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决策咨询

上半年湖南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湖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显现,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企业经营规模稳步扩张,但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集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以及企业发展质量还不高等问题应引起重视,打造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升级版尚需进一步努力。

  一、当前湖南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特征

  (一)从生产角度看,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引领发展显力。据对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2477家企业调查,初步核算,上半年,上述企业实现总产出1684.15亿元,同比增长10.7%。从构成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三大产业增速看,文化服务业总产出增长16.3%,增速最高,比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零业分别快6.5个和10.4个百分点,超过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增速5.6个百分点。从构成文化产业的十大类别看,以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和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均实现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42.6%、34.6%和24.6%,分列十大类的第1、3和4位。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总产出增长41.2%,位居第2位。

2016年上半年湖南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

单位:亿元

 

绝对数

比上年同期增长(%

总计

1684.15

10.7

文化制造业

1398.69

9.8

文化批零业

26.9

5.9

文化服务业

258.56

16.3

  (二)从需求角度看,投入、消费两轮驱动有力。一方面,文化投入不断加强。上半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文化与传媒支出46.38亿元,同比增长36.7%,高出同期公共财政支出增速18.8个百分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文化产业的投资771.19亿元,占比达到7 %,高出上年全年占比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文化消费稳步提升。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344元,增长23%,高出全部人均消费支出增速10.4个百分点。

  (三)从区域发展看,长株潭地区贡献给力。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实现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1161.32亿元,占全省比重达69%,对全省规模以上文化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位居四大经济板块之首,达到81.7%,拉动全省增长8.7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实现规模以上文化总产出896.34亿元,占全省比重过半,达到53.2%,对全省增长贡献率达到69.2%,拉动全省增长7.4个百分点。湘南地区贡献率次之,实现规模以上文化总产出175.63亿元,对全省增长贡献率为10%,拉动增长1.1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贡献率位居第三,实现规模以上文化总产出129.41亿元,对全省增长贡献率为4.8%,拉动增长0.5个百分点。洞庭湖地区贡献率位居末位,实现规模以上文化总产出217.79亿元,对全省增长贡献率为3.5%,拉动增长0.4个百分点。从总产出增速看,长株潭地区引领全省增长,增速为12.9%,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湘南地区增长较快,增速达到两位数,为10.2%;大湘西地区和洞庭湖地区分别增长6.4%和2.7%。

上半年各市州、区域对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点

 

总产出(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全省

1684.15

10.7

 

 

长沙市

896.34

14.4

69.2

7.4

株洲市

206.34

6.4

7.6

0.8

湘潭市

58.64

15.6

4.9

0.5

衡阳市

44.56

12.4

3

0.3

邵阳市

59.81

1.5

0.6

0.1

岳阳市

146.49

3.7

3.2

0.3

常德市

37.27

1.8

0.4

0

张家界市

7.21

12

0.5

0.1

益阳市

34.02

-0.4

-0.1

0

郴州市

114.89

8

5.2

0.6

永州市

16.18

21.2

1.7

0.2

怀化市

15.23

1.2

0.1

0

娄底市

41.98

14.3

3.2

0.3

自治州

5.18

15.2

0.4

0

长株潭地区

1161.32

12.9

81.7

8.7

洞庭湖地区

217.79

2.7

3.5

0.4

大湘西地区

129.41

6.4

4.8

0.5

湘南地区

175.63

10.2

10

1.1

  (四)从市场主体表现看,企业经营规模扩张发力。今年以来,简政放权和营改增等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市场主体的潜力和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企业经营规模稳步扩张。一是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和限额以上文化批零业企业资产实现较快增长,杠杆率下降。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达到8758万元,同比增长14%;平均负债规模达到3396万元,同比增长8.1%。平均资产增速高出负债增速 5.9个百分点;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8.8%,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文化批零业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达到7591万元,同比增长9.9 %;平均负债规模达到4856万元,同比增长6.4%。平均资产增速高出负债增速3.5个百分点;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同比也下降了2.1个百分点。二是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包括文化制造业、批零业和服务业在内的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6871万元,同比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9319万元,同比增长11.8%。限额以上文化批零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4337万元,同比增长9%。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3460万元,同比增长16.6%。

