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1-5月益阳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稳中调优

  今年以来,益阳市紧盯“五个益阳”总愿景,推进“五大”总战略,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调优”的态势。但经济加速增长仍面临若干挑战,经济发展仍“稳中有忧”。

  一、1-5月主要指标完成及半年预计

  预计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7.8%,第三产业增长9.7%。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预计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4.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一是高效综合生态养殖面积增加。全市早稻播种面积151.95千公顷,比去年调减7.3千公顷主要用于发展稻虾种养等高效农业。二是蔬菜生产稳步增长。蔬菜种植结构与产品质量进一步优化,蔬菜总产量预计增长5.4%。三是油菜收成较好。由于受油菜用种政府采购和统一供种政策影响,预计收获面积138.67千公顷,单产达1800公斤/公顷,比去年增产90公斤。四是生猪稳定发展。目前,肥猪价格回升,稳定在11元/公斤以上,预计生猪出栏增长4.5%左右,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五是稻渔生态种养效益明显。全市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做大做强渔产业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广“稻虾”“稻龟”等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其中稻虾共生面积达44千公顷,新增13.56千公顷,平均每公顷增加纯收入3万元以上,目前已进入捕捞高峰期。预计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量同比增长6.3%,名特优水产品占比达70%以上。

  (二)工业增长明显提速。1-5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到8.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值税增长超20%,工业用电量增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规模工业增加值保持8.1%的增速。

  (三)投资呈两位数增长。今年以来,益阳市高度重视投资项目规划、项目储备,项目建设目标明确。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5%,其中,产业投资增长11.3%,民生工程投资增长225.5%,生态环境投资48.2%。预计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

  (四)市场消费匀速增长。1-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0.8%,高于省平均0.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8位,比上月上升1位。预计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基本呈两位数增长。其中,限上餐饮业、批发业增速在20%左右。

  (五)财政收支同步增长。1-5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7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比2017年全年快10.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居第4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2.58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居全省第5位。

  (六)金融运行基本稳健。到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19.29亿元,比年初增加82.65亿元,增长4.5%;本外币贷款余额996.15亿元,比年初增加81.05亿元,增长8.9%。贷款余额增速比存款余额快4.4个百分点,存贷比较年初提高了2.1个百分点,5月末达到51.9%。

  二、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预计上半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一季度,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在进一步提升。

  (一)增长质量得到提升

  全市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有效促进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带动经济质量提高。

  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1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9%,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17年全年提高2.9个百分点。

  2、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1-5月全市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0.4%,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比2017年全年提高3.3个百分点。

  3、规模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提高。1-5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3.1%。在全部规模工业1081家企业中,盈利企业达1037家,盈利面达到95.9%。

  (二)产业结构明显调优

  全市通过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动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逐步调优。

  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因二、三产业增速分别高于一产业增速3.5和5.4个百分点,可以预见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将明显提高。

  2、旅游业发展全面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云梦方舟七色花洲项目开园,云台山神仙岩景区主体设施完成,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等多个旅游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节会活动精彩纷呈。安化、南县、资阳等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推介活动。全域旅游活动如火如荼,据旅游部门统计,1-5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8.95万人次,同比增长5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15亿元,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多。

  3、现代农业带动作用突出。全市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市,近年来,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各地利用这一优势,致力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势。如南县大力发展稻虾、稻龟、稻鳖综合生态养殖,赫山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但拉动了产业投资增长,也通过现代农业建设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达到了以强带弱,以小撬大的效果。

  (三)产业升级取得成效

  全市通过积极有效倡导技术创新,大力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农业提质增效。市委市政府以乡村振兴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切入点,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预计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2、工业转型升级。园区工业保持稳步发展,规模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预计上半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0%以上。特别是随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工业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主导产业中有色金属冶炼、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增速放缓或逐步退出,装备制造业、食品行业等技术创新型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行业加速增长,其增加值增速均达到10%左右。

  (四)民生福祉明显增进

  全市通过强力实施精准扶贫措施,有效推进民生普惠工程实施,民生福祉明显增进。

  1、市场物价相对平稳。1-5月益阳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相对全省来说,全市物价水平更加平稳。从衣、食、住、行价格看,益阳市分别增长1%、0.4%、1.9%和3.4%,衣、食、住价格上涨幅度分别比全省低0.6、0.4和1.2个百分点,仅交通价格上涨幅度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价格来看,益阳市有5大类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城乡低保标准全面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速推进;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行动;改善办学条件、消除中小学大班额工作有序推进;一批医院改建、扩建工程正火热进行中;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文化惠民活动方兴未艾;“运动益阳”建设扎实推进。

