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2017年郴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2017年郴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三农”决策部署,坚持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抓手,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7年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增加,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达384.73亿元,比上年增加17.3亿元,增长4.0%;实现增加值229.41亿元,比上年增加10.1亿元,增长3.9%,增幅位列全省第7位。从行业类别看,全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40.4亿元、15.98亿元、59.42亿元、9.83亿元、3.75亿元,分别增长4.8%、0.5%、2.6%、2.6%、13.1%;从行业结构占比看,全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2016年的59:7:28:5:1变为2017年的61:7:26:4:2。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迅速,增速达13.1%,继续保持全省第2位。

  (一)粮食生产稳中有增

  2017年全市大力推广安全、优质良种,推广集成节种、节肥、节药、节水配套技术,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绿色防控,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在提升粮食品质上取得了新突破,切实提高单产、提高种植生产效益。201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48.8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88%,粮食单产为361.83公斤/亩,比上年增长2.11%;粮食总产量为189.36万吨,比上年增长1.21%,实现了面积减、单产和总产增的“一减两增”目标。

  1.推广种植优质稻。按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郴州市2017年优化区域布局,在汝城、桂东等山区发展优质食用中稻;在苏仙、北湖、资兴、临武、嘉禾等地的非双季稻优势区发展一季优质食用晚稻,重点推广兆优5455、泰优5431、隆晶优1号、隆晶优2号、桃优香占、盛泰优018、泰优390等优质杂交新品种;在安仁、永兴、宜章等双季稻优势区针对早稻主要用作米线加工等市场需求,积极推广中早39、中嘉早17等高直链淀粉含量的良种。2017年,全市的安仁、永兴、桂阳、宜章等4个县承担实施省级做优做强湘米产业项目共计50万亩的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任务。

  2.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坚持因地制宜、以稻为主、不破坏耕地原则,积极稳妥推进高岸、冷浸、地力等级低的稻田,开展稻鱼、稻虾、稻鸭等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资兴市蓼江镇连片开发稻田养虾400亩;北湖区有源千里公司在北湖、苏仙、桂东的15个村建设高山禾花鱼基地4500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引导开展稻经轮作。坚持因势利导、分类施策,在水利条件差、耕种不方便、双季稻生产效益低的地方,发展“烟稻”、“稻油”、“稻菜”、“稻瓜”等稻经轮作,创办稻经轮作示范样板,加强技术服务。桂阳县2017年还承担了全省水旱轮作高产创建项目。

  (二)经济作物好中向优

  近年来,郴州市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区位交通优势,大力打造蔬菜、柑桔、茶叶、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目前经作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201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为110.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7%;蔬菜产量为332.25万吨,比上年增长7.28%。瓜果播种面积为13.6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21%;瓜果类总产量为33.62万吨,比上年增长3.25%。中草药材播种面积为3.9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5.8%;中草药材总产量为2.72万吨,比上年增长2.86%。茶叶产量为0.74万吨,比上年增长6.11%。水果产量为82.13万吨,比上年增长1.55%,其中柑橘类水果产量为34.89万吨,比上年增长1.41%。

  1.筑牢粤港澳“郴州蔬菜”供应阵地。以汝城、永兴、资兴、北湖、苏仙等县市区为重点,建设10万亩粤港澳“郴州蔬菜”供应基地,其中苏仙区曙光、汝城长青发、资兴绿成康、永兴沃源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年供港蔬菜达10万吨。

  2.辐射带动湘南柑桔产业带。大力发展“宜章脐橙”、“永兴冰糖橙”、“东江湖蜜桔”。以宜章县为重点,辐射到安仁、桂阳、嘉禾等县,建设30万亩脐橙产业带;以永兴县为重点,辐射到资兴市等县市,建设20万亩冰糖橙产业带;以资兴市为重点,辐射到临武、桂阳等县,建设30万亩宽皮柑桔产业带。

