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湘潭市各级各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呈现总量稳步扩大、结构日趋优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量扩大发展放缓。2010年以来,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增加值由2010年的465.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48.2亿元,总量实现翻番;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2.0%,提高到2014年的66.7%,提高了14.7个百分点。从发展速度来看,2010年以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走势相似,有所减缓,但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5.5%,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23.0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全年2.0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二、三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90.1%提高到2014年的95.1%,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非公工业经济来看,非公规模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初步形成龙头骨干企业与配套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2010-2014年,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4%,高于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3.9个百分点。2014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均超过90%,分别占本门类的91.8%、92.6%、90.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这些门类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
(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4年,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31家,其中非公企业102家。2014年,全市非公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498项,其中使用新型专利1258项,发明专利240项,较2013年均有大幅度增加。到2014年年末。全市有国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4家,其中非公经济国家、省级技术中心23家,占全部技术中心的67.6%(2014年新增4家省级技术中心)。
(四)非公经济贡献突出。近年来,非公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14年,全市非公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64.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6.3%;非公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16亿元,占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84.0%;非公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073.0亿元,占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77.1%。2014年,全市非公经济提供了全市的67.6%的税收收入、70.5%的投资总额、88.0%的新增就业岗位和70.0%以上的专利技术。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融资难融资贵突出。抵押贷款难度大,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向银行抵押融资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局限在银行贷款,难以通过发行私募债、集合票据、股权交易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融资成本高,企业向民间借贷成本折合年利率相当于基准利率上浮100%以上的约占40%。政策落实难,国办发〔2014〕39号文件中第五条提到“通过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实行年度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落实情况不理想。
(二)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非公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培训等方面机制还不健全,全市非公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优,尤其是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展缓慢,部分中小微企业仍以资源粗放型和产品初加工型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多数中小微企业陷入不转型生存难、想转型能力不足的瓶颈中。同时,由于员工去留随意性较大,企业不得不提前储备人才以应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突然离职,这样既增加了企业成本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创新力度有待加大。虽然近年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但企业科研投入较少,创新能力有所不足。2014年,在全市非公规模工业企业中,户均研发经费支出和户均研发人员分别为72.7万元和1人,分别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少161.9万元和2人。全市非公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3%,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研发人员占全市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0.6%,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去年以来央行启动了两次降息,一次全面降准,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扩大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在全国范围内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总体思路》、《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当前,在全市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占比将近70%,我们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确保非公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一)多措并举破解融资瓶颈。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要鼓励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指导、帮助企业利用好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多元融资渠道,推动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私募股权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推进企业金融帮扶行动,着力发挥好政府全资担保公司的作用;加快中小企业融资超市建设,积极争取为中小微企业新增授信融资;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实行年度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
(二)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管理咨询、技术创新等专家与中小微企业开展服务对接活动,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继续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北大清华高级研修班以及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修班等培训项目,全面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生产经营水平。加大企业用工培训,多组织中小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项目申报、技能人员等专项培训,提升企业人员技能水平。充分利用湘潭丰富的高校、技校资源为企业培养管理人员和技能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加大扶持激励自主创新。鼓励、支持非公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管理、营销、市场等方面创新;鼓励、支持非公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服务机构和大企业向非公企业开放研发试验设施;扶持引导企业协同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促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产业化。
(四)大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鼓励企业围绕产业升级开展创新创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加快创新创业发展步伐;重点扶持一批创业基地建设,结合省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引导小型微型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组织开展省级创业基地申报,为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孵化成长环境,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相关职能部门要开展一系列针对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创业培训,激发创业人群的创业热情,积极探索校企对接的方式为企业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蔡和清 刘洁]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