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简明信息

关于衡阳实体经济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分析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产业政策调整和环保政策的双重约束,衡阳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如何正确认识衡阳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推动实体经济全面走出困境,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需要攻坚克难,下苦功、出实招。

  一、衡阳实体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从农业产业化情况看。2015-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7.52亿元、8.67亿元、10.2亿元,分别增长11.2%、9.5%、13.0%。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分别为796亿元、947亿元、1116亿元,增速分别为23%、19%、17.8%。

  (二)从规上工业企业情况看。近三年来,企业数量方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分别为953、947、1072家,平均每年增长近40家企业。其中,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是近十年来最多,为近年来实体经济最好形势。企业效益方面: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1%、6.9%、6.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666.34亿元、1965.62亿元、2144.84亿元,分别增长-7.7%、7.3%、21.1%;实现利润分别为74.23亿元、98.07亿元、132.96亿元,分别增长-15.2%、-3.0%、46.7%。企业生产方面: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55.8%、26.7%、27.8%;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分别增长-0.8%、6.2%、12.8%;有色金属冶炼业分别增长24.1%、6.1%、-4.2%;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9.9%、3.5%、5.8%。

  (三)从建筑行业情况看。2015-2017年,衡阳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分别为176、176、180家。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分147148人、148904人、169251人,增速分别为-2.38%、1.19%、13.66%。建筑业增加值分别为154.70亿元、165.23亿元、186.54亿元,分别增长10.2%、7.0%、12.9%。其中,房屋施工面积分别为2873.91万平方米、2832.49万平方米、2903.62万平方米,增速分别为-4.01%、-1.44%、2.51%。

  (四)从服务业情况看。2015-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044.71亿元、1237.62亿元、1479.97亿元,分别增长12.6%、11.1%、12.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为128.29亿元、157.72亿元、168.36亿元,增速分别为6.8%、5.7%、8.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为44.54亿元、68.56亿元、76.29亿元,增速分别为8.6%、6.9%、6.1%;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44.36亿元、48.3亿元、97.77亿元,增速分别为20.5%、7.3%、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为109.98亿元、115.06亿元、120.47亿元,分别增长2.9%、2.5%、6.5%。

  从相关行业的运行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衡阳的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均呈现出增速回落。直到2017年底,衡阳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局面。

  二、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近几年来,衡阳经济受国内市场需求不振、主要贸易体增长缓慢等影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自2010年以来,全市GDP连续7年增速回落,直到2017年,全市经济才呈现回升势头。从近五年情况看,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3年的11.1%到2017年的6.4%,下降了4.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13年的13.9%到2017年的10.7%,下降了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3年的35.1%到2017年的14.6%,下降了20.5个百分点。

  (二)企业效益盈利能力下降。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再加上企业运营成本快速上涨,创新投入和品牌建设不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以民营制造业为例,从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看,2007-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制造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从75.1元上涨到79.43元,年均79.31元。从财务成本中利息支出看,2007年以来,民营制造业企业利息支出成本高居不下,从利息支出占财务费用的比重看,年均在84%左右。实体企业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率的持续走低,制约了实体经济发展。

  (三)产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长期以来,受自然资源禀赋、国家工业战略布局等外部条件影响,衡阳工业结构表现为“三高三低”,即原材料型、传统产业型、高耗能型工业比重高,高附加值型、新兴产业型、高技术型工业比重低的重化工业结构。其中,机械、建材、化工、有色、轻工、食品等六大传统支柱行业总产值占比超过全部工业的七成,是衡阳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尽管发展势头较好,但总量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小,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较小,全市经济结构呈现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短缺并存的局面。

  三、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近年来,我市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已得到长足发展,但大部分企业的创新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研发机构和研发力量还不足,再加上创新的投入成本高,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少,创新意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成长空间受限。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37.12亿元,增长13.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0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企业84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21.1%;新材料技术企业77家,占19.3%;电子信息技术企业23家,仅占5.8%;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企业17家,仅占4.3%。近几年来,衡阳的R&D经费支出虽然有所增长,但占比仍然很小。2017年,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约为0.9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637件,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离衡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产品的有效供给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全市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实体经济欠缺增长活力。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明显进入衰退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贸易陷入低迷,外部需求总体偏弱。与此同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则加紧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展开国际竞争,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面临挤压。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内市场需求约束明显强化,内需疲软已成为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从近几年衡阳发展情况看,受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行情低迷、需求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产品市场价格低位震荡,企业的获利空间逐步缩小,衡阳传统主导产业煤、化、冶、电等增长潜力已经逐步弱化。煤炭行业受市场和环保影响,产能增长空间已很有限;冶金行业受总量过剩、价格挤压、运力限制,产量增长的空间不断受到限制;电力和化工行业受资源和环境制约,直接影响了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各种门槛和壁垒仍然存在,阻碍民间资本进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虚拟经济活动的获利性远高于实体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市“四上”企业3008家,仅占全省“四上”企业总数8.4%;新增企业数492家,仅占全省新增企业总数7.6%。重点企业、优势企业偏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逐渐上升,企业综合成本日益增加,利润空间逐步受到挤压,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走访调研,许多企业反映衡阳经济发展存在工业用地困难、中高级技工短缺、融资渠道不畅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土地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土地政策刚性化,企业发展用地和招商引资新项目用地瓶颈制约十分明显。从市发改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工业用地缺口预计达1万多亩,而且用地指标等级不匹配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劳动力方面:调研中发现,各行业都不同程度存在中高级技工、高级管理人员短缺问题,2017年,全市用工缺口达2.7万余人,其中市直缺1.5万人,县市缺1.2万人,这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的企业反映,衡阳年轻劳动力大部分愿意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闯荡,很多企业只能招到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导致企业缺乏技术型人才,员工结构呈老年化趋势。融资方面:受信贷结构、金融环境等因素影响,企业很难得到金融单位的信贷支持,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现在银行普遍对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态度,加上很多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使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时间长。同时,银行业的高度垄断和民营金融机构缺乏也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一般很难从国家控制的银行中获得融资,如果通过民营经融机构融资,又会导致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难以实现生产和资本经营有机结合,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使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四、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衡阳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要推动经济进一步从“量大”迈向“质强”,必须守住实体经济这个发展基石。

  (一)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积极稳妥、依法依规处置“僵尸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持续化解过剩产能;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环保法规、强制性标准,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水泥阶梯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进一步打好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和物流成本等“组合拳”,继续清理涉企收费,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协同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营造良好商业氛围、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法制环境。要继续扩大有效投资,切实加强投资引导,将投资重点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夯实供给结构优化基础,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二)持续推动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践证明,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实体经济创新体系,加强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提高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目标,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二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依托比亚迪、富士康、华菱衡钢、建滔化工、南岳电控、湖南机油泵、华菱汽车、衡阳运机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实现“衡阳制造”向“衡阳高端制造”的跨越。三是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联系,充分发挥衡阳创新发展智库和院士工作站的作用,围绕智能电网装备、云轨、新一代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大幅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技术资源向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三)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质量是实体经济的生命,品牌是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必须牢固树立品牌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深入实施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程,推动衡阳制造向衡阳创造、衡阳产品向衡阳品牌转变。首先要着力打造国、省知名品牌。加快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建立品牌培育资源库,创建一批国、省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以发挥特色优势、实现局部突破为重点,进一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高端装备、精密模具和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实施多品牌发展战略和品牌延伸战略,最大限度地增加衡阳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衡阳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全面提升衡阳制造的品质形象,推动制造向“质造”转变、产品向品牌迈进。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    林]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1-4月湖南固定资产投资稳中向好 下一篇:1-4月湖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