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衡阳“四上”单位增量偏少 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四上”单位是指达到国家统计标准纳入统计直报体系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以及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是一个地区经济的主体,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四上”单位呈现增量偏少、增速迟缓、行业、县市区增量不平衡等情况,导致衡阳在全省的排位明显靠后。具体表现在:

  一、“四上”单位新增总体情况

  2018年9月,全市在库“四上”单位个数3201家(不含5000万投资项目单位),比2017年末增加193家,排名全省第四,占全省“四上”单位在库数的8%,9月当月,新增“四上”单位11个,排名全省第9位。1-9月,全市新增“四上”单位72个,同比增长69.4%,新增数量居全省第10位,占全省新增“四上”单位数的5%。

  从全市1-9月新入库的单位情况看,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最多,达到35个,占全市的49%;工业新增企业共18个,占25%;建筑业8个,占11%;批发零售业5个,占7%;重点服务业单位6个,占8%。分产业看,新增第三产业企业46个,占64%;第二产业“四上”企业增加26个,占比36%,新增三产单位成为“四上”单位的主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新增“四上”单位数量与其他先进市州相比差距仍较大

  1-9月,全市“四上”企业新增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3个,增幅达47%,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上升至今年的4.9%。虽然新增单位数比去年有所增加,但与全省先进地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总量看,长沙、永州、邵阳、岳阳、怀化、郴州新增个数均超过100家,分别比衡阳多138家、107家、103家、93家、50家、44家。衡阳仅比益阳、湘潭、湘西、张家界略高;从差距看,衡阳与邵阳、岳阳新增“四上”单位数量呈现扩大的趋势,分别由上年同期的与其相差87家、11家扩大至103家、93家;从经济规模看,与常德、郴州差别不大,但新增单位数量比两地相差21家和44家。全市新增单位数量与全省兄弟市州差距较大,说明我市项目落地慢、企业产生效益过程长,企业入库增长依然乏力,而其他地市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势头强劲。

  (二)重点地区新增缓慢,发展后劲存隐忧

  由于各县市区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因此,在“四上”单位新增方面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别。1-9月,“四上”单位入库最多的三个县市区是衡东县(15个)、高新区(12个)、衡山县(9个),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1%、17%、13%;新增最少的是白沙工业园(0个)。白沙工业园、松木经开区是全市工业主战场,肩负着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重任。但今年来,白沙新增单位数为0,比去年同期减少5家。松木仅新增1家工业企业,与去年持平。这与两园区的工业定位不相称,发展后劲存在隐忧。同时,雁峰、石鼓作为全市老牌主城区,人流聚集,商贾繁荣,餐饮住宿、批零贸易业等方兴未艾,但连续两年1-9月,两区都仅新增1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单位,服务业、批零业、住餐业均未新增一家规模企业,这与传统的“三产大区”地位不符,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商贸强区推动力不强。

  (三)各专业新增单位数量不一,差别较大

  从各专业新增单位在全省排名情况看,建筑企业入库8个,占全省比重的3.9%,居全省第6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入库35个,占全省的9.6%,居全省第3位;重点服务业单位入库6个,占全省的5.3%,与永州并列居全省第7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入库5个,占全省的1.8%,居全省第12位;工业入库18个,占全省的4.1%,居全省第11位。住宿餐饮业企业入库个数为0。除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增数量排位相对靠前,其余各行业新增情况均处于落后状态。

  (四)投资转化为实体经济的力度有待加强

  1-8月,全市新增的“四上”单位中,有2个新增“四上”单位是由投资转化而来,仅占全部新增“四上”单位的3.3%,较全省低1.2个百分点,与湘潭、湘西并列排名全省第八。从县市区来看,衡山、常宁均有投资转化为“四上”单位;从转化情况来看,2个新增单位中有1个转化为房地产,1个转化为服务业。

  (五)基层对单位入库重视不够,挖潜培育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部分县市区、园区对“四上”企业入库仍重视不够,宣传力度、鼓励政策不到位,没有做到“应统尽统”。从省局提供的一季度准四上单位名单看,全市共有8家企业接近或达到申报入统标准,但经过了半年时间,仅有比亚迪一家公司申报了投资项目,其余7家因为各种原因均未作为达规企业进行申报。二是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企业申报的协调力度还不够大,有时资料准备不全、指导培育工作不够细致、持续;有的存在新增企业年底一起申报的认识误区,挖潜培育工作有待加强。三是企业入库动力不足。企业申报“四上”后,要履行联网直报工作义务,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而企业又得不到任何经济效益,同时也有税务上的顾虑,因此企业没有入库动力,申报积极性不强。一些较大规模个体户害怕转型升级成企业后,税费负担增加,影响企业利润,即使营业收入已达到申报标准,也不愿转型为企业进行申报。四是建成投产项目当年能达到“四上”企业标准的少。如规模工业申报要求申报当月,累计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服务业单位入库申报也提高了门槛;新成立的住宿餐饮业企业开业时间短,也达不到申报条件,大部分企业在下半年才具有入统资格。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四上”新增工作

  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各县市区(园区)要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培育“四上”企业对促进全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紧盯年度目标、划好时间节点、强化职责分工、通力协作配合,倒排工期,抢抓新增企业申报进度,全力推进“四上”新增单位入库工作。

  (二)健全机制,加强入库服务

  健全统计、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制度,建立各级“准四上”企业信息库。发改、经信、商务、住建、房产等部门要加强对“准四上”企业的指导服务和动态管理。一是各主管部门对所辖行业中接近“四上”标准的企业,继续实施有针对性的跟踪服务,成熟一家申报一家,及时“入统”;二是充分利用税务、工商等部门提供的信息,排查发展状况好,已达到或即将达到“四上”标准的大个体户,及时进行“个转企”服务,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对“入统、个转企”企业,有关部门要在项目资金、财政支持、资源配置、专项申报、公共服务、政府采购、荣誉评定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和优先安排,提高企业入库积极性。

  (三)产业引领,继续强化招商

  一是全市应重点围绕军民融合、有色金属、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原则,引进产业链向园区集聚,推动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技术集成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实体经济规模。二是着力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利用衡阳作为“湘南中心城市”优势,重点包装策划现代物流、商贸商务、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及产业等,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成效,扩宽“四上”单位来源渠道。

  (四)切实抓好第四次经济普查,加大单位清查力度

  当前,四经普单位清查工作已进入清查入户阶段,各地应利用“地毯式”清查登记机会,加强摸排辖区内企业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对符合“四上”标准的企业抓紧进行业务指导和服务,抓住今年年度申报的机会,确保及时申报入库,应统尽统。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刘    鹏    谭    捷]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郴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探析研究 下一篇:长沙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