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娄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稳中趋优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趋优。四季度,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仍需继续加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培育和申报入统等相关重点领域经济工作,努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1-9月全市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指标运行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GDP、第三产业、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大部分指标增幅排位连续第11个季度保持全省前列,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回落较大的几个指标,也呈现出止跌回升、排位前移的良好势头。初步核算,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22亿元,增长8.2%,高于上半年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11亿元,增长3.3%,高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第二产业增加值491.06亿元,增长7.8%,高于上半年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27.86亿元,增长9.7%,高于上半年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高于上半年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3.5%,高于上半年4.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高于1-8月3.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47亿元,增长10.0%,高于1-8月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97亿元,增长9.6%,高于目标4.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910元和8765元,增长9.2%和10.8%,居全省第2位和1位。
(二)产业发展总体稳健。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发展总体稳健,呈现出许多积极变化。一是农业生产基本稳定。今年以来,全市生猪生产持续下降,但牛羊禽、粮食蔬菜均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出栏生猪240.24万头,同比下降18.2%,当前养殖户信心有所回升,下阶段生猪产能有望缓慢恢复;全市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面积增长2.6%;蔬菜和中草药材种植面积增长4.1%和3.7%;全市出栏牛9.18万头,增长4.2%;出栏羊36.75万头,增长5.9%;出栏家禽1189.12万头,增长12.6%。二是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前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0%,连续2个月稳步回升,增幅排位也前移了1个位次。主要大类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9月当月保持增长,负增长行业缩小到8个,比上月减少了5个;其中,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点行业当月分别增长5.0%、9.6、23.3%、23.8%和46.5%。非公有制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7.8%,快于全部规模工业0.8个百分点;全市小微型工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大中型工业2.1个百分点。“两高”工业领跑增长。全市高技术工业和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0%和13.5%,分别快于全部规模工业增长16.0和6.5个百分点,而同期六大高耗能行业仅增长4.2%,工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支撑有力。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长9.7%,快于GDP增长1.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1%,公共财政8项支出、商品房销售面积、存贷款、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电信业务总量等指标快速增长为第三产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产业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和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移动互联网、营利性服务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均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三)三驾马车稳步回升。前三季度,在宏观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战等大环境下,全市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三项指标均居全省中等或中等偏后位置,但总体呈现稳步回升良好势头。一是投资建设进度加快。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比1-8月回升了3.2个百分点,增幅排位也从第13位前移到了第9位。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7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投资任务的89.74%,居全省第2位;项目入库进度提升,8月和9月共入库6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为投资回升提供了支撑;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民生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3.4%、10.9%和18.4%,均快于全市投资增长。二是消费市场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0%,今年以来首次回升到两位数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金银珠宝类等改善型消费品分别增长20.1%、9.8%和35.1%,但汽车类消费持续低迷,仅增长0.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消费收缩,同比下降8.3%;网上零售快速增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11.9亿元,增长22.4%。三是外向型经济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93.4亿元,增长34.1%,高于上半年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4.0亿元,增长42.7%,居全省第10位;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55亿美元,增长14.5%,居全省第8位。
(四)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前三季度,全市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总体来势较好。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同期的9.3:45.0:45.7调整为9.2:43.8:47.0,第三产业占比同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8.5%,占比居全省第4位;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3.9%,高于上年同期4.8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7%,与上年持平,其中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4%,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8.3%,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在库“四上”企业2169家,居全省第9位,比上年末前进了1个位次。
(五)重点民生保障有力。前三季度,全市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大,社会就业稳中有增,居民收入较快增长,重点民生实事稳步推进,民本民生持续改善。一是民生领域投入加大。全市教育、科技、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分别增长24.6%、56.8%、30.8%和11.9%。二是城乡就业稳中有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8.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7.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6%的较低水平。三是物价涨幅有所收窄。9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上涨幅度仍然较大,调查发现城乡居民一定程度因为物价上涨降低了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但9月上涨幅度有所减弱,比8月收窄了0.4个百分点。四是民生实事推进较快。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中,新增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完成448.8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完成206.3公里,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完成8.16万人,以及推行一村一辅警、农村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工程等5个项目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他项目也均在有序推进中。
