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新入职人员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最近两年内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及海归学子的就业现状,有效提升长沙市人才吸引力,我们选取长沙市103家企事业单位,对近2000名员工进行了“新入职人员就业现状”调查。现就调查的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103家单位通过随机抽样配合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包括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民间组织、自主创业机构等,涵盖了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技术、航空航天设备、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环保、机器人、高技术船舶和农业机械等产业。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02份,调查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类型以及毕业年限。样本中男女比例均衡,独生子女情况、家乡所在地类型以及毕业年限分布较为均衡。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外省人才占比较少。样本中湘籍人员约占总数的83%,外省人员仅占不足17%,样本中大多数毕业于湖南的高等院校,占比达到71.35%,长沙对外省人才的就业吸引力有待加强。
2、人才素质整体较高。样本的学历层次中本科占56.73%,其中约40%毕业于二本院校,毕业于普通一本院校和重点一本院校的分占25%和18.7%;样本中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19.4%,博士生占1.63%,毕业于 重点一本院校的分别占63%和87%。长沙就业者整体素质较高,企业以及社会对高水平高校的毕业生特别是高层次毕业生需求较大。
3、工科人才需求最大。样本中占前三位的专业类别分别是工学类占34.86%,管理类占19.98%,经济学类占17.35%,其中工学类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层次占比均超过50%。长沙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工科类高层次人才需求量最大,对经济类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集中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
4、国有单位吸引力大。样本中博士研究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占比前三位的是事业单位、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实际就业单位占比前三位的是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硕士研究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占比前三位的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实际就业单位占比前三位的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本科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占比前三位的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实际就业单位占比前三位的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需求高度一致,实际就业情况基本符合需求。
5、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样本中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集中在管理类和技术类,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岗位集中在技术类和研发类。长沙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各层次的技术类人才需求最大,对管理类人才需求集中在本科和硕士层次,研发类人才需求集中在博士层次。
6、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样本中约90%的博士研究生期望月收入(含薪酬、津贴、奖金等)为9000元以上,实际只有约45%月收入达到9000元;约36%的硕士研究生期望月收入为9000元以上,约29%期望月收入为6000-7500元,约21%期望月收入为7500-9000元,实际上约40%月收入为4500-6000元,25%月收入为3000-4500元,19%为6000-7500元;约31%的本科生期望月收入为4500-6000元,约24%期望月收入为6000-7500元,约18%期望月收入为9000元以上,实际上约41%月收入为3000-4500元,24%月收入为4500-6000元,22%为3000元以内。实际收入水平与学历层次成正比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实际收入与理想收入都有较大差距。
7、高层人才满意度高。样本中总体共有58.4%对当前就业状况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当前就业状况的分别占85%、61%和58%。就业者整体满意度尚可,高层次人才就业满意度较高。
8、就业信息主打网络。样本中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招聘信息,占65.1%,通过父母、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占31.7%,校园招聘会占29.7%,人才招聘市场占22.6%,学校就业部门发布的信息占21.4%。获得工作的主要途径是自己前往单位联系并应聘,占53.2%,其次是毕业学校就业部门推荐,占14.8%,父母和亲友帮助联系,占14.4%。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人才招聘活动获得工作的占5.9%。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提供的信息服务和促成就业的服务稍显不足。
9、发展空间吸引力大。样本中总体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排前两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43.4%)和“薪酬福利待遇”(24%)。博士研究生除考虑“个人发展空间”(38.7%)外,相对会更多考虑“家庭就近原因”和“工作、生活条件”(各占16%)。就业平台和企业及个人发展空间对于各层次的就业者都非常重要。高层次人才有更多家庭建设和生活工作环境方面的需求。
10、产业教育对接较好。样本中总体有68%认为当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或“比较对口”,75%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构能满足岗位工作需要”,20%自学后能满足需要。其中博士研究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达到97%,专业知识100%能满足工作需要。目前长沙的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教育对接程度较好。
11、稳定薪酬考虑最多。样本中总体有61%认为对当前工作最满意的是“相对稳定”,其次是“工作生活环境好”(35.23%)。总体54.6%认为当前的主要困难是“薪酬待遇低”“个人发展空间小”“工作难有成就感”和“住房问题难以解决”。
12、吸引就业赢在情感。样本中总体只有5%有离开长沙的打算,选择长沙就业原因占比最高的是方便照顾父母(55.52%)、亲戚朋友较多(37%)、有适合的工作岗位(38.4%)和在湖南读书多年已有地域感情(33.9%)。这与样本的家乡所在地以及毕业院校多在湖南相符。长沙吸引就业者,感情因素占主导。
三、相关建议
1、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就业信息服务能力。调查显示,新入职人员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依次是网络招聘信息、校园招聘会、父母和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人才招聘市场站、学校就业部门发布的信息。政府相关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发挥的作用有限,人才信息交流不通畅。获得工作的主要途径前三位依次是自己前往单位联系并应聘、毕业学校就业部门推荐、父母和亲友帮助联系,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人才招聘活动获得工作的比例较低(5.9%)。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就业信息服务能力,让求职信息和招聘信息能有效互通,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加人才留在长沙的机会。
2、发挥长沙生活宜居优势,打造和谐温馨城市文化。调查显示:新入职人员对当前工作满意度较高,离职和离岗意愿不强,超过半数的人员(61%)最满意现有工作岗位的是“工作相对稳定”。说明长沙现有就业人员感觉工作稳定性、生活宜居度较高。同时所学专业与岗位对口程度高,专业知识能满足工作需要,鉴于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毕业于省内高校的事实,说明湖南的教育与产业化结合程度较紧密。工作能力适应工作需要,能提升入职人员对当前工作的满足度。长沙应发挥好这种优势,在稳定生活环境、教育实用化等方面制定更加得当的政策,为留住人才打好基础。目前新入职人员选择长沙就业的主要原因前三位依次是“方便照顾父母”、“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和“亲戚朋友比较多”,其中的感情因素居多,对于外省人才,城市魅力稍显不足。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致力于打造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吸引外来人才留在长沙。调查显示: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实际收入与理想收入都有较大差距。薪酬待遇较低,住房问题难以解决,个人发展空间有限是新入职人员的主要困难。可以通过完善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发布机制、扩大优秀人才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加大公租住房等保障政策、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幼儿园和中小学校配套布点等提升长沙的人文环境,增强城市魅力。
3、着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提升城市创业创新动能。调查显示:当前就业人员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不足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本科毕业生。博士、硕士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较低。而真正选择实施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0.63%)。故在鼓励和引导人才创业创新方面,还需要有好的抓手。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期待的创业帮助,依次是创业资金支持,简化审批程序、增加办事效率,税费优惠、减免,搭建创业交流平台,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创新场所和创业顾问。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社会处]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