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郴州农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业外部宏观环境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因地制宜,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突出重点和区域发展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文利用2010-2015年间郴州市有关数据资料粗略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现实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路径选择,供参考。
一、当前郴州农业结构现实状况
(一) 农业总量增加,在三次产业中占比逐年下降。2015年郴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35.31亿元(现价,下同),比2010年的212.32亿元增加122.99亿元,增长57.9%,年均增速为3.96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99.73亿元,比2010的126.75亿元增加72.98亿元,增长57.6%,年均增速为3.96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势,2010年为11.7%、2011年为11.2%、2012年为10.4%、2013年为9.3% 、2014年为9.5%、2015年为9.7%,2015年比2010年下降2.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
(二)农业内部结构占比相对稳定,以种养业为主。2010-2015年间,郴州农业内部结构占比相对稳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占比变化幅度较小,呈平稳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种植业增加值116.77亿元,占农林牧渔增加值53.4%,比2010的51.6%增加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36个百分点;林业增加值 13.74 亿元,占7.0%,增加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36个百分点;畜牧业增加值56.67亿元,占33.7%,降低4.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8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9.35亿元,占4.1%,增加0.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0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 2.63亿元,占1.8%,增加0.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04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经济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位居榜首,畜牧业第二。2010-2015年之间,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合计占比均在八成以上,最高年份2010年达到89.5%,最低2015年为87.1%。
(三)主要农作物产量增加,优质农产品逐年增多。近年来郴州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一是粮食生产相对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35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2-190万吨之间,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90万吨,比2011年增长3.54%。其中水稻产量为154.02万吨、玉米产量为20.18万吨、其他粮食产量 15.8 万吨。二是经济作物来势较好。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为104.3千公顷,产量284.5万吨,比2011年分别增长17.1%、25.4%。目前全市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个,绿色生态基地3个,有机食品基地1个。设施蔬菜产量占全部蔬菜产量的5.1%,比2014年提高2个百分点。一些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得到品牌提质和扩园、连片开发。2015年全市瓜果播种面积13.18千公顷、茶园面积13.43千公顷、烤烟播种面积为千公顷26.1千公顷。油料、茶叶、水果产量分别为12.43万吨、0.66万吨、77.42万吨,比2011年分别增长24.8%、62%、19.8%。瓜果产量达到31.5万吨,比2011年增长3.5%,水果优质率达到70%。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资兴蜜桔、宜章临武乌梅、北湖草莓和苏仙葡萄等特色水果已具有区域标志。三是肉禽蛋奶产量增加。2015年全市畜禽肉类总产量 49万吨,比2010年增长4.5 %;禽蛋产量 3.15 万吨,比2010年增长19.5%;牛奶产量 0.07万吨,比2010年增长94.4%;水产品养殖产量达11.06万吨,比2010年增长21.1%。
(四)现代养殖水平提高,生猪占比超过七成。近年郴州积极改进畜牧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一是养殖结构不断优化。猪、牛、羊和家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散养逐步淘汰,出现生猪和家禽占畜牧业比重下降、牛、羊占畜牧业比重上升趋势,生猪和家禽分别由2010年的78.6%、16.0%下降为2015年的74.42 %、13.28%,牛、养分别由2010年的3.4%、1.4%上升为2015年的6.5 %、2.81 %。二是生猪养殖独占鳌头。2015年全市生猪存栏332.81万头、总产值达84.04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74.4%,超过七成;牛存栏39.74万头,牛产值 7.36亿元,占畜牧业产值6.52%;羊存栏 38.34 万头,羊产值3.17 亿元,占2.81 %;家禽存栏1535.09万只, 家禽产值15亿元,占13.28%。三是规模养殖逐年增多。截至2015年底,全市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2227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45个,生猪规模养殖率达70.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像新湘农“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模块化”的高标准现代化养殖场越来越多。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56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达690个、年出笼1万羽的规模家禽养殖场143家,年产量100吨以上的渔业养殖场50家。
(五)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升,产业化步伐加快。一是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近年来郴州以水利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提速,以种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不断推广,以农业机械化为重点的耕作方式加快推进。2015年底全市共有水库1087座,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67.7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52.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04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1年的0.45提升到2015年的0.50,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运用。2015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4.8%,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6%。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2015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9.9万亩,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11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作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量58.466万台(套)、总动力416.76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1%,其中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机耕整地31.51万公顷,机播面积6.275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1.273万公顷。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增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规模与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截至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92家,比2011年分别增28.7%、292.4%;培育家庭农场2371个;30亩以上种粮大户6589家,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2227家,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56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达690个,年出笼1万羽的规模家禽养殖场143家,年产量100吨以上的渔业养殖场50家。家庭农场2371个。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6家,其中省级以上33家,国家级3家。农产品加工能力日渐增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5家,总产值达488.6亿元,从业人数2.5万人。其中,年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达50家、过5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2家。资兴、永兴、宜章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初加工定点县,临武为湖南省农产品特色县。目前郴州市农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1个、地理标志认证6个、湖南名牌19个、湖南省著名商标4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400个。
二、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迁后,已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下面将重点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入手分析探讨。
(一)农业经济内部问题分析
1、农业内部各业发展不充分。郴州农业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导,林业、渔业、农业服务业为辅助的产业格局。目前农业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各业资源优势、发展潜力挖掘不充分,种植业比重较大、畜牧业曲折波动、林业快速增长、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缓慢。种植业受资源、气候、耕作习惯等各种因素影响明显,增效难度加大,从一般发展规律看占农业比重应稳中趋降,郴州目前现状呈上升趋势,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已由2010年的 51.6 %上升到2015年的53.4%,提升1.8个百分点。蔬菜、水果发展较快,但单产水平不高,贮藏设施落后和不足,深加工和综合处理能力弱,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产品少。畜牧业受市场供求影响明显,社会需求呈多元化。 2010-2015年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稳定在35%左右,且七成以上是养猪。在现实生猪养殖生产中,“猪周期”频繁发生,肉价如何走出“猪周期”怪圈关键还需促进产业升级。此外,林业、渔业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社会需求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理想,农业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较低。2010年为1.6%、2015年为1.8%,最高年份为 1.8%、最低年份为1.5%,与发达国家合理的农业服务业产值应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近年来郴州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做得不够、投入不足,为农林牧渔各产业发展提高全方位服务有差距。