  二、当前湖南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上半年,尽管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增长较快,引领了整个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其总产出所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14.6%上升到15.4%,但与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占比(83%)相比,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仍偏低。限额以上文化批零业占比重也仅为1.6%。从文化产业十大类看,作为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品的生产总产出占比仅为24.6%,比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占比低了50.8个百分点,表明文化产业内容生产比重相对较低。二是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内部层次较低。从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内部结构看,上半年,作为湖南传统优势产业的焰火、鞭炮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占比近四成,达到39.4%。文化制造业内部一业独大的状况依然明显。而作为构成文化产业主体的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所占比重仅为7.1%,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作为文化传输载体的视听设备制造业和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的制造业所占比重仅分别为1.3%和2.8%。

  (二)集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2477家,单位平均总产出6799万元。分地域看,长株潭地区的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1358家,单位数量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一半,为54.8%;单位平均总产出达8552万元,超过全省单位平均总产出水平1753万元;规上企业数量和平均总产出均遥遥领先其他区域。洞庭湖地区的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391家,单位数量占全省15.8%;单位平均总产出达5570万元,比全省单位平均总产出水平少1229 万元。大湘西地区的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359家,单位数量占全省14.5%;单位平均总产出达3605万元,比全省单位平均总产出水平少3194万元。湘南地区的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369家,单位数量占全省14.9%;单位平均总产出达4760万元,比全省单位平均总产出水平少2039万元。从极差值来看,长株潭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个数、平均总产出规模分别是大湘西地区的3.8倍和2.4倍。

  分市州看,上半年,长沙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969家,占全省的比重达39.1%,单位平均总产出9250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451万元;规上企业数量和平均总产出均遥遥领先其他市州。从上半年市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个数的极差值观察,长沙市是张家界市的35.9倍;从单位平均总产出的极差值观察,长沙市是湘西州的6.6倍。

上半年全省及分市州、区域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数及单位平均总产出

 

企业数(个)

单位平均总产出(万元)

全省

2477

6799

长沙市

969

9250

株洲市

308

6699

湘潭市

81

7239

衡阳市

127

3509

邵阳市

127

4709

岳阳市

192

7630

常德市

87

4284

张家界市

27

2670

益阳市

112

3038

郴州市

182

6313

永州市

60

2697

怀化市

69

2208

娄底市

99

4240

自治州

37

1401

长株潭地区

1358

8552

洞庭湖地区

391

5570

大湘西地区

359

3605

湘南地区

369

4760

  (三)企业经营效益与生产扩张尚未同步。从营业利润率看,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营业利润率为6.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除文化批零业营业利润率上升1.6个百分点外,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营业利润率同比分别下降了0.1个和6.2个百分点。从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变化情况看,降成本尚需努力。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上升了0.7元。其中,文化制造业、批零业和服务业企业分别上升了0.3元、0.5元和4.2元。从利润增长情况看,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6%。其中,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下降了37.7%;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分别增长9.5%和33.1%。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内容生产,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内容生产的实力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发展生命力的基础,也是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的前提。因此,要围绕内容生产,深度挖掘厚实的湖湘文化资源,强化“文化+”思维,丰富文化产业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快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打破行业界限,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对接与支撑,以此催生新的产业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文化创意、传播水平,在继续保持现有优势产业品牌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内容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层次和发展生命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是强化资源整合,提升集聚发展水平。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能力和扩张辐射实力。各地要抓紧制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的规划和政策,通过创新政策扶持方式,在发挥“有形之手”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适度集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薄弱的地区,要注重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通道,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培育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好的新兴文化骨干企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地区比较优势;同时,要注重引进先进生产要素,提升集聚发展能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强化供给侧改革,提升文化产业双效益。各级各部门要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投资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步伐,持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潜力和活力。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影响力大,要坚持社会效益为首、社会价值为先,生产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产品;在此基础上,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认真核算、分析成本费用,创新生产能力,努力降低开支,在生产稳步扩张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承办:社科处
执笔:肖首雄
核稿:邹  阳
责编:黄湘冀

上一篇:2015年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下一篇:“电商进农村”迎来发展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