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桃源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化产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桃源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今年县委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作为2017年县委经济工作会一号文件下发,并明确提出了“双创”、“双十”工作目标和举措。为客观反映桃源县文化产业的整体运行情况,笔者对桃源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桃源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文化产业企业个数较少。2016年桃源县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企业为11家,通过不断培育文化企业、加大入规工作力度,截至今年10月文化企业个数增加到20家,占全县“四上”企业的7.3%。分行业看,文化艺术服务7家、文化休闲娱乐服务9家、文化信息传输服务1家、文化用品的生产2家、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1家。由于桃源开展“旅游大会战”,县域旅游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景区游览服务类企业明显增加,今年新增了7家规上文化企业。

  (二)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强劲。2016年,桃源县共完成文化产业产值75252万元,增长114.2%。其中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完成产值6300万元,增长80.0%,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类企业完成产值68952万元,增长118.0%。随着规上企业的增加,截止今年9月,文化产业累计完成产值73161万元,增长39.1%。其中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完成产值5622万元,增长23.6%,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类企业完成产值67539万元,增长40.5%。从规模看,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主体地位显著,产值是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的11倍,占全部文化产业产值的92.3%。

  (三)文化产业行业分布合理。文化产业可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和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它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这种内部结构上看,全县文化产业企业中的核心层有1家,占35.0%、外围层企业10家,占50.0%、相关层占15.0 %,从文化产业产值看,文化产业外围层产值占比较大,核心层和相关层占比很小。这说明桃源的文化产业企业的主体分布在核心层和相关层,但产值的贡献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的外围层,核心层和相关层主体发展滞后。

  二、桃源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桃源县在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之际,确立完善了加快桃源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双创”战略思路,切实加强了领导,采取了有力措施,真抓实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开发的整体情况来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文化总量消费小。由于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低,本地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据统计,2016年,桃源县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分别支出1136元和475元,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比上年仅提高0.7和1.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文化产业不发达、产品吸引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外来游客和商务人员的进入总量有限,停留时间短,文化消费市场还比较小,发育相对迟缓,人气不够旺。

  (二)文化产业规模小。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不力,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的问题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还有一定的难度,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文化产业人才少。桃源县主要是缺乏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文化品牌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中介服务、文化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无法形成人才优势,制约了桃源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现阶段,桃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思路是抓好“双创”工作(创文化名城、创文化强县)。这给桃源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活力和机遇。但也面临着起点低,经济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挑战,只有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找准亮点,抓好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才能迎接挑战,促进桃源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强县战略。

  (一)要提高认识,大胆创新。全县各级要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统一思想。一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树立和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桃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二是桃源发展文化产业不能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要围绕“养生福地,心灵故乡”的旅游品牌战略的实施,努力把民族风情、茶文化等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在不忽略文化的社会公益性质,不损害文化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追求文化的经济效益。只有经济效益上来了,文化产业才能长久地发展。

  (二)要整合资源,拓展思路。桃源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与打造非遗品牌相结合。一是做好非遗文化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民俗文化园、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间工艺美术、民俗表演一条街等工程项目。二是扶持非遗产业项目。重点扶持“桃源工”、“桃源戏”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为文化旅游服务。三是加强非遗人才培训。加强对优秀传承人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充分调动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鼓励传承人展示技艺,提高技能,带徒授艺。

  (三)要采取措施,发展主业。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作用,培育发展好文化主导产业。一是旅游业。要不断完善现有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加快夷望溪、沅水湿地公园、沅水风光带、茶庵铺滑雪场、枫树民族团结示范园、老祖岩文化生态旅游区等景区的建设与完善。二是文娱演艺业。积极培育地方文化演艺市场,着力于文娱演艺业的产业升级。重点支持“九溪大戏台”的建设和作用发挥,在宣传政策教育群众的同时把游客吸引住,让游客留下来。三是节庆会展业。创新形式继续举办茶旅文化节、端午节龙舟赛、广场舞大赛、美术书法摄影大赛、文艺节目展演等活动。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    杨少云]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1-10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3% 下一篇:浅谈全域旅游大潮中的张家界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