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辉:漫话统计与茶
都说草木皆为自然产物,而茶则是草木中的精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爱喝这神奇的东方树叶,故茶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估计自从有了人类,中国就了“茶”这个名词。
小的时候,接触到茶并对茶的有那么一丁点印象,是源于两位长辈,奶奶和外公。奶奶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一生养育了爸爸等七兄妹。在当时的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生活物质匮乏,奶奶要将庞大的一家人养活,惟有拼命地养猪种菜、织布缝衣,劳累的时候,就靠喝上一口茶来提神。记忆中,奶奶总在煮猪潲时,用小洋瓷缸在一旁的柴火中煮沸一杯水,投上一抓自己从屋前老茶树上摘来晒好的土茶叶,尔后那喝茶的样子,就象吮吸到了甘露,瞬间又有了精神和体力操持家务。外公喝茶则是另外一个光景。年少时为躲避战乱,带着外婆从衡南逃到安仁,从此凭自己过硬的铁匠手艺,在安仁乡下置下田土,扎根落户。外公生前的爱好不多,一是喝酒,一是饮茶。只记得外公每次从铁艺社回来,要么是喝醉了倒头就睡,要么是点着他的长烟斗,坐在厅屋一角那方矮矮的枞木板凳上,沏上一壶大叶茶,酽酽的,一个人默默地若有所思地喝着,口中还不停地念念一些我听不太懂的衡南话。那茶热得直冒白气,可外公喝的时候也总会啧啧有声,叫人疑心那是滋味甘甜的佳酿,忍不住央求外公也给喝一口,苦苦的,涩涩的,我就再也不敢喝第二口。外公只是在这个时候才会憨憨地笑着,一直笑得眼眯成一条线,还会叫着我的小名,慈详并轻声地安慰我:“苦吧?”
奶奶和外公喝茶的样子一直萦绕在我脑中,而我对茶的认识却如同年少时的懵懂,只有印象并无体会。工作以来,在周围好茶同事和朋友的影响下,渐渐地,也喜欢上了喝茶。说是喜欢,有点牵强,因为我的茶具和茶叶,多半是他们相赠,仅有的一点关于茶的知识,也是来自他们的言传和身教。加之这么些年来,对茶没有很深的研究,对茶的种类、茶的泡法、茶的文化,只一知半解,说不出所以来。但不知何时开始,却已习惯于空暇的时候,找三两个朋友同事,煮水温杯,备茶落盏,海阔天空,边喝边聊天,或边喝边看书。有的时候看着热气缠绕,闻着茶香扑鼻,闭上眼睛,陶醉般的嗅一嗅那半干还附着淡雅茶香的杯底,感觉真正在享受生活!
曾有人问过我,不太懂茶为什么这么喜欢茶。我的看法是,喝茶可随意,不必拘泥于环境、杯具、茶叶的好孬,也不必在乎对茶及茶文化作有多少研究。说白了,更多的只因为喜欢喝茶的感觉和泡茶的过程,可以享受每一道,每一泡茶所带来不同味觉的冲击,体会着茶的各种变化,静静思考人生之成败得失。
喜欢上茶,也与自己从事的统计工作有关。有时候认真地想一想,这泡茶与我们的统计工作还真有几分相似。泡茶时讲究的是恰到好处,时间短了,茶没能入味,淡了;时间长了,入味太浓,苦了……统计工作亦如此,讲究统一标准、严守制度,按标准和规定统而计之。多了或标准放松了,则会夸大客观事实,属于虚报;少了或肆意提高标准,就会隐瞒真实情况,属于瞒报。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泡得一杯好茶;只有严守制度,才能反映真实信息。需要用泡茶的心境和原则来对待我们的统计工作。
喜欢茶当然还因为茶的禅意。心烦意乱时,任何言语上的宽慰,都不如自己静静地端着一杯茶。泡一壶茶,涤尘荡气,洗心去俗。看看杯中茶叶的几经沉浮,如人生的几经波折,须知没有波折的人生是一种遗憾,如同没被开水冲泡的茶叶一样失了茶味。有人这样描写茶:茶从离开茶树那一刻起,就期待着与水相逢;水唤醒茶,茶成就水;水包容茶,茶激荡水;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丰润。“茶与水的缘,许是因万年前溪边婆娑的小树,此时才牵手相随;水与茶的份,许是千年前嫩叶上留连的珠露,今朝才倾身相会。”期待着,生活就如一杯泡得恰到好处的茶,茶水交融,一路留下最美妙滋味和最深刻的回味。
“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度冷暖,几许纷繁。奶奶去世十年、外公去世三十年了,当年他们喝茶的样子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如今四十年来生活的历练,让我恍然大悟,当年奶奶喝茶,喝的是生活的艰辛;外公喝茶,喝的是对衡南故土的眷念;而我喝茶,则是对长辈的深深思念、对统计工作的敬仰、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