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衡阳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衡阳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790个,2016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接待游客82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2008万元(其中农产品销售收入18895万元),同比增长15%,全市国家、省星级农庄共113家,其中国家五星级农庄5家。
(二)经营形态多样
衡阳市休闲农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具有高效农业、休闲渡假、观光观赏、农事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及乡村民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新的产业模式。涌现出了以茶山坳海棠山庄为代表的资源产业型农庄企业;南岳红叶寨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度假型农庄企业;以耒阳蔡伦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代表的现代高效农业型农庄企业;以花果山庄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传播与农事体验型农庄企业;以常宁庙前财神苑和怡心园度假村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型农庄企业;以衡山九观湖休闲山庄和耒阳泉水湾休闲山庄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型农庄企业;以衡东欧阳海休闲农庄为代表的土菜文化型农庄企业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企业。
(三)经济效益明显
截止2017年8月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908万元,同比增长7%,实现利税32776万元,带动农户近8500户,直接吸纳农民就业33800人。同时休闲农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土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
二、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设计和科学规划
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各自为战、自由发展的阶段,普遍存在农庄规划不科学、投资规模小、产业特色不鲜明等现象。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政府相关引导工作不够,政策和制度构建滞后,缺乏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尚未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总体发展思路,对打造“一乡一品、一乡一景、一村一韵”没有从政策层面出台引导扶持政策。
(二)缺少现代农业的特色和规模
近年来,尽管我市在倡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在休闲农业领域仍然缺乏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园和集种植、休闲、观光、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或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缺失品牌经营模式
全市休闲农庄上星率低,品牌效应弱,游客回头率低。现有休闲农业项目经营管理决策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休闲农业的运作程序、营销模式、接待用语、建设标准、产业和企业的安全、卫生标准等都有待于标准化、规范化。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产业建设
鼓励和支持休闲农业从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与旅游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促进农林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推进产业化经营。
(二)突出产业特色
综合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古镇、古村和优秀农庄。进一步积极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明等非物质遗产,突出民俗风情特色,展示民居、民风、民情和农产品传统加工技艺等,丰富休闲农业产品。
(三)培育知名品牌
引导休闲农庄发展主导产业、突出主题文化和市场定位,实现提质升级,培育知名品牌休闲农业企业。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引导休闲农业主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理念,提升品牌意识。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