巩固并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走出去”。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胡平金 李 立]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