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新能源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全市确定重点振兴提升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扶持之下,新能源产业夯实基础,稳步向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衡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新能源电厂企业5家累计发电1.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1%。衡阳县俊虹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规模3千千瓦)、祁东官家嘴风电场(装机规模5万千瓦)、衡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装机规模18兆瓦,日处理垃圾能力1000吨)均已于去年年初并网发电。衡阳县100兆瓦光伏电站一期、耒阳市仁义20MW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耒阳市淝田镇39.6兆瓦地面分布式光伏电站,祁东县石亭子镇秋塘村、尚义村20兆瓦和杨梅村、宝丰村20兆瓦分布式光伏地面电站等十余家光伏发电在建项目。支持我市共创光伏、岱朗光电、特变电工、恒飞电缆等太阳能发电关键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将太阳能光伏产业打造成为“衡阳创造”、“衡阳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二)水电站改造、扩机已见成效。2016年近尾洲水电站、大唐白渔潭电站、湘江公司大源渡电站、衡东甘溪水电站、耒阳遥田水电站等共生产发电21457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8.7%。小水电站改造已见成效。
(三)沼气使用技术步入稳步发展阶段。截止到“十二五”末,全市共有使用沼气池用户达15.35万户,年总产气量4936.87万立方米;比2010年分别增长24.1%和7.4%;拥有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678处,总池容量5.09万立方米,年产气量791.6.万立方米;比2010年分别增长123%、381.2%和143.6%;拥有污水净化沼气池113处,总池容量0.73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总量34.995万吨,年产总气量6.953万立方米,分别增长1.2%、1.5%、2.5%和2%。实现生物质原料循环利用,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四)协调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2015年5月,中核建集团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座谈后已签订合作备忘录;随后,中核建集团核建清洁能源公司多次赴衡东县进行实地考察,建议衡东县大桥镇作为优选厂址,进一步开展初可研报告修编工作,同时拟定了湖南衡阳核电项目推进计划,拟采用中核建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推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得到国际公认的第四代先进反应堆——高温气冷堆电站技术,新建湖南衡阳核电项目,建设规模为高温气冷堆4×60万千瓦,估算投资约600亿元,力争2018年开工、2022年建成投产营运。
(五)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市政府决定,由财政贴息支持,电网公司贷款筹资,用3年时间,对全市农网进行全覆盖改造升级。
二、新能源运行发展面临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衡阳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11%,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1.57亿元,同时,新能源也得到迅速发展,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但经济发展处于调整放缓阶段,新能源发展和保障同样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运行成本高,产品推广难。一是新能源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应用成本较高、产品性能也不够稳定,难以大规模推行;二是民众对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设备了解程度不够,积极性不强,购买安装量也较小;三是由于产业链不完整,市场化程度差、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集群效应。
(二)缺乏资金支持,融资相对困难。银行放贷政策保守,民间投资热情不高。无论是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还是民间游资,对新兴的产业都还存在顾虑,缺乏投资热情,资金投入量小。
(三)缺乏旗舰企业,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无法对全市新能源产业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而多数企业,更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处于产业链末端,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能源输送能力较弱。衡阳是能源紧缺地区,很大比重的能源靠外输,但是目前我市的电网、油气管线等输送设施不完善,能源输送无法满足需求。如中石化新粤浙煤制气外输管道、西气东输三线等项目推进迟缓,使我市耒阳、常宁、祁东等地迟迟无法享受“气化湖南”带来的发展红利。
三、对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全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工作。明确新能源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国、省能源政策,紧跟发展和支持方向,积极争取国、省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市政府也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市新能源项目发展和新能源推广利用,着力改善全市能源供应结构。
(三)加快基地建设,培育旗舰企业。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尽快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加强与新能源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四)加大新能源宣传力度。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有关新能源的政策法规,加强与报社、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媒体的合作,全方位开展新能源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对开发新能源的认识。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谢德能]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