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衡阳市“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这一中心任务,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1.85亿元,比2011年增加177.19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3.36亿元,比2011年增加114.17亿元。

  (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5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92.77公斤,总产达到335.77万吨。

  主要经济作物均有明显增长。2015年,全市油料作物总产34.73万吨,比2011年增长13.7%。水果、蔬菜总产分别为78.39万吨、359.63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20%、17.5%。

  (三)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衡阳市生猪存栏545.5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4.93万头,比2011年分别减少21.53万头、1.5万头;生猪出栏967.76万头,比2011年增加21.88万头。家禽饲养保持基本稳定。2015年,衡阳市家禽存笼6829.91万羽,家禽出笼10787.2万羽,比2011年分别增长802.78万羽、387.28万羽。食草动物持续较快发展。2015年末,衡阳市牛存栏31.42万头,出栏14.27万头,牛肉产量1.73万吨,分别增长6.6%,5.0%,6.2%;羊存栏53.15万头,出栏64.32万头,羊肉产量1.06万吨,分别增长2.4%、2.9%和2.8%。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8127元提高到2014年的13242元。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比例由2011年的38.1%提高到2014年的39.7%。农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8929元。

  二、“十三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较为有利,为实现新突破提供了机遇。一是“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保护体系将更加健全;二是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三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随着人口持续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不高,随着气象条件不确定性增加、影响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因素日益复杂,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可低估,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科技创新水平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仍然不够紧密,农产品加工仍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农业功能拓展不够,新兴功能开发水平不高。三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全市农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水平较低,据统计,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39.7%。四是务农效益特别是种粮效益长期偏低,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

  三、几点建议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2、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积极选育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加快新品种繁育和推广,提高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改进耕作方式,推行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土壤深松深翻、免耕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和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加大高产创建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3、完善粮食生产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以及粮食调出量挂钩。完善粮食补贴机制,研究制定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操作办法,切实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培植龙头、壮大基地、带动农户”的思路,以肉类、粮油、果品、蔬菜四大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抓好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名牌产品做大做强,以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打造龙头企业“航母舰队”。    

  2、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盟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权关系为依托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支持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做好商标注册、质量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等工作,做响“衡阳生产”大品牌。

  (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思路,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新技术,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

  2、加快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加快开发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抓好农村沼气普及利用。

  (四)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园艺业和农村服务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合理确定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促进农民增加政策性收入。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拓展农民投融资渠道,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增加农民直接投资收益。

  (五)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比较优势,继续搞好“中国·衡阳农产品博览会”等经贸活动,扩大全市农产品影响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改善招商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特别是中央直属企业的战略合作,吸引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发展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全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引进域外资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全面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农业资源开发,开展跨国经营,拓展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陈文慧]

[审核:刘雁]

 

[供稿:张艳] 
上一篇:2015年益阳市规模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下一篇: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