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从比较优势看娄底农业发展

  【摘要】:解决农业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娄底的关键。为了促进娄底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全市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自身优势,培育和发展娄底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这是娄底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分析了娄底农业自身存在优势和劣势,结合娄底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娄底农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对实现娄底农业现代化,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娄底、幸福娄底提供帮助。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两个地区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地区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其核心内容是“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只要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在机会成本上的差异,从而使个人或群体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同时,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就相对较低,而在资本相对富足的地区,资本密集型产品就更具有比较优势。当然,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加以利用,则会变成比较劣势;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变化,要想牢牢把握自己的优势,就必须不断发挥并加强自己的优势,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竞争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娄底农业优、劣势

  (一)存在的优势

  1、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娄底市国土总面积8109.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55千公顷(水田139.68千公顷,旱地54.06千公顷),占24%。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基本特征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全市兼有山地、丘陵、冈地、平原、江河,有"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特征。资源质量与山水地形气候十分适宜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粮食种植、畜禽饲养均具有比较优势。

  2、劳动力资源优势。据统计,2016年末娄底市农业人口365.34万,乡村劳动力资源230.7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63%。大量的乡村劳动力能够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劳力的供给,这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力。

  3、区位优势。娄底是湖南的几何中心,沪昆高铁、湘黔和洛湛铁路在这里交汇,沪昆、二广、娄新高速公路以及320等国道、省道共同构成全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交通十分便捷,是国家“一带一路”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同时还毗邻长株潭城市群,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4、农机技术条件优势。双峰的小型农业机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非常适合象娄底这种地貌特征和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使用。

  (二)存在的劣势

  1、人均耕地面积少。娄底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合适耕作的土地资源贫乏,高速公路、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可耕之地越来越少。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全市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0.8亩,比全省人均低0.31亩,也低于周边怀化、邵阳、益阳等地区。

  2、农业粗放经营现象依然突出。由于分散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而全经营模式和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农村劳动者素质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结合不够,劳动技能仍停留在低水平,劳动生产效率低下。一是复种指数低,土地利用率低。2016年全市平均复种指数只有200%,土地利用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单位面积产出率低,高、低产地区收益相差近一倍。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大;占土地面积比重大的山区生产条件较差,单位面积产量低。三是水、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低。目前农村施化肥绝大部分采用抛撒方法,化肥有效成分的一部分在空中挥发,农作物吸收利用率一般只有40%左右。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不少农民大剂量大面积施用农药,既增大生产成本,又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四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不够。

  3、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低级。长期以来,传统的粮食种植和畜禽饲养一直是全市的主导产业,支撑着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201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28.36亿元,其中粮食、生猪产值 176.18亿元,占53.65%。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虽然发展较快,但总量仍然很少,基本上还没形成产业化发展,更谈不上什么竞争力。高价值的农产品处于劣势,品种少、产量低。拿大米来说,由于品质差,中、高端大米在娄底市场上除有少量双峰产大米销售外,其他基本上被常德、益阳、湘潭和湖北经及东北等外地产大米所占据。

  三、对加快娄底农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在对娄底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娄底农业产业内部构成及其比较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我们认为:娄底要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彻底改变娄底农业长期存在的“有传统,没优势;有特色,没规模;有产品,没品牌;有产值,没效益”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就需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粗放农业逐步向集约农业转化;结合双峰农机特色制造、涟源农副产品加工和新化文化旅游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建设,扬长避短,实施特色和品牌战略;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精准扶贫。

  (一)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粮食生产、生猪养殖一直是娄底的传统产业,也是全市的优势产业,有基础、有市场,我们要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以提升,使它们的市场占有份额更大,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实施“全域有机”生态强市战略,加强有机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片区建设,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产业。要破解长期以来“小、散、乱”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全力做强做大现有的特色产业,如黑猪、黑牛、黑茶和食用菌“三黑一菌”以及双峰的小型农用机械、新化的茶叶等等,努力打造一批与娄底本地资源优势紧密对接,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引领娄底的优质特色产品走向“高端、精品、国际”市场。

  (二)因地制宜发展精细农业。精细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理念。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1)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3)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4)农作物的物质营养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特点。娄底耕地资源处于劣势地位,农田主要分散在丘陵、山区或半山区,田块破碎面积又小,高低不平。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发展精细农业,化劣势为优势,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

  (三)积极推进产业化、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分散的、低产出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小型农机技术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改变农业在低层次循环的局面,也无力抵御市场风险,没任何优势可言;加之,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低,近年来一度依靠行政手段强力维持的方式难以为继,土地撂荒甚至荒废现象有所抬头。因此,一方面要依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整理、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流转,发展种养殖大户,实现农业产业化、适度集约化经营,极大地发挥全市小型农机技术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四)聚合生产要素,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要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与优势产业带、特色产业片、特色产业乡镇建设结合起来,以涟源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优势,借鉴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经营机制,强化企业标准化生产,扶持和培育一批场份额大、经济效益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高科技、低成本、深加工、适度规模的联合生产,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要发挥“一带一路”节点优势,大力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供销部门平台,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打造“互联网+农特产品”和“扶贫特产专区”产业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娄底农产品品牌出境。

  (五)大力推动休闲、观光和体验式农业发展。依托城市发展休闲观光和体验式农业,在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资源上处于相对比较优势地位,科技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和蔬菜、水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城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为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利用周末和假期到城郊的农业观光园领略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体验乡村朴实生活,寻求放松、返璞归真、猎取新奇的心理和消费需求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娄底“全域旅游”;要紧密结合娄底历史、人文特色,如双峰的耕读文化、新化的梅山文化等等,明确区域、市场、形态和功能定位,走地方特色发展道路,避免与周围已有休闲项目开发上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把乡村传统文化作为其吸引力的核心源泉,把古朴、自然、纯真的民间文化作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以城市周边、景区周边、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科学规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实现农民收入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同步增长。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朱爱平]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旅游主导下的张家界如何发展工业的思考 下一篇:湘潭打造智能制造、建设中部崛起 “智造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