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研究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性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提升和释放农村消费能力,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农业大省的湖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村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判断湖南农村消费升级的方向,找准制约湖南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的主要因素,及时完善和调整促进消费的有关政策,更好地发挥农村居民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
一、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一)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湖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湖南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140.1亿元,比2010年增长99.7%,年均增长12.3%(如图1所示)。
图1:
另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可以看出,近5年来,湖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阶梯式向上增长,由2010年的4310.4元提升到2015年的9691元,5年增长1.25倍(如图2所示)。
图2:
(二)消费结构升级明显。需求理论揭示,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提升的,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会向精神生活方面追求,也就是从物质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移。从湖南调查总队数据资料获悉,农村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占比5年来发生了明显变化,2015年湖南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烟酒类支出为3189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32.9%,比2010年下降了15.5个百分点,而用于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则分别上升了5.9、2.7、5.2个、1.4个百分点(如图3所示)。
图3:
5年增幅最大的是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分别增长271%、213%、205%、167%,增幅最小的是食品烟酒,5年只增长了52.7%。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三)生活品质大幅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村村通公路、通网络、通电视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等政策措施落地,较好地刺激了农村消费,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一是饮食结构趋向合理。日常饮食已不再是米饭加蔬菜的全素食品,而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综合类食品。从湖南国调队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年均粮食蔬菜由2010年的341.16公斤下降到2015年的290.87公斤,动物类食品则由2010年的30.5公斤上升到2015年的44.32公斤,年均豆、奶、蛋、干鲜瓜果由2010年的30.41公斤提升到2015年的58.83公斤。二是居住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大多数居民告别土砖瓦房,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多数家庭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条件好的已住上别墅、小洋楼。三是耐用消费品快步走进农家。据湖南调查总队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底,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2.53台、洗衣机71.86台、电冰箱87.39台、空调36.19台、电脑19.76台,比2010年分别增加16.45台、29.4台、46.52台、25.65台、15.37台。四是通信出行大为改善。2015年,湖南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42.07部,较2010年增长97%。村村通公路也给农村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方面,自行车已不再是农民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和小汽车,2015年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摩托车74.97辆、家用生活汽车8.09辆,比2010年增长63.8%、863.1%,农民开着汽车走亲访友甚至外出旅游已不再是新鲜事。
二、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分析
湖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庞大,2015年人均消费支出只有城市居民的49.7%,提升农村消费空间巨大。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一直以来倍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农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农村居民消费有望获得长期稳定增长态势。
(一)收入稳增为扩大农村消费奠定基础。收入决定消费。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实现正增长(如图4),未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延续。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农村消费品市场提供了强劲购买力,能消费为扩大农村消费奠定基础。
图4:
(二)消费意愿渐强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可能。目前农村基本是60-70年代的人担纲,他们已成家庭主心骨,这部分人大都外出打过工,有过城市生活经历,城市生活环境对他们影响甚大,主要体现在花钱理念上,不像他们的父辈,一辈子省吃俭用,有钱存银行,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当下,甚至可以适当负债消费,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促进农村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近5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也可以看出,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为76.7%,2015年则上升到88.2%,5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消费率的变化,反映了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在逐渐走强,愿消费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可能。
(三)政策利好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新动力。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是党中央制定的百年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未来在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保障水平。一是新农村建设将惠及广大农村居民。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农村水、电、路、气将进一步提升,消费市场日臻完善,商品流通加快,农民生活更加便捷。二是现代农业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大收益。伴随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获得空前发展,现代农业助推农民增产增收。三是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大福音。随着农村参保人数、参保待遇大幅提高,尤其是农民最关心的农村医保全面实施,打消了农民消费顾虑,消费信心、即期消费不断提高。敢消费为扩大农村消费助推一臂之力。
(四)“电商进农村”为扩大农村消费激发新活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国务院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商发展强劲,活力显现。以江永县为例,该县自2014年被商务部确定为“电商进农村”示范县以来,已发展电商企业80家,创建乡镇电商服务站81个,开设村级网店1500多个,老百姓在村里就能买到想买的商品,更重要的是该县依托电商全力做好农产品进城,实现了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融合发展。该县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电商产品30多个,2015年,全县电商交易总额达到13.5亿元,比2014年增长117.7%,其中以“江永五香”为主的本地特色农产品网销额达到3.5亿元。电商不仅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还激发的农村市场活力,为农民创业、就业、增收带来了新机遇。
三、制约湖南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湖南农村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居民消费能力得到有效释放,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但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农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影响农村消费能力提升。
(一)可支配收入低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目前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2015年,湖南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城市居民的38.1%,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429元,有限的收入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1.1%,家庭经营收入占35.6%,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收入大部分来自打工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收入受经济形势等各种因素影响较大,收入很不稳定,此外,农村居民经营农业需要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使得农村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大。收入的不稳定也影响了农村居民即期消费的积极性。
(二)消费环境差制约农村消费需求。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城市相比,目前不少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不少乡村路况差,造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困难;有的地方缺电缺水,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普及;有的地方电视网络、通信网络不畅,影响农民看电视和打电话,农民的消费需求被落后的基础设施所牵制。二是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随着城市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强,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迹象更加严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消费安全依然制约着农村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仍难以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保障水平低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参保起步较晚,加上农村居民参保意愿不强,湖南农村居民大多没有纳入社保范畴,虽然政府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但毕竟数额太低,保障有限,与城市退休人员相比差距很大。在医保方面,虽然统一实行农村医保、大病扶持,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相当普遍,很多农村居民因病返贫、因病破产。由于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面窄、服务滞后,农村居民对未来的顾虑较多,不得不将钱放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使农村居民即期消费受到限制。
(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阻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自己种(养)自己吃”的方式更加表现无遗。他们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过年的时候把猪杀了然后把猪肉做成腊肉或腌肉供一年食用,他们还把山上的竹笋、撅菜等做成干菜供淡季食用,他们种的粮食和蔬菜基本满足自家需求,这些年虽然老百姓的商品意识有所加强,但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变化不大。农民在自给自足经济中,形成的“量入为出、自我保障”的消费观念与农业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相去甚远,更谈不上“贷款消费”、“超前消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降低了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执行效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四、提升湖南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对策建议
农村消费受传统因素影响很大,但其根本还是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村居民收益少,政府要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着手,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推动农村消费能力提升。
(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一是切实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特别是金融和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成立农村土地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中连片开发。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三是出台财政和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国有和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优秀的农业专业人才领办或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做大做强。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电商、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五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加大农产品价格调控力度,及时发布农产品供需等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网上销售农产品。六是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农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生态环保型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改善消费环境,维护居民消费权益。消费环境好坏直接关系消费者利益,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第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村村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乡村公路和农电提质改造,优化电视通信网络,在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布局“通水、通气”工程,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生产生活条件。第二,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第三,加大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造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消居民消费顾虑。一是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将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实现养老、医保全覆盖;进一步提高现有农村低保、养老标准和农村医保报销比例,减轻农村居民负担。二是在农村优先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大幅度降低居民普通教育的开支;对农村困难户子女上大学或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并提供助学金的保障制度。三是要办好农村养老院(敬老院)。对无子女老人、生活困难老人和失独老人统一安排到养老院,由政府兜底保障。通过以上措施,切实解除或减轻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承办:贸外处
执笔:唐根深 郑石明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