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株洲市工业企业创新情况调查报告

  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为了解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情况,株洲市统计局对全市15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本次创新活动调查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四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规上业企业创新活动显著提升、创新手段继续丰富、创新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创新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创新成果持续扩大,但企业创新中人才流失、技术缺乏、优惠政策受益面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一、规模工业企业创新特征

  (一)创新活跃度明显提升

  2018年,全市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数为80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2.8%,成功实现创新活动的企业数为774家,占总数的51.0%,同比分别提高17.6个和22.0个百分点。其中开展R&D的企业达到548家,占比为36.1%,比上年提升18.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75.02亿,户均研发费用为494.20万元,有研发费用支出的企业占比为42.3%。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企业创新的活跃程度更高。大型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最高,达100%,中型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为63.1%,小型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最低,为49.5%。

  从地域范围看,城区企业创新活动活跃度高于县域企业。城区企业(未含渌口)实现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为65.3%,远高于县域企业的45.7%。其中,天元区企业创新活动实现程度最高,占比达73.8%;炎陵县程度最低,仅占32.3%。其他县市区实现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石峰区67.6%,荷塘区62.5%,云龙示范区59.1%,芦淞区53.3%,醴陵市52.9%,株洲县49.2%,攸县41.0%,茶陵县35.2%。

  (二)创新手段较为丰富

  从四种创新活动类型看,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371家,占比24.4%,比上年提升11.3个百分点;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425家,占比28.0%,比上年提升10.4个百分点;有组织(管理)创新的企业465家,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30.6%,比上年提升12.4个百分点;有营销创新的企业447家,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9.4%,比上年提升10.4个百分点。其中超三成企业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创新方式。同时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四种创新的企业127家,占比为8.4%,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

  (三)创新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2018年开展了创新合作的企业34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2.8%,比上年增加了81家企业,提高了6.7个百分点。

  从创新合作伙伴看,主要有集团内其他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多种合作对象。其中34.1%的创新合作企业与设备、原材料、组件或软件供应商开展合作,33.8%的创新合作企业与客户或消费者开展合作,32.1%的创新合作企业与高等学校开展合作,31.2%的创新合作企业与集团内其他企业开展合作,这四种合作对象是企业创新合作的主要对象。

  在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方面,第一选择是与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占73.2%;第二选择是聘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人员到企业兼职,占32.6%。

  (四)创新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2018年,全市66.2%的工业企业采取了知识产权保护或相关措施,同比提高了11.7个百分点。为保持和提高企业创新竞争力,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方面,工业企业主要采取了申请发明专利、申请注册商标、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和发挥时间上的先发优势四类措施。其中,共有32.5%的企业采用申请专利的方法提升技术优势;19.4%的企业采用以发挥时间上的先发优势为主的方法;14.0%的企业采用申请注册商标的方法提高创新竞争力;12.3%的企业采用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的方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五)创新成果持续扩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20.50亿元,同比增长9.0%,新产品销售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为26.4%,同比提高了8.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新产品出口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6.2%,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新产品销售占比远高于中小型企业。2018年大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达52.7%。而中、小型企业仅为13.7%、8.5%,分别比大型企业低39.0个和44.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企业规模越大,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越强,而小型企业在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方面仍需加强。

  从新产品的新颖度看,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以国内市场新为主。在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中,推出国内市场新的企业占比达69.3%,推出国际市场新的企业占18.0%。

  二、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研发投入意愿偏低、研发强度有待提高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研发费用为494.20万元,有研发费用支出的企业占比为42.3%,较2017年的23.2%提高了19.1个百分点。但是,仍有超过五成企业研发费用为0,研发费用过5000万的企业仅17家,过亿元企业仅8家。

  中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75.02亿,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2%。其中,中、小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2%、1.8%,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0、1.4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二)人才流失、技术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

  “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创新费用方面成本过高”、“缺乏技术方面的信息”等因素被认为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前三大主要因素,分别占总企业数的40.0%、28.1%和26.5%。在其他阻碍因素中,“暂时没有进行创新的必要”占20.7%,“缺乏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资金支持”占19.5%,“不能确定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占15.9%,“缺乏银行贷款等其他外部资金支持”占14.5%,“缺乏市场方面的信息”占12.1%。“缺乏风险投资支持”、“很难找到合适的创新合作伙伴”、“市场已被竞争对手占领”和“创新成果易被竞争对手低成本模仿”等因素占比均在10%之下。

  (三)政策落地有偏差、宣传力度不足

  在关于有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方面,调查问卷中设置了11个不同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政府政策对促进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但仍然存在相当部分的企业认为政府创新政策效果不明显或未享受相关政策。其中,认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45.8%)和“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43.4%)效果明显的企业未超过五成。

  在对企业认为政府政策“效果不明显”或“未享受”主要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政策都显示出“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的企业认为,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效果不明显或者未享受过相关政策的第一因素,“不知道此政策”为第二因素,“吸引力不足”为第三因素。表明政府政策在准入门槛设定以及落实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三、建议

  (一)加大创新投入强度,拓宽创新资金来源

  一是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提高企业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强度意愿。二是政府部门通过建立企业创新资质评定体系、规范创新资金使用方法、保护创新资金安全等方式,消除资金恐慌,引导各方资金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拓宽企业创新资金来源。

  (二)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完善人才引培机制

  一是企业提高创新合作意识,充分利用内外部优势资源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确保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二是政府部门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合作,通过搭建创新合作平台,整合各方创新资源,为企业创新合作提供有效信息。三是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一系列行政和经济上的政策性倾斜,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来株洲企业工作、为株洲经济发展服务。四是健全人才培养制度,通过产学研、项目开发等方式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人才培养。

  (三)做好政策落地服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一是政府应继续保持创新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企业创新营造可持续的良好外部环境。二是做好政策落地服务工作,扩大政策的受益面,让更多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三是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确保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四是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成果展示、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创新理念宣传,不断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创新的重视和认识。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高成]
[审核:彭雅]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