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娄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提质
今年以来,娄底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稳字当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还需巩固。
一、运行特点
(一)工业生产稳中趋缓。受外部经济环境周期性以及政策性的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短期略有波动,但总体仍保持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低于上半年0.2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3位。其中,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低于6月2个百分点。一是外商港澳台企业增长较快。分类型来看,1-7月,股份制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25.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个百分点。集体企业累计增速虽仍呈现负增长,但近两月以来的当月增速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平均增速,呈降幅缩小态势,7月集体企业同比增长8.9%;二是装备制造业来势较好。分三大门类看,1-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5%,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10.6%。装备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1-7月,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30.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及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11.7%、11.9%、52.4%、16.7%、45.7%和14.8%;三是节能降耗持续推进。1-7月全市六大高耗能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低于上半年0.6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2个百分点。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3.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分别下降14.3%和15.1%,分别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5、20.8和21.6个百分点;四是工业生产继续向中高端迈进。1-7月全市高技术、高加工度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分别增长16.5%和14.8%,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0和8.3个百分点。
(二)投资结构继续调优。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低于上半年2.6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1位,但仍处于较快增长的合理区间。一是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1-7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7%,高于上半年6.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1.4%,高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二是民生社会领域投资推进有力。1-7月,全市民生领域投资同比增长32.2%,其中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同比分别增长107.1%、141.9%和105%;三是投资结构升级加速换挡。1-7月,全市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6%,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2.9%,高于上半年0.6个百分点。现代农业投资同比增长70.7%,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60.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8%,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24.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占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19.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6.6%和36.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5%,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3.6%,分别高于上半年和上年同期0.5和5.6个百分点;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较好。1-7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4.9%,高于上半年10.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商品房销售面积11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4%,增幅居全省第1位。
(三)消费市场基本稳定。1-7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35亿元,同比增长9.8%,与上半年持平,增幅居全省第10位,较上半年前移1位。一是“智能生活”类商品销售火爆。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智能产品产销两旺,1-7月,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计算机及配套产品、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9%、28.4%、17.2%、46.9%和62.2%;二是网上零售持续火热。1-7月,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达9.07亿元,同比增长20.5%,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个百分点,拉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3个百分点;三是汽车石油类商品略有回升。1-7月实现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22.68亿元,同比增长5.5%,汽车类商品40.03亿元,同比增长1.2%,分别高于上半年0.8和1.5个百分点,拉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4个百分点;四是对外贸易保持稳定。1-7月进出口总额67.3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50.4%和21.6%,增幅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6位。
(四)财税金融支撑有力。一是财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1-7月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8亿元,同比增长11.7%,增幅居全省第1位,实现地方税收31.53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居全省第1位。其中,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8.6%,非税收入下降到31.4%,低于上半年1.3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撑有力。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88.34亿元,同比增长8.9%,增幅居全省第2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16.09亿元,增长16.5%,增幅居全省第3位,存贷比达到56.1%。7月末,全市制造业新增贷款5.0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6.4%。8月,娄底市农业产业兴旺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银企对接会上,多家金融机构与相关涉农企业现场签约,总额达15.6亿元。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一是财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1-7月,财政民生支出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卫生健康和交通运输同比分别增长23.2%、64.9%、16.4%和95.3%,分别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8、60.5、12和90.9个百分点;二是就业物价基本稳定。1-7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70.4%。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与上半年持平。其中,受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猪肉、鲜果等价格涨幅较大,推动食品烟酒价格指数上涨4.8%,高于上半年0.5个百分点,其余七大类物价指数指标“五降一升一持平”;三是民生实事有效推进。重点民生实事任务按计划有序实施,其中,新增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346.1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164.2公里,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6.6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96.0%、88.0%和82.0%。新建贫困自然村通光纤1011个,新建行政村4G基站128个, 基站覆盖率达到100%。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止滑压力较大。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开低走,回落态势明显,虽然6月略有回升,但1-7月又是下行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停产企业并未减少。7月,全市901家企业中停产企业达到122家,较上月又多1家,停产企业占比达到13.5%。7月底泰和不锈钢强制停产,对金属制品业增长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去年年底新入规的100家企业、今年新入规的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带来的增量有限,难以弥补停产企业造成的空洞;二是工业利润持续负增长。今年以来,受外部性、政策性等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再难维持前两年近40%的平均增速,从2月开始持续出现负增长。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实现利润总额56.0亿元,同比下降6.1%,低于上年同期67个百分点。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同比下降4.5%,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46%;三是县域发展不平衡。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最高的为娄星区8.9%,最低的双峰仅增长1.9%,差距达到7个百分点。
(二)投资稳增长后劲不足。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一季度的14.5%到上半年的12.5%再到1-7月的9.9%,回落幅度较大。一是新开工项目不多不大。1-7月,全市新开工项目318个,少于上年同期63个,同比下降16.5%。8月预计入库的项目计划总投资在4000-5000万元的1个,5000万元以上的20个,没有5亿元以上的项目,总体来说项目偏小偏少;二是剩余投资严重不足。7月末,全市在建投资项目全部剩余计划投资仅619.63亿元,以完成年度目标10.5%的增长来计算,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仍有30.95亿元的缺口。若下半年没有大的新开工项目入统,全市完成年度增长目标难度较大;三是民间投资有所回落。1-7月,虽然全市民间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0.5%,但较上半年有所回落,分别低于上半年和上年同期2.7和2个百分点。
(三)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一是实体企业面临挑战。1-7月,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全市破产、倒闭、注吊销、企转个和转行的企业较多,拖累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而企业培育壮大较慢、入统企业不多不大的问题比较突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微乎其微。1-7月,全市新入统批零住餐业企业25家,完成年度计划的41.7%,整体进度偏慢。二是对汽车、石油类商品依赖性较大。1-7月,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汽车、石油类商品零售额62.7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50.2%,这两类商品是拉动全市社零增长的中坚力量,对社零指标的波动影响较大。由于6月汽车国五国六排放标准的转换,很多厂商、经销商在此期间采取了许多促销活动,一定程度造成了消费前移和消费透支,造成7月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2.9%。但随着7月1日按照裸车成交价交税的车辆购置税新规开始实施,汽车市场有望进一步回暖。三是乡村消费潜力有待深入挖掘。1-7月,城镇实现限额以上社零总额110.44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城区同比增长8.1%。乡村实现限额以上社零总额15.5亿元,同比增长13.7%,快于城镇增长4.5个百分点,但仅拉动全市限额以上社零总额增长1.6个百分点,体量偏小,为全市消费增长贡献有限。
三、工作建议
(一)抓监测、补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持之以恒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面对当前全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准确把握、重点关注,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大短板,从短板指标入手,围绕主导产业集群,打造优势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做大做强。要充分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消除产业发展阻碍、落实政策扶持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进一步强化专题调研和深度分析,针对停产停业、负增长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研究制定针对性强、有实效的政策措施。要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市州绩效考核相关指标,找出差距、尽早部署、部门协作,确保下半年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二)抓项目、强招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产业项目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一是要继续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强化机制和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洼地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持续“招大引强”,着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进一批重大产品创新项目。二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产业项目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做旺,也要把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做精、做美、做优。
(三)振乡村、拓需求,释放农村消费潜力。8月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一是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发展、生态环保和污染治理等领域项目建设。二是要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为抓手促进产业兴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本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资金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促进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赵晓雯]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