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娄底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趋优,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尤其是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几个二季度以来出现回落的指标,持续呈现稳步回升良好态势,为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和明年决胜全面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1-11月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一)工业经济逐月回升。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增幅连续4个月逐月回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逐月缩小,但仍低于全省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3位。一是主要大类行业保持稳定增长。1-11月,全市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实现增长,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1.0%、13.9%、15.8%、24.0%、37.2%和65.3%;钢铁、水泥等行业,虽然增量有限,但总体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分别增长2.6%和3.3%。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拉动明显。1-11月,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8.8%,快于全部规模工业1.4个百分点;全市小微型工业增加值增长10.0%,快于大中型工业4.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和小微型工业企业是当前工业增长稳步回升的主要拉动力量。三是工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全市高技术工业和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7.5%和16.4%,分别快于全部规模工业增长30.1和9.0个百分点。
(二)投资建设进度加快。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连续3个月逐月回升,增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居全省第7位。一是新开工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四季度,全市新进新投产了一批重点项目,1-11月,全市新开工项目879个,同比增长14.8%,其中10月、11月新入统入库5000万元以上项目85个,全市大项目、好项目不足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12月4日全市又集中开工竣工了45个项目,总投资131.96亿元,这些项目将成为全市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二是民间投资较快增长。1-11月,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5.7%,快于国有投资23.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3.9%,民间投资活力持续释放。三是投资结构继续优化。1-11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2%,分别快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18.8和11.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的优化将有力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三)消费结构优化升级: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连续6个月逐月稳步攀升,增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居全省第7位。一是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1-11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值中,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分别增长17.7%、29.6%、28.4%、38.6%和11.9%,均快于全市消费品平均增速。二是汽车类消费有所回升。得益于车展促销的拉动,全市汽车类消费10月和11月当月分别增长13.7%和14.3%,1-11月累计增速回升到3.5%。三是电子商务活动持续活跃。目前全市在库的电商企业达到66家,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达14.87亿元,同比较快增长25.2%。
(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稳步推进。继续淘汰落后产能,1-11月,全市停产报零的规上煤矿企业44家,全市煤炭产量494.5 万吨,同比下降18.2%,仅为2012年最高峰的2000多万吨的约四分之一,近7年来产量下降了近四分之三;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企业成本和杠杆率稳步下降,1-10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0.4%,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利息费用9.8亿元,同比下降13.2%;应交增值税22.6亿元,同比下降16.8%。
(五)财政收入继续领跑。1-11月,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长10.4%;地方财政收入68.76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7.26亿元,同比增长9.6%,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8.7%,居全省第8位。
(六)金融支撑稳健有力。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74.36亿元,同比增长6.5%,增幅居全省第4位,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55.75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居全省第6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58.46亿元,同比增长17.9%,增幅居全省第6位;贷存比为58.68%,比年初提升了6.61个百分点,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
二、当前全市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全市经济延续了近3年来稳中有进良好运行态势,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和各类考核要圆满收官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指标与目标任务、全省平均水平存在差距。与目标任务比,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有望顺利完成年初目标任务,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完成目标任务难度较大;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大部分指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产业投资增速等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差距。尤其是投资结构问题,与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小康考核、高质量发展考核均直接相关,需引起高度重视。二是能耗水平较高。近年来,钢铁、水泥等支柱产业的满负荷生产,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但也推高了全市的能耗水平。据测算,要完成全年节能降耗“双控”目标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短板。按2019年新指标体系测算,2018年全市各县市区的小康实现程度比旧指标体系均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四个大类各县市区各有短板,其中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类及高质量发展类指标是主要短板。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认真对标对表,确保圆满收官
一是要以系统思维统筹各类考核要求。要对标对表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及绩效考核、小康考核、高质量发展考核等相关工作要求,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努力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及各项评比考核取得好结果。二是要继续强化工业支撑作用。要继续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实时监测,继续推进各项惠企政策的落地见效,努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三是要继续加快投资建设进度。要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推动项目尽可能多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投资增速和投资结构“双优”,为全年投资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明年开局打好坚实基础。四是要关注单位GDP能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压实GDP核算改革责任,确保平稳过渡
当前GDP统一核算改革正在推进,今年四季度年快报时将正式落地实施,GDP统一核算改革将对今后我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之后,将由省统计局直接核算市州GDP,并实现增长速度和结构的双控,相关责任部门的基础指标将变得更加重要。新的季度GDP核算方法需要的基础指标及对应的市直责任部门越来越多,尤其是非营利性服务业这一块变化大,将由五大行业的劳动报酬增长速度取代原来的财政8项支出,要按照新指标体系,尽快明确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压实牵头部门和具体责任部门责任,确保平稳过渡,力争明年全市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
(三)补短板强弱项,决胜全面小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是明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全面小康决胜年”攻坚行动,把主要精力、各方资源集中集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来。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县市区主体责任。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在工作部署上重点研究,重点安排,在项目建设和政策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在人员配备上重点保障,确保全面小康推进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二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精准把握。要以《2019年湖南省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考评实施办法》为指挥棒,认真学习钻研,精准把握。同时,尤其是要认真学习掌握国家、省相关部门文件有关三大攻坚战、安全生产、教育一体化改革等考核要求,确保这些重点工作的专项考核按要求落实落细,如期达标。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当前全市最大的短板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类指标和高质量发展类指标,三大攻坚战和两个翻番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各级各部门要对标对表,深入研究,认真研判,精准施策,抓好整改,确保短板指标全面达标,力求高质量完成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四是要坚持结果导向,强化考核落实。要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对存在的短板指标、落后工作、后进部门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对工作推动不力、落实不好的要进行追责问责,对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要强化表彰激励,真正督出主动、督出实效,考出差距、考出水平,确保2020年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肖泉]
[审核:徐 林]
[责编: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