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研究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动力,是节约资源能源的有效方式;科技人才也是区域发展的活力来源;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湘潭市作为“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总体现状

  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从 2010-2014年,全市各个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 2010 年的“10.7:55.9:33.4”调整为 2014 年的“8.1:57:34.9”。与 2010 年相比,2014 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 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 1.5 个百分点。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次产业的增加值逐年递增,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放缓,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快,第二产业依然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高度化的要求,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从2014年数据看,总体上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产值较为稳定。与“十一五”末相比,农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5.8个百分点,林业增加值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8.8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全市201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9.38亿元,其中省级及以上园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57.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4%,比2011年提高30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3%,比2011年提高1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0.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比2011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实现增加值227.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1%,比2011年下降9.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全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整转型成效显著,园区工业、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高耗能产业逐渐向新兴产业转化。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2014年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五个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3.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7%)、教育(10.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4%)、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3.4%)。在第三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传统的商贸服务和市场化较低的其他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业行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发展较为缓慢。

  (三)产业就业结构现状

  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也反映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程度。2010—2014年,从就业人员总数来说,第一产业最多,总体呈现就业人数波动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较为稳定;第三产业人数逐年增加,2014年就业人数超过第二产业。

  从就业人员总数所占比重来讲,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次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低,总体呈现“一、二、三”的格局,但是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就业人员比重从 2010 年的“45.1:28.4:26.5”调整为 2014 年的“41.0:28.3:30.7”。

  随着全市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进,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但是,现有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并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生偏离,并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给经济发展、稳定就业等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对于就业结构而言,全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较低。

  (四)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201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8.1:57:34.9,第二产业比重远远高于50%,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却一直在低于40%,呈现出二产强、三产弱、一产微的特征。实践表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这一数据同样适用于区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偏低,会严重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较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重要手段,是适应当前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不可忽视。从全市目前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看,是以生活服务业为主,而较为高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过低,严重制约着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

  最后,就业人员转移不明显。目前,全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总体格局呈现“一、二、三”的模式,大约 45%左右的就业人员依然集中在第一产业中。而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总体格局为“二、三、一”模式,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不明显,与三次产业发展不吻合,人才问题成为影响第二产业乃至全市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现有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并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生偏离,并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给经济发展、稳定就业等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全市产业结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现有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全市整体经济步入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解决全市产业结构问题的关键——科技创新

  深究全市产业结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创新不足、投资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制度条件、消费结构等等的原因。分析角度不同,结论各异,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科技知识的匮乏、产业科技水平的滞后是产业结构诸多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水平高低是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一)科技创新是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要素

  由于产业的技术基础不同、技术运用机会不同,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就如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般情况下比农业上升更快,因此,二产、三产的变化更快,三次产业的比例也就随之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仅表现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也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的优化发展。科技创新不仅仅改变了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大大改善了各个产业内部的结构。科技创新也可以带来一产业比例下降、二产业比重稳定、三产业比例上升的产业结构变化局面。

  (二)科技创新是全市农业产业变动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相比较于服务类产品、工业类产品,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而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在需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农业部门会相对收缩,进而导致生产要素向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转移,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的比重。同时,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先进的技术替代了部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促使劳动力转移至工业或服务业部门,从而进一步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

  另一方面,从全实际出发,目前全市农业比例较少,且面临着增加农产品种类、提高质量以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后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而提高农产品满足率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穷实优化的基础。

  (三)科技创新是全市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工业结构内部的调整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前者的调整关键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因此说,科技创新是工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科技创新促使工业部门产生高增长产业群,使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既改变二产业比重,也改变工业的内部结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整个社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才能使得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技术化程度、知识化水平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的贡献度较大,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而科技创新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

  (四)科技创新是全市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其重要标志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即计算机软件、研究开发、通讯等为主的服务业取代以餐饮服务、商贸物流为主的服务业,而以激励各种服务业主体进行管理和技术上创新为目的的科技创新,是促使服务业结构内部的优化的有效途径。科技的创新不仅可以产生服务上的创新,也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其竞争力,更进一步讲,它可以促使咨询业等新兴服务业产生,促使传统服务业和基础服务业改造。