  3.形成罗霄山脉“郴州福茶”茶叶产业带。结合罗霄山脉片区扶贫开发情况,在桂东、资兴、汝城、宜章、安仁等茶叶生产重点县,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努力塑造、推介“郴州福茶”系列茶叶公用品牌。

  4.巩固扩大中药材产业基地。桂东、汝城、安仁、桂阳等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大力发展杜仲、厚朴、滇黄金、滇重楼、玉竹、苦参、马蹄莲、八角莲、白芨、半枫荷等中药种植,做强中药材产业,让广大偏远山区弥漫“药香”。安仁、桂阳、桂东等地建立12万亩枳壳、黄精、白芨等特色药材生产基地。

  (三)养殖业生产趋稳向好

  在全国经济下行大背景下,郴州市主要畜禽生猪、羊、家禽和水产品稳步向好。2017年,全市生猪出栏数为587.79万头,比上年增长2.62%;出栏肉用羊48.87万只,比上年增长0.39%,出笼家禽3266.08万羽,比上年增长0.81%。

  1.生态特色养猪得到运用。新湘农打造国内第一个“无抗猪肉”食品产业链;“全一手”无抗猪肉销售门店开到长沙、惠州等地;“莽山黑豚”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英国BBC等媒体报道,体验馆开设到了北京、深圳、长沙等地。

  2.特色草食牧业发展迅速。高标准实施南方草地推进项目;打造“临武牛”新“名片”,积极将临武打造成南方现代牛业强县;加强郴州本地特色品种——湘南黄牛的保种和杂交改良工作,扩大种群数量;全面提升全市黑山羊种群质量。

  3.高山禾花鱼产业发展强劲。2017年市政府下发《全市推进高山禾花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这是近年来首次从政府层面推动渔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2017年末,全市设立高山禾花鱼示范基地14个,示范面积5000多亩,带动全市总养殖面积5万多亩,免费为养殖户提供140万尾高山禾花鱼苗。据相关部门初步测算,2017年全市高山禾花鱼产量超过1000吨,高山禾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超过50家。高山禾花鱼价格传统产区稳定在40元/斤,桂东等新兴产区价格在30元/斤左右,高山禾花鱼养殖户实现亩均增收1800元以上,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高山禾花鱼米、乡村土特产销售等综合效益超过5亿元,帮助千万户贫困群众脱贫,“禾花鱼”扶贫已成为全市最成功的扶贫项目之一。

  4.特色渔业和家禽业走向高效。冷水鱼特色养殖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省首届冷水鱼现场会在郴州隆重召开;重启永兴黄郎鸡提纯复壮工程,核心种群扩大到1000多羽。此外,郴州市局部虹鳟、小龙虾、泥鳅、东江鱼、三文鱼、鲟龙鱼等特色水产养殖表现突出,产销两旺,效益良好,部分产品远销广东、广西各省。

  (四)现代农业进程加快

  1.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8家,比上年增加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2家。全市产值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42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4家、过10亿元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17年销售收入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利润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9 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7.8 亿元,比上年增长4.9 %;实现利润总额31.8 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全市已建有农产品加工园区7个,其中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2个,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初加工定点示范县3个。同时,加大对安仁生平米业、永兴金鲤鱼大米、汝城旭丰米业、嘉禾佳禾米业等一批有一定基础和区域特点的大米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全市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品牌化发展。

  3.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有序。2017年列入全市农业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有3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2.1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7.3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

  4.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庄1952家,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4.2万人,带动周边农户22万户。全市休闲农业投资总额约88亿元,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庄共有11家,投资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有5家。全年休闲农业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已成为全市农村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5.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斐然。2017年度,全市累计投入农村美丽建设资金23.44亿元,用于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洁净乡村行动、西河沿线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占计划的投资的149.3%;其中洁净乡村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5.19亿元。全市已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1个,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43个,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11个,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数量最多的市州。

