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衡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衡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面是速度问题,实质就是结构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衡阳如何从供给侧聚焦发力,用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已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衡阳亟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回顾“十二五”(2011-2015年)的经济发展历程,衡阳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创新能力不足和企业盈利困难等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急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
(一)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全市GDP从2003年开始,连续持续了十一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2007年、2010年达到峰值,经济增速达15.1%。“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GDP增速逐年趋缓,从2011年的14.2%,下降到2012年的11.8%、2013年的10.2%、2014年的9.9%、2015年的8.7%。经济增速的这种回落是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新趋势,全市与全国和全省一起进入了增速换挡的新常态。
(二)产业结构依然不优。“十二五”以来,随着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17.3:48.3:34.4 调整为2015年的15.2:44.6:40.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5%,比2011年提高22.2个百分点。但是横向比,在全省范围内,第一产业比重仍然高出全省3.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低了3.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
(三)增长动力发生转变。“十二五”以来,全市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是投资主导型,投资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46.0%攀升至2015年的81.7%,提高了35.7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增长动力以投资为主与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密不可分。但长此以往将导致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失衡,在投资迅速扩张的同时,没有同步扩张的消费需求来吸纳,就会出现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等不良后果。同时,从反映投资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投资效果系数”指标看,由2011年的40.6%下滑至2015年的9.7%,这说明投资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推动作用在逐渐下滑,过度依赖投资难以为继。
(四)创新驱动能力不足。近年来,全市在加大科技投入方面虽做了许多工作,但相对来讲,企业创新意识还不浓,科技投入仍显不足,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创新成果不多,大多数企业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75%,低于1.42%的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技术研发投入的企业143家,占比仅15%;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仅占GDP的0.8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这说明全市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发育和成长还不足,导致产品的有效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五)工业减速换挡态势明显。从工业内部结构看,目前全市支柱产业与传统产业高度重合,终端、中高端产品占比少,供需错配矛盾突出,加之用工、用地、融资及节能减排等成本不断上涨,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效益指标增速低位。“十二五”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已由2011年的20.2%回落至2015年的6.7%,减速换挡态势明显。2015年全市全年亏损企业88家,亏损面达9.2%,较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要实现扭亏为盈,提高利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市场供给侧结构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二、衡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
2016年以来,衡阳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释放改革红利,努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经济改革发展成效初显。
(一)去产能有序推进。今年以来,全国把“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市委市政府紧跟国家部署,重点化解钢铁、煤炭、水泥的过剩产能。1-9月,全市粗钢产量下降13.2%,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7.3%的基础上再次下降;水泥产量下降1.2%,比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今年华菱衡钢关停了“89”型钢管生产线,1-9月,华菱衡钢产值同比下降17.9%;水泥行业连续数月错峰限产,衡南南方水泥产值同比下降65.6%,祁东南方水泥下降19.3%。
(二)去库存成效明显。房地产去库存是“重头戏”。随着一系列去库存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库存连续下降。1-9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29.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6%,增幅同比加快55.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23.81亿元,增长56.6%,增幅同比加快70.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库存也出现积极变化。8月底,规模工业企业库存周转天数比去年同期下降0.09天。从行业看,化工行业去库存进度较快,建滔、恒光、湘衡盐化分别去掉六成以上的年初库存;钢管、煤炭、水泥压缩产能后,产品单价不同程度上涨,去库存进度加快。
(三)去杠杆有所进展。“去杠杆”的一个重点在于化解企业债务。一方面,全市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直接融资,降低企业负债率。今年以来,全市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1-8月,全市生物产业中的中医药制造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销两旺、发展良好,资产负债率下降较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强房地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
(四)降成本较为明显。今年以来,政府继续推进“营改增”政策,降低企业税负、社保缴费费率等成本,给企业松绑减负;企业自身通过进一步挖潜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内部成本。1-9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快于营业成本增长速度9.4个百分点;8月底,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比去年同期上升0.8个点。
