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从税收角度看长沙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

  税收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决定税收,税收又能起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收入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潜力。2016年,长沙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税收收入水平也实现了稳定提升,税收规模不断扩大,为各项财政支出提供了保障,有效地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税收收入的基本特征

  1、税收收入实现平稳增长,三产税收占比上升

  2016年,长沙市实现税收收入(国地税合计,下同)15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税收收入0.92亿元;第二产业税收收入871.29亿元,下降2.5%;第三产业税收收入723.81亿元,增长6.6%。三次产业税收占比为0.1:54.6:45.3,二产比重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

  2、五大主体行业税收收入呈现分化

  2016年,全市税收前五大主体行业实现税收收入合计为1338.4亿元,占全市全部税收收入的83.9%,其中按税收收入总量大小排序依次为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五大行业分别实现税收收入为767.7亿元、215.8亿元、140.1亿元、130.2亿元和84.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1%、-5.9%、0.1%、-8.2%和14.3%。

  3、四大主体税种“升降各半”

  2016年,全市四大主体税种税收收入则变为“升降各半”的格局,四大主体税种税收收入合计为1217.38亿元,比上年减少13.75亿元,下降1.1%,占全市全部税收收入比重为76.3%,受营改增影响,营业税和增值税出现较大变动。其中,消费税456.19亿元,下降9.4%,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为28.6%;增值税415.65亿元,增长38.2%,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为26.1%;企业所得税231.59亿元,增长1.6%,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为14.5%;营业税113.9亿元,下降42.7%,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为7.1%。

  二、税收收入与经济运行趋势

  新世纪以来,长沙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长。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和转型升级的压力,长沙经济由前期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税收增速也由前期的两位数回落至个位数。

  1、税收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近年来,长沙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也呈稳步增长态势。2014-2016年,长沙GDP分别增长10.5%、9.9%和9.4%,三年年均增长9.9%;同期税收收入分别增长12.0%、6.6%和2.7%,三年年均增长7.1%。2014-2016年,GDP和税收收入增速均呈逐年回落态势,GDP年均增速略高于税收收入增速,但税收收入与GDP增长趋势及幅度基本同步。

  2、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创造需求的重要资金支撑,税收占GDP比重是衡量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集中程度和反映政府对经济社会调节能力的重要指标。2014-2016年长沙税收收入总量分别为1482.34亿元、1574.85亿元和1596.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9%、18.5%和17.1%,呈现出总体稳定、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总体保持了合理适度空间。

  3、税收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协调。分三次产业来看,全市税收收入结构总体表现为二、三、一的产业顺序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2016年,长沙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4.0:48.4:47.6,税收结构为0.1:54.6:45.3。从税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三次产业比重看,第一产业受农业税减免的影响,两者存在较大差距,第二、三产业比重基本相符。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的动能改变,前期以工业驱动发展的模式已逐步转向服务业,这一经济发展的转变在税收结构和产业结构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三年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经济和税收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则不断提升。2016年,第二产业税收和产业比重比2014年分别下降3.7和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分别下降3.4和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和产业比重比2014年分别提高3.7和5.8个百分点。产业间税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幅度基本相符。

  三、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长沙税收收入仍然实现平稳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产业结构影响税收增长。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第三产业。从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看,第三产业的税收比工业更富有弹性,也更具有潜力。从当前长沙发展看,产业结构依然呈现出“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依然是长沙经济发展主体,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 “欠账”,当前服务业总量偏小对于全市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带来一定的制约。同时,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对部分行业依赖程度较大,2016年全市房地产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三大行业税收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9.8%、19.4%和18.0%,合计占比高达68.2%,税收收入增长受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2、非公税收增势趋缓影响税收增长。随着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和外向型不断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多种因素影响,全市非公经济对税收的贡献有所下降。2016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缴税金83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虽然增速仍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但相比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是2016年全市税收收入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3、企业效益下滑影响税收增长。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企业所得税规模尤其是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微观经济效益成果。2016年,全市企业所得税为23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比上年回落7.4个百分点。回落主要原因是受企业利润下滑影响,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79家,比上年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下降4.7%。

  四、 促进税收收入平稳增长的意见建议

  税收收入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努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从而实现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保障。

  1、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第三产业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长沙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和税收收入占比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扩大税基税源。一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长沙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为47.6%,第三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改变传统服务业比重相对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的不合理结构,提升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二是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长沙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要求,逐步构建开放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流通新格局,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城市,扩大财源基础。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创意设计等领域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竞争力。

  2、增强税收增长后劲。要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利税水平,增强财税增长后劲。一是培育附加值高的产业。要加快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步伐,培育发展资源消耗小、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利税水平。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谋划引进一批高利税、高附加值、高就业、高科技含量的好项目、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全市税收稳定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依托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制造业优势,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3、加快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已成为长沙经济发展重要力量、拉动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及创新就业主渠道,近年来非公投资及创造的税收收入均有所放缓,必须着力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一是优化非公发展环境。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在注册登记、人才培训、用地等方面继续提升服务质量,积极为非公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为非公经济提供宽松、优质、公平的政策、法治和服务环境。二是增强民间投资活力。继续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扩大企业上市规模,推动民间投资更多的进入创新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建设领域。三是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框架构建,着力构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训,打造线下线上公共服务支撑平台,聚合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关键资源,以创新创业浓厚氛围推动供给侧改革。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娄底市经济开局良好 运行稳健 下一篇:2016年湘潭市农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