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和面临的主要短板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全市经济运行“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主要短板指标在9月份顺利实现了止跌回升,各种积极因素的不断累积,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但工业回升动力不足、新建新投产项目不多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从有利的因素看:一是国家、省、市各级稳增长的氛围浓,措施实。10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西安主持召开广东等部分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明确指出要把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杜家毫书记分批次组织召开市州委书记座谈部署稳增长,批转《关于做好下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政策建议》提出的稳增长的9项具体措施。娄底密集调度经济运行情况,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稳投资促消费补短板工作的通知》,近期组织了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上下各级均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从9月份娄底落实情况看,成效是比较明显的。二是产业链建设的推进带来新增长点。钢铁产业链、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现代物流产业链、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等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陆续建成投产了一批新项目,带动作用明显;三一路机及其相关配套企业的落地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提速,三一中源新材料和中兴液压产值增长均在20%以上;闪星锑业新增黄金生产线,当月产值增长80%以上。三是相关先行指标和效益指标总体向好。衡量经济运行情况的三大重点匹配指标中,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长20.0%,居全省第1位;各项贷款增长19.3%,居全省第3位;工业用电量小幅下降,也居全省第9位。从运行效益看,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四是房地产市场形势较好。1-9月,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9.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为近年来新高;商品房销售面积16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2%,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五是企业培育和申报入统进度较快。去年新入统的359家“四上”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为新的增长点,今年1-9月新入统“四上”企业个数和在库“四上”企业增长速度分别居全省第7和第4位。六是中美贸易战形势向好。
从存在的困难、短板等不利因素看:一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条件较多。农业受“非洲猪瘟”影响,养殖业受到较大冲击。工业回升动能仍显不足,钢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补强,但因为前几年高速增长之后产能基本达到“天花板”,涟钢、涟钢薄板、冷钢等重点企业近几个月当月持续呈现负增长。政策性关停等原因造成的停产企业仍然较多,特别是泰和不锈钢的停产影响较大;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优,非营利性服务业中营利性活动营业收入指标负增长较大,需要引起关注。二是新项目、大项目不足,制约投资增长。部分县市区剩余投资不足的情况比较突出,完成目标压力较大。在库项目方面,目前全市在库仅2个计划总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且这两个项目已基本完工;新入库项目方面,前三季度全市新入库项目601个,5000万元以上入库项目仅134个。三是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和差距。人均GDP、文化产业占比、三次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科技创新等高质量发展指标发展水平偏低,民生领域、绿色发展等方面存在短板。四是四经普基数和GDP统一核算改革影响四季度GDP目标任务完成。今年四季度的GDP核算将以“四经普”结果为基数进行统一核算,经初步试算,新方法、新基数都将在一定程度会拉低GDP速度,增加GDP目标任务完成的难度。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经济运行的调研调度和预判预警。四季度,要对照年度目标任务和当前指标完成情况,抓好监测调度,从短板指标找准切入点,挖掘产业发展潜力;要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强化专题研究和深度分析,研究制定针对性强、有实效的政策措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问题解决到位,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抓实工业企业的稳产达产和运行保障。工业稳则全市经济稳。一是要高度关注重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全市932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排名前20的企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达46%,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直接影响全市工业增长,因此,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动态跟踪、实时监测和帮扶指导。二是要专项研究解决停产企业较多的问题,加强实地调研,解决实际困难,帮扶有产品有市场的停产企业尽快开工复工。三是积极推进各项惠企政策的落地见效,研究出台本土化扶持政策,使企业尽可能地享受政策红利,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
(三)加快投资项目的开工落地和竣工投产。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和《娄底市2019年产业项目建设年实施方案》、《推动产业项目快上快进快成若干机制》等文件要求,聚焦实体经济,大抓产业项目,具体还要抓实3项工作:一是要按照相关要求指导、配合做好基础资料准备等基础工作,确保开工落地的项目尽快入统入库;二是要推动在建项目在四季度尽可能多的形成实物工作量,支撑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三是要关注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技改投资、民间投资等重点领域投资情况,优化投资结构。
(四)抓好四上企业的扶持培育和申报入统。在当前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增量有限的情况下,要把新建新投产、新入规入统“四上”企业作为稳定全市经济运行的新增长点。前段时间,我们结合主题教育开展,到各县市区进行了申报入统情况专题调研,总体来看,各县市区之间、行业之间完成进度差距较大。但结合“四经普”清查摸底出的准“四上”企业情况看,也还是很有潜力可挖,有的企业担心税费情况,不愿意入统;有的企业虽然规模达到了标准,但由于证照不全、资料不齐等原因无法入统。下阶段,要继续加大申报入统工作力度,保质保量全面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五)提前思考谋划部署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处于重要转折期进行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对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七次人口普查正式入户登记时间是2020年的11月1日零时,要高度重视,提前思考谋划部署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国家、省方案要求成立相应机构,落实分工责任,并按要求开展相关准备工作;二是夯实普查基础。人口普查结果,既影响均量指标,也影响转移支付。人口普查登记前,公安机关将按照《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家《户口登记条例》要求开展户口整顿工作,并将户口整顿有关资料提交同级普查机构,作为普查摸底、普查登记的重要基础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户口整顿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口普查的成效。从“六普”到“七普”,人口、户籍新政策变化大,改革措施多,人口总量、结构、区域分布变动大,要高度重视做好做实明年即将启动的户口整顿工作,为全市高质量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夯实基础;三是强化经费保障。第七次人口普查同经济普查一样,将全面采用PAD等电子终端设备,按80户300人一个小区的标准,全市455万户籍人口将划分成15200个左右的调查小区,“两员”补贴、设备购买、宣传动员、业务培训、数据处理等需要大量的经费,市县两级要把人口普查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肖 泉]
[审核:徐 林]
[责编: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