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盘点长沙“十二五”:六大变化惠民生

  2015年,长沙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8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长沙,民生表达。“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委、市政府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力重心,高度重视民生建设,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服务等多项措施改善民生状况。各项民生工程的相继铺开,让越来越多的长沙人共享发展成果,乐享民生盛宴,共建幸福长沙。

  一、居民就业更加充分

  (一)就业总体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长沙将就业优先放在战略发展首要位置,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的支付保障力度加大,2015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66.66亿元,比2010年增长57.03%,年均增长9.4%。长沙城区和县(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由2010年的850元、800元提高到了2015年的1390元/月、1250元/月,年均分别提高10.3%、9.3%。“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0.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二)就业渠道继续开拓。“十二五”以来,长沙进一步加强创业富民工作,努力把长沙打造成“创业之都”,2012年长沙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员、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共有私营企业4.18万家,个体工商户61.9万户(含无证照个体户),每千人拥有私营企业、个体户数量92户;2013年私营企业比2010年增加1.41万家,年均增长14.7%;2011-2015年累计新增“三上”企业4273家,年均新增854家。

  二、教育资源明显优化

  (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15年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149.33亿元,是2010年财政教育投入的2.8倍,2011年至2015年年均增速达22.6%,快于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速4.6个百分点,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2%,比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009元,为2010年766元的2.6倍。2011年至2015年长沙通过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70所,城乡公办幼儿园建设82所。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政府引导作用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发展。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是高等教育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拥有普通高校51所,比2010年增加3所;在学研究生5.43万人,比2010年增长17.3%;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6.94万人,比2010年增长12.0%。二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5年长沙共投入义务教育“免补”经费10.07亿元,是2010年的2.7倍;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49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21.0%;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3.4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19.7%;普通小学在校学生50.94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23.2%;“十二五”以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同时从2010年秋季起长沙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一律实行“一费制”入学。三是学前教育普及广泛。幼儿园在园幼儿25.55万人,比2010年增长48.9%。

  (三)教育成果日益显现。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加大。2015年长沙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1.59年,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提高1.12年。“十二五”时期年均提高幅度0.22年,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十年间的年均提升幅度高0.10年。全面小康总体目标提前实现。按照《湖南省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方法》规定,湖南省各市州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小康目标2017年达到10.5年。2011年长沙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0.69年,超过全省小康目标0.19年,提前6年实现全市小康“教育发展水平”总体目标。

  三、医疗服务持续改善

  (一)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问题,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保障能力稳步提升。2015年长沙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医疗卫生支出为5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绝对额是2010年的3.09倍,五年时间年均增长25.3%,快于总财政支出7.4个百分点。

  (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随着长沙财政对医疗事业投入的加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医疗卫生基础水平不断改善,2015年末已建立各类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4661个,共有床位6.60万张,分别比2010年增长75.6%和54.8%,卫生技术人员从2010年的4.8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6.96万人,增长42.6%,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从2010年的7.13人增加到2015年的9.44人。

  四、社保体系不断健全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随着长沙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的执行,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15年实现工伤保险职业人群全覆盖,统筹推进社保“一卡通”。2015年末参加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5.21万人,比2010年增长 49.6%;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7.3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59.9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6.92万人,比2010年增长21.8%;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18.23万人,比2010年增长70.7%;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36.40万人,比2010年增长93.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3.09万人,比2010年增长27.9%;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511.92万人。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被纳入不断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社会救助体系更可持续。“十二五”以来,长沙继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五大社会救助”。2015年城乡低保保障20.3万人次,医疗救助30万人次。从2013年开始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0元,市辖区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450元。

  五、城乡品质大幅提升

  (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长沙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创新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全面完成,水、电、气阶梯价格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城乡环保和治理不断加强,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8.19万亩,主城区规模养殖全面退出。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奖,获评全球绿色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9个区县(市)全部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

  (二)立体交通更趋完善。“十二五”期间长沙积极畅通对外通道,逐步发展成集高铁、航空、城际铁路、中低速磁浮交通、地铁、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于一体的现代化枢纽城市。五年间,长沙与19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实现高铁互通;黄花机场新航站楼竣工运营,2015年黄花机场国际和地区旅客吞吐量达154万人次,同比增长36.9%;长株潭城际铁路正在抓紧建设步伐;首条中低速磁浮快线开始试运行阶段,往来于高铁长沙南站与黄花国际机场之间,将只要10多分钟;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1号线、3号线、4 号线正在全面推进建设,5号线即将启动建设;长湘、长浏、长韶娄等7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竣工通车,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公共自行车智能租赁系统正式建成开通,2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约4000辆自行车全部投入营运。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正在长沙城徐徐铺开,便捷通畅的出行环境将为惠民生带来更多惊喜。

  六、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十二五”期间,长沙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3%。2015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万元、2.3万元,比2010年分别增加1.71万元、1.30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2015年长沙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分别为2.1万元、1.3万元,2011-2015年年均分别增长8.4%、2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其比重由2010年的2.1:1缩小到2015年的1.7:1。

  (二)公共文化服务增多。“十二五”期间,各区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按国家一级标准改善建设工作正有序开展,2015年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图书馆、博物馆、规划展示馆和音乐厅)全面开放,音乐厅实现首演。谷山体育公园、沙湾公园建成,湘府文化公园建设、烈士公园二期提质加速推进,浏阳河风光带加快建设。2015年长沙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三)文化消费稳步增加。2015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180.2万户,比2010年增长103.7%;2015年有线电视用户数173.91万户,比2010年增长48.0%;201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支出5179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7.4%,比2013年提高6.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234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1%,比2013年提高5.1个百分点。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丁伟]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上一篇:衡阳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下一篇:一季度常德经济开局总体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