2、区域产业布局趋于雷同。按照农业区域布局规划,郴州是以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为主的湘南特色农业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还没有充分挖潜自身地区比较优势而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农产品相似程度较高,区域差异优势不明显,农业经营者的生产往往根据上年农产品行情来组织开展当年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时常出现那种农产品好卖、赚钱就盲目跟风冒进,农产品容易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的产品过剩现象,出现“贱卖”、农民“增产不增收”等状况。这种区域版块产业趋同、结构雷同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生产中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品,不利于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
(二)农业外部环境分析
1、农业资源日渐趋紧,压力加大。郴州地处丘陵,属老少边穷地区,山区面积大,石灰岩地区和小山包多,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大规模化生产,特别是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再加上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农业连片生产、规模效益产生困难。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特别在种植业上表现尤为突出,灾害性的气象天气使得农业经营者损失惨重。规模养殖发展受土地、资金、市场、环保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还有部分养殖户仍处于低水平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养殖业尚需努力。
2、农业风险仍然潜在,增收较难。一是天灾人祸。众所周知,农业生产还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潜在风险较大。受天气气象的影响,近年来我市多次遭受低温冰雹、暴雨干旱等灾害天气侵袭,病虫害严重发生,动物疫情防控任务加重,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同时,农业生产面临环境污染、食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二是成本上涨。近年来,各种农业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不同程度抵消了国家各种惠农补贴带来的实惠,虽然政府对大宗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不断提高,但很难弥补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农业增效甚微。三是产销不畅。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湖南“镉米”事件余波及东南亚低价大米对市场冲击,农产品需求也不同程度出现下降,种粮主产地粮食销售存在问题。在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产品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完善,农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或滞后,优势农产品交易经营水平相对较弱,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的主体比较欠缺。再加上各地产业结构趋同,特色农作物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发挥不出各个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农产品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尚未得到凸显。
三、新常态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当前,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农产品的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
(一)补短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资源十分有限,要不断深化农业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土地等资源的综合改革和管理,增加农业投入,提升单位农业效益十分必要。一是不断增加农业保障投入。要加大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护和经营好各种农业资源,鼓励休耕与轮种,涵养土地资源,确保耕地面积得到有效稳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证。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重点培育管理技巧、产销能力、农技水平、加工能力等。要不断完善农业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加强监管督导,逐步将现代农业“互联网+”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确保农业生产营运安全。二是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继续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提升单位土地规模效益。三是不断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就是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的行业,包括经营农药、化肥、农机、饲料、种子以及技术支持等服务的行业。大力开展农村现代流通、农业科技、农业安全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机化服务,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壮大农业服务体系,满足未来多元化的农业服务需求,实现农村生产服务业增加值较快增长。
(二)破颈瓶,拓展农业增效空间.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向创新、科技、规模要效益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共识。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变化,必须顺势而为,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增效空间。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代农业效益,更多地产生于产后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据有关专家测算,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比为2:1:7,农业原字头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10%。由此可见,只有开展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才能提高。要重点关注和扶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工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要引入企业经营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格局;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生产经营。三是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调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带动创业与就业,拓展增收空间。要全力培育农业农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构建优势产业链。要搭建公司、合作社、专业户、基地、家庭农场与农户之间的经营链条,科学谋划好产品销路, 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植户之间签订合作协议,让更多的农业经营者享受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值成果。
(三)添动能,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大投入走绿色科技智慧农业发展之路刻不容缓。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积极发展绿色农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是考虑产品质量,是否优质、是否有机、是否绿色、是否营养、是否环保等。从现实来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我们要把农产品生产优质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优质高产品种的更新、繁育和储备能力;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为重点,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品牌农业。二是积极倡导科技农业。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耕种收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在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与制造等技术研究。要加大农科教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实行全市重大人才工程向农业领域倾斜,重点培育科教兴农示范乡镇、示范村、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及农业土专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出台政策,扶持、鼓励农户发展优质品种、特色品种、高效益品种的特色种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推进供给側改革。三是积极打造智慧农业。当前农超对接、农产品网上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 发展迅速,这为农产品现代化流通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加强农业培训指导,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成为真正引领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要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以互联网基因改造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积极发展农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引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在具体实践中,积极布局智慧农业产业,以互联网为媒介,将网络科技深度融于农资流通、农作物种植管理、农产品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定制化,打造郴州 农业3.0时代。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黄胜发 雷银菊 张盛军]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