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统计文化

谢海秋:结缘统计三十年——感受30年的发展与变化

  屈指算来,我走上统计之路至今已整整三十三年,实际从事统计工作也已三十个年头。

  1979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连“统计”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就把“统计专业”填为了第一志愿。从此走上了统计这条道路,与“统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年的学习,使我逐步认识了统计、了解了统计、并且喜欢上了统计。毕业分配时我的最大愿望是到统计部门工作,期望能学有所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统计事业作贡献。

  理想终于得以实现,我在株洲市统计局一干就是三十个年头。三十年统计工作历程,我见证了株洲政府统计部门全方位的发展与变化。

  统计地位不断提高。株洲市的市县两级统计局是1979年恢复成立的。在恢复后的前十余年时间内,市、县统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重点是日常报表和普查工作。统计为地方服务的意识很淡薄,地方领导和其他部门也较少关注统计数据,统计局撰写的分析报告,基本上都是数据文字化,深度不够,参考价值有限。统计局的办公条件普遍较差,是典型的弱势机关,真正的清水衙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情况在慢慢发生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相关部门与统计局的联系日益加强,统计部门分析报告的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在经济领域有了话语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统计部门的职能范围逐步扩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为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统计产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地方领导及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有统计局参与的各种考核就达十余项,内容涉及党委系统的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政府组织的绩效评估,县域经济考核,新型工业化考核等。统计局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统计队伍不断壮大。刚参加工作时,株洲市统计局只有二十来号人马;县级统计局只有七、八人,市辖区没有独立的统计局,统计机构附设在其他部门内;乡镇、街道没有统计站,也没有专职统计员。三十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统计人的不懈努力下,统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株洲市除统计局以外,还成立了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两个单位合计人数达80余人。各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独立的统计局及副科级的普查中心和调查中心,其中县市统计局的人数均在20人以上,市辖区统计局人数也都超过了15个。所有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统计站,每个地方至少有一名专职统计员,多的达到三、四人。统计队伍的壮大,为统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统计条件不断改善。统计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硬件变化明显。株洲市的市、县、乡三级政府统计机构的工作条件一直在不断改善,尤其是近几年更加明显。2010年株洲市统计系统确定当年为“统计双基建设年”,2011年为“统计能力建设年”,2012年为“社会化统计建设年”,一年一个主题。局长丁润高提出了要用三年左右时间“加快建设,强化应用,夯实基础,提高水平”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是全力推进市、县、乡三级统计信息化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实现了预期设想。一是市统计局三年来总投入近1000万元,进行了机房翻新,网络改造,设备更新,功能完善等基础性建设。二是县级网络建设全部达到了标准化要求。普遍投入近100万元,进行了机房改造,配置了UPS电源、服务器、路由器、核心交换机和网络版杀病毒软件等,建设了满足联网直报要求的其他配套设施。三是乡镇、街道统计站全部有了专门的办公用房,配齐了电脑、空调、电话、打印机等设备,采用VPN方式连接了统计内网。株洲市范围内已全面实现了统计内网的五级互联互通,完成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统计工作的硬件设施建设。其二是政策支持保障有力。近三年来,株洲市人民政府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除经费上几乎有求必应以外,更主要的是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在政策层面上对统计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2010年以来,株洲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株洲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工作规范》、《株洲市部门统计工作规范》、《株洲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计工作规范》、《株洲市企业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意见》、《株洲市联网直报工作规范》等多个规范性文件。文件对相关事项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如对统计机构的设置,统计人员的配置数量,统计工作的经费保障额度等都有详细要求。从而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统计方法制度不断变化。三十年来,统计方法制度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重大变化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以工业统计为例,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企业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为“全民”、“集体”两大类;按隶属关系划分为“中央”、“省属”、“市属”、“县属”、“乡镇”等几个类别。数据采集一般是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如辖区内的省属以上企业由市统计局直接统计,市属企业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数据收集,乡镇企业由所在地的乡镇企业办负责统计。数据经过各级层层汇总以后上报省统计局。

  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首先是行业主管部门的撤并,使原来由部门管理的单位突然变得“无家可归”,数据只好由市统计局直接汇总上报,工作任务成倍增加。其次是企业取消了“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的划分形式,改为按企业的“规模”进行划分。这样,原来几十年惯用的数据采集渠道就完全失去了作用。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株洲市开始实施“在地统计”。即企业按“所在地”原则划分范围,目的旨在分散统计任务,把过去条块结合的统计模式改为按地域进行统计。这种方法一直使用至今。

  第二次重大变化就是联网直报,联网直报是统计方法制度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国家统计局通过网络直接采集起报单位的数据,完全改变了数据采集的传统方法。联网直报不仅方法先进,而且更能确保数据的真实可信。面对新的变化,各级地方统计部门该如何做好统计工作,已成为摆在广大统计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统计技术不断更新。三十年来,统计技术不断革新,飞速发展。我参加工作的前几年,算盘是基本的统计工具,汇总一个年报表需要打上几天几晚的算盘,稍不留神,算盘没有打准,就会造成指标之间数据不平衡,必须重新复查。对统计人员来说,把算盘打得又快又准是最起码的基本功,刚从学校毕业时,与老同志相比,我的珠算技术明显逊色,为此还经常加班加点进行苦练。后来有了计算器,大大提高了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速度。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把数据录入工作放在市统计局,以此为契机,市统计局的微机装备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录入采用了光电扫描技术,到现在信息化技术在统计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统计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改变了统计的面貌,改写了统计的历史,使统计工作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谢海秋]

[责编:徐林]

上一篇:刘扬:耕耘“数海”亦有为 下一篇:旷晓耘:爸爸的统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