(五)补短板不断加快。在补短板方面,衡阳着力补齐“县域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三个短板。县域经济方面:1-9月,全市7个县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21.9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67.8%,县域经济已成为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工业经济方面:今年以来全市主要工业经济指标稳定向上运行,1-9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装备制造业增长7.1%,分别快于全市平均水平4.2个和0.4个百分点;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5年的30.2%,下降到今年1-9月的28.4%。旅游经济方面:1-9月,全市已接待游客4365.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23.8%,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三、衡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困难犹在
今年以来,衡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
(一)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虽然衡阳工业结构中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钢铁企业减产对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影响继续扩大,镭目科技、金化科技、鸿源管业配套产品产量下滑。一互电气、华瑞电气等中小型电气企业不具备大企业优势,市场竞争处于下风,而内部竞争激烈。另外,产品转型企业生产低迷。华菱衡钢生产的方管、高铁用管,价格高,有市场,但形成产能尚需时日;长丰六和的铝镁合金轮毂生产线搬出衡阳后,转型生产冷作压延类产品,见效较慢。
(二)房地产去库存仍不容忽视。去库存效果虽然初现端倪,却也暗含隐忧。数据显示,1-9月,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长远远高于销售面积的增长,这意味着房价上涨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1-9月,新开工面积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量由2月底的 66.65万平方米,增加至9月底的425.46万平方米。1-9月,新开工面积比销售面积高出95.63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在去库存,另一方面也在“补库存”。
(三)创新动能仍不强。工业创新活力减弱,企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1-9月,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速-3.6%,同比回落10.3个百分点。创新投入后劲不足。作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途径,1-9月,全市技改投资同比下降27.1%,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23.6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达32.7%,但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5.3%,增长贡献率不足10%。企业技改力度不大,自主创新不够,导致产品的有效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四)县域不强仍是明显短板。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之尾,微观经济之首,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配置的作用。但是,衡阳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十分突出。从综合实力看,在2015全省县域经济20强榜单中,衡阳占据3席,但都排前10名之后,其中耒阳市排第15位、常宁市排第16位、衡南县排第18位。从内部发展看,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从GDP来看,城区优于市县,五个城区发展相对较快,GDP增速都在8%以上,县市这块在6.1%—7.7%之间;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有4个县市低于全市平均增速。
(五)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1-9月,衡阳服务业发展加快,但规模仍偏小,服务业占全部GDP的比重为40%,分别比全省、全国低8.1个、1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提升。从行业看,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偏高,达到25.7%,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如金融业占比不足4%。从企业看,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服务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业除外)76家,仅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总数的5.7%。从收入看,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仅有2346.7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988.61万元。
四、推进衡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总体上看,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衡阳自身特点,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一)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全市而言,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掣肘,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在升级中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要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行动及“中国制造2025”,运用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提升比较效益,引导市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严把产品质量关,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有效投资直接形成有效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山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升级、短板领域补齐都需要有效的投资。从全市的发展实际看,未来全市的发展,仍然需要增投资与调结构并举。因此,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将投资重点迅速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夯实供给结构优化基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为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
(三)有力打造供给“软环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供给。继续出台政策帮扶企业,力争急企业之所急、办企业之所需,防止出现“一头热”、“中梗阻”、“最后一公里卡壳”等问题。特别要抓住企业盈利水平这一核心指标,通过结构性减税、多元资本市场等途径办法,在减少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取得看得见的成效,让企业轻装上阵,鼓足干劲去生产、去创新。
(四)着力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全市县域人口多、面积广,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对全市振兴发展意义重大。各县区应突出县域优势,找准着力点,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把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经济模式。全力以赴抓产业、抓项目、抓园区,做强产业支撑,提升产业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五)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当前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二孩政策的放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将产生大量的教育、医疗、养老、保育等生活性服务需求,增加生活性短缺服务业供给,必将增强新消费引领经济的带动能力。从全市工业结构来看,以装备制造、化工和有色等为主的工业,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要也比较突出。因此,衡阳应努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 芝]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