  3、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0元,增长9.2%,预计增速居全省中偏上水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0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0元,增长9%。

  三、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益阳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基础薄弱、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由来已久,我们只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改善。而以下问题的存在是当前影响全市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障碍。

  (一)投资引导作用减弱。1-5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同比11.3%,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3.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5%,两者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9.8%和23.4%,所占比重同比分别下降13.3和3.9个百分点,比2017年分别下降11.9和2.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有所弱化,基础设施对产业的承载能力也难以迅速提高。

  (二)要素供应支撑不足。一是金融支持力度较小。5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比为70%,益阳市仅为51.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1个百分点。当前全市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企业用工依然短缺。据了解,企业用工荒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电子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缺工对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三是土地供应形势趋紧。2018年,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益阳市新增建设用地预安排计划124公顷,同比减少48%。土地资源要素精准供给难度提高。

  (三)猪价破盈亏平衡点。生猪作为重要的产品和商品,其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不可小视。据调查,今年以来,全市生猪价格一度跌到每公斤10元以下,目前虽回升到11元左右,而成本价为每公斤12.5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出栏一头生猪还要亏近200元。

  (四)区域发展参差不齐。各区县市应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一,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1-3月增速最高的南县(8.8%)和最低的桃江县(7.0%)相差1.8个百分点。各月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五)大众创业能力不足。据市工商部门统计,截止4月末,全市有企业43987户,增长8.3%。而今年以来,全市新入库的四上企业仅14家,比上年同期的新入库数还减少1家。截止5月,全市“四上”单位数为1972家(去年同期为1898家),四上单位总数较去年同期增加74家,增长3.9%,显然四上企业增速明显低于到工商部门登记企业增速,因新增企业体量太小,对经济加速增长的贡献能力不足。

  四、精准发力攻坚克难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各级各部门对照年初工作目标,以“五先五市”为抓手,对症施策、密集调度、精准发力。

  (一)抓产业建设,促转型升级

  产业兴市战略是益阳市2018-2020年建设方向的总揽,要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等先进管理、制造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改造,严格执行环保、能耗等要求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二是要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做强做优食品加工、新材料及新能源、茶产业、电子元器件、机械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纺织服装、数字产业、船舶制造、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加强标准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强、辐射面积广的行业龙头产业;三是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经济、融合经济、知识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增加新产品、新服务、新供给,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二)抓项目建设,促有效投资

  今年是湖南省“产业项目建设年”,全市要围绕产业链建设实施精准招商,狠抓项目落地、开工、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加速推进全省“五个100工程”的重点项目和市级“六个10工程”,促进稳定有效投资。一是着力进行项目引进。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结合益阳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对项目进行精准引进。二是优化项目服务。完善对引进项目的策划生成、前期落地、招商引资、开工建设等前期的保障服务工作。提前做好施工用水、点、路、气规划配套,规划安置方案,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引导项目业主完善报批手续,落实建设资金,确保项目正常推进。三是及时调度项目进度。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一单三制”调度推进机制,按照“统筹协调、风线调度”的原则,坚持每月调度项目推进情况。发改等相关部门要整理项目问题清单并下发,责成项目业主及时整改、办结。

  (三)抓产业融合,促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益阳市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目前唯一的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将进一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不断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突出特色农业发展。安化黑茶、沅江芦笋、桃江竹笋等均是益阳知名农业品牌,要在益阳农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推动“一县一品”特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打造力度,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打造两百亿级以上的茶产业、虾稻产业、水产业,百亿级以上的蔬菜产业、休闲食品产业,以工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改变农业作为种植业的传统面貌,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举办好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四)抓三大攻坚,促短板补齐

  按照十九大的要求,2018-2020年要重点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一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偿债保障、科学设置发债条件,严格防范债券融资风险,坚决打击经济诈骗、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非法集资、高息揽储等违法行为。二是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扎实推进“六个一批”“六大建设”,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确保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三是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对燃煤锅炉淘汰改造、餐饮油烟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农村秸秆禁烧等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启动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和资江锑污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以河长制为总抓手,全面推行“三长一站”模式,统筹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分类管控、治理修复,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监管。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李    琳    文    敏]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长沙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引领全省发展 下一篇:发展质量持续改善 制约短板亟待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