  三、全市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一)全市科技创新投入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潭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湘潭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湘潭市六项人才工程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意见》和《采购湘潭市“两型”技术产品推荐目录》等科技创新政策文件,积极引导和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除了政策层面的重视,全市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与人力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全市R&D经费投入达32.2亿元,较2010年翻番,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增加为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D活动人员达7407人,比2010年增加2583人,人员队伍的壮大必然会加快全市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

  2014年,全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1%,居全省第二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77亿元,较2010年增加近千亿元,近4年平均增速达到19.6%。全市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1%,较2010年提高8.4个百分点。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2家,省级科技园区6家,国家级创新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1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

  由此可见,全市科技创新基础雄厚,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前提与实力兼具。

  (二)全市科技创新产出

  随着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全市科技创新成果也在不断增加。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增加便可一窥究竟。2014年,全市全市专利申请量3327件、专利授权量1883件,比2010年分别增长75.5%和69.2%。近5年来,累计申请专利12839件,授权专利74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17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17件,居全省第三位;共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94项,97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获奖总数居全省第二位。湘潭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并先后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获批省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近几年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成果也在不断的涌现,全市正在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此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数量的逐年增加,标志着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的增强,也说明新成果、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前提在充实。因此,从总体上讲,全市的科技创新的条件日益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促进全市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历经20多年的改革发展,全市农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多重任务:一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农产品高质量、多样化的需求,全市如何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以满足;二是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如何向集约经营转变的任务。同时,国际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变化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此时全市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升级农业结构是有效的应对之举,而科技创新是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路径。科技创新对农业优化升级的促进路径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劳动者、作用于农业生产方式、作用于农业产品。

  1、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一是通过先进、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农业劳动者可以更形象、更快捷的接受掌握农业知识,也可以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并用掌握的知识自觉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二是通过创新原有的农业生产技术,以供农业生产者“拿来即用”。这样农业劳动者就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利用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2、以科技创新提髙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首先,科技创新可以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拓展机械作业领域,也可以通过创新农业机械提供模式,将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其次,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或自设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改造生产方式等,以提高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

  3、以科技创新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品质。一是以科技创新增加农产品供给。通过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数量,而且可以通过壮大某一类农产品的规模、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保证农林牧副渔的总产量均衡增长。全市可以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实现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二是以科技创新改善农产品品质。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全市可以把工作中心放在研究开发优质专用品种上,而不是专注于研究高产品种,同时要依托大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之路,利用科技创新的成果优化农产品品质、更新农产品品质、创新农产品特色。

  (二)科技创新促进全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结构。一是以新技术改造提升全市传统产业生产流程。以信息应用和信息改造为龙头,加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嫁接,以实现生产自动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严密化,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以便企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产品研发、品牌提升方面。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更新产品。依靠科技创新,通过新工艺、新材料的发明应用,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价值,进而促使传统产业升级、工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为此,在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应大力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整合起来,促进创新主体的协作,增加传统产业升级的可能性。

  2、以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先导,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就是占领经济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在增加经济总量、改变产业结构方面起较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就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创新要素聚集起来,以更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科技创新促进全市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仍较滞后,呈现出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的局面。因此,现阶段全市应变危机为转机,以此为契机,更加依托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差异化的服务业,从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方向转变,以推进全市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是以科技创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此,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服务业优化升级的路径,也是经济再腾飞的必然之举。首先,以科技创新提升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科技创新对服务业层次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服务业本身的发展提高方面,而且体现在服务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全市完全可以依靠科技的创新,提高其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其次,以科技创新促进服务业的规模发展。科技创新对服务业的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可以促使某一产品和服务或新颖或技术含量高而广泛被企业和消费者使用,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周丽颖]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上一篇:大发展 大建设 大提升 下一篇:“火车头精神”引领株洲新型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