  二、农业农村发展中不足和困难

  (一)异常天气的发生,不利于农业生产。2017年,全市共出现13轮较强降雨过程,其中以“3.30”、“6.5”、“6.25”等三次过程强度最大,共造成全市11个县市区受灾,受灾达21.25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5967.9公顷,成灾面积4364.9公顷,倒塌房屋315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86亿元。强降水过程对处于抽穗开花期的双季早稻的进行了“大雨洗花”,对后段时间早稻的灌浆、乳熟以及烤烟的收获和烘烤都有一定影响。同时,这种时冷时热的天气也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给全市的蔬菜、西瓜等农作物的生产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和大市场要求。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重要基础,通过分工协作提高运行效率,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经营效益,最终实现生产要素在农业内部的合理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农村一家一户超小规模的生产格局就暴露出极大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已初见成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农民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农民的组织化率仍较低,大部分农民仍然游离在农业组织之外,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

  (三)龙头企业拉动能力有限,与农户利益关系尚不够紧密。目前各地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以初级产品为主,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外向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力有限。农产品加工比重低,精深加工少,农产品增值率低。另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买断关系;有些企业则仅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特别是一些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户与企业直接建立购销关系,产品好卖时,农户选择市场出售独享生产利润;产品不好卖时,龙头企业压价收购或不予收购,供求双方难以达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2018年郴州农业农村经济走势预判

  2018年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三农”工作的总战略。2018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将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随着郴州市《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推进,全市一产业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产业在GDP结构占比将持续降低,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二)精细农业持续发展。各县市区将立足农业特色品牌优势,科学配置资源,精准对接市场,深入探索农业全程精细化发展模式,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庄园、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一批葡萄村、蔬菜村、茶叶村、柑桔村、油茶村等特色产业村,形成水果、茶叶、花卉、蔬菜、特种养殖等农业景观带或农业公园。

  (三)品牌效应持续扩大。通过第三届特色农产品博览会成功举办和各类会展经济的媒介,2018年将进一步提高郴州优质农产品的知晓度。临武鸭、东江鱼、永兴冰糖橙、郴州福茶等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将进一步提升郴州农产品的整体美誉度,提升各地农产品的畅销率。

  (四)畜牧养殖持续调优。牛羊养殖收入可观,全市各地农户投资牛羊养殖热情较高,牛羊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为牛羊养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业主管部门正在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养殖户合理投资、扩大生产、农牧循环。嘉禾、临武、宜章等县市区多个新投产的新型万头生猪养殖场将在2018年显现成效,在弥补“环评”退养产能的同时,全市生猪出栏数量将有所增加。

  (五)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宜章、汝城、安仁等3个贫困县必须完成扶贫脱帽的目标。随着扶贫攻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产业项目的持续推进,这些县市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必将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四、对发展郴州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议

  (一)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综合防灾抗灾能力。一是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农村气象监测网,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利用现代化手段,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同时,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能力。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引入和选育抗逆性(耐高温、干旱等)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应急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灾后快速恢复等相关技术。三是积极推广农业保险,最大程度上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保护农民种田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

  (二)加强政策指导,提高组织化生产经营水平。一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强分类指导,开展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合作能力;二是制定相关政策,从注册、登记,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保险支持等方面给予农民合作组织优惠政策,在其成立初期要特别加大扶持力度;三是注重农业合作组织经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合作组织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在注重合作组织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专业人才,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带领广大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实现致富。

  (三)壮大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化加工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可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也可以开拓农产品市场,以中间需求的扩张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二是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作为主攻方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扶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从金融支持、投资优惠、税收减免、风险保障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予以保护;四是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集聚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五是注重培育一批企业家,不断放开农业经营领域,让企业家向产前、产中、产后、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扩展,提高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水平。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胡志勇    何艳艳]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2017年长沙工业发展量质齐升 新动能加快聚集 下一篇:2017年郴州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