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文:一次基层统计服务方式的大变革
服务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2013年以来,长沙统计局突破传统、转变观念、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推行重点企业(单位)统计联系和服务制度,积极探索一种“政企互动、政企双赢”的统计新模式,致力构筑与重点企业(单位)“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协调联动”的新型统计关系,现代服务型统计建设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缘由:一次新形势下的主动求变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方面政府统计取得了较大发展,区域统计改革、“四大工程”建设的强力推进,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效率,但另一方面,随着统计对象的急剧增加、统计环境的急剧变化,基层统计工作也开始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困惑。带着这种思考,我们主动谋变,以国家局推行“三个面向”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建设为契机,推行了重点企业(单位)统计联系和服务制度。在全国首创这一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政府统计有需要。近年来,我们基层统计人特别是一些老统计越来越迷惑,为什么条件改善了,但统计工作却越来越难做?为什么过去的老办法很灵,但现在都不管用了?为什么我们经常面临着“门难进、脸难看、资料难要”的被动局面?为什么我们基层统计人经常会流汗又流泪?长沙统计人经过反复讨论,终于明白到,高科技能代替传统的算盘汇总,但代替不了政府统计与企业统计之间的真诚沟通。在抓好科技兴统的同时,还要重拾过去政企统计“一家亲”的“老法宝”,只有改变靠“人情”催报表、凭“关系”要数字或简单粗暴地依靠行政强制力开展统计的工作方式,进而构建全新统计关系,才能实现由对企业“寄生”到与企业“共生”的转型。
企业统计有需求。在行政主导的统计理念下,企业提供统计数据是一项义务,是服务政府的“单行线”。在高强度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对于实现与政府统计的“双向通车”呼声很高,并且期待在进入“统计俱乐部”后,企业统计员能够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培训,能够获取更多细化的、分行业、分产业的数据作为决策参考,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经济形势座谈中了解更加真实的经济发展情况。重点企业统计服务的“看单点菜”,能充分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统计竞争力”。
现实基础有条件。随着联网直报、手机记账、PDA手持终端采数、统计微信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武装统计调查,统计生产力出现新的重大突破,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呼之欲出。今年恰逢第三次经济普查之际,长沙的经济“家底”必须是“硬梆梆、实打实,没有水分”的数据,但最先进的普查手段也需要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才能够完成,要确保“纸面”上的单位全部落实到“地面”上,重点企业的统计服务为突破 “纸面”到“地面”的最后“一毫米”提供了有力武器。
谋动:一次传统统计模式的大突破
“敢为人先”是长沙精神,如何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长沙统计局大胆探索,从七个方面着力,拉开了这次基层服务创新的“大幕”。
一是思想转变为先导。我们首先从思想观念入手、破题。在理念上实现“腾笼换鸟”,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服务理念从“以我为主”向“用户至上”转变。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企业过去是我们管理的对象,现在是我们服务的主体。将统计对象及统计用户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将他们的满意作为最高追求。二是服务对象从单纯“服务领导”向“服务企业”延伸。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统计无处不在,统计无处不统”的思想来看待统计工作。服务领导是我们的重要职责,但服务企业也是我们的应有义务,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一步拓宽为企业服务的渠道。三是服务意识由“被动服务”为“超前服务”。我们绝不能做让服务对象催着我们干,而要超前谋划,自己主动干。四是服务形式由“数据服务”为主到“决策服务”为主的倾斜,从以往只是向企业提供单纯的统计数据等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等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为主,进一步扩大了统计工作的效能。
二是顶层设计画蓝图。我们紧紧扭住制度设计这个关键,着力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着眼于高起点谋划。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反复酝酿,先后经10余次修改终成定稿,制定《重点企业(单位)统计联系和服务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我们明确 “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三个原则;实行 “三专”的基本思路,即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专业对口定点联系服务对象;将“五个有利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有利于加强与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部门(单位)的业务联系和沟通、有利于及时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和信息产品、有利于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利于与部门共享统计信息资源、有利于发现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各专业处室也相应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将统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全部融入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全年服务重点企业的各项工作,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三是以点带面求突破。我们立足实际,精心选取了一批在全市规模大、代表性强的企业和部门。经上上下下反复酝酿,全市确定了315家重点企业、38个重点部门、174个乡镇街道作为工作重点,开展统计合作并实行个性化的“VIP”服务,这些企业产值的占比达到全市的70%以上。我们发挥好典型的作用,通过这些企业和部门的带动,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推进全市基层统计工作平衡开展。
四是领导带头作示范。统计模式的改革,既需要“爬坡过坎”的韧劲,更需要“南门立杆”的智慧。出台了局领导联区县制度,明确每一名局领导联系1-2个区县局。全局八名班子成员分别深入所联区县和部门,变“在家坐诊”为 “上门就诊”,沉到一线,打通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深入企业,现场解决困难问题,在沟通和合作中赢得了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合作共赢”。据统计,一年来,8名局领导下基层460余人次,解决实际困难800余个。
五是沉入一线解难题。服务的关键是行动,是深入基层、贴近企业,以专业的视角把统计做得更细致。我们从各业务处室选派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统计工作者作为统计联系责任人,开通服务“直通车”,与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的联系,每月上门提供面对面的个性化“VIP”服务,现场提供业务指导、现场解决疑惑和困难、现场提供政策咨询等统计服务,定期向重点企业发布、反馈有关宏观、行业纵向和横向对比统计数据资料,还根据企业需要提供我局多方位的系列统计服务产品。
六是多种形式求实效。在服务重点企业工作中,我们创新方式,根据用户特点,形式多样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行“以会代训”的方式,定期以专业或行业为单位,召开会议,讲解统计专业知识,提高企业(单位)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一年来,全局组织召开重点企业工作部署会议37次、统计联系和统计业务培训会议48次,轮训了1200余名统计员。以学会为家,充分发挥统计学会的作用,用学会将统计人员联系起来,一年来,学会组织了15次活动。以QQ群为纽带,各个专业都建立了信息交流群,大家一起交流业务、融洽感情,遇到困难迅速得以解决。此外,还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会议等形式,及时收集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监测数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等材料,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情况。根据企业需要,定期向重点企业发布、反馈有关宏观和行业统计数据,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统计服务产品。
七是重心下移结硕果。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在市局的带动下,各区县统计局也立足实际,开展颇具特色的服务活动。望城区统计局努力探索新型统计服务模式,形成了“一纵两横一面向”的统计服务模式。“一纵”即建立由基层报表单位到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各环节的服务制度,“两横”即建立部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和加强区县间横向联系。“一面向”即主动对接企业,面向社会,发挥统计工作的服务、监督职能。岳麓区“四手联弹”推进服务工作,即领导重视“定G调”,统计干部“谱乐章”,部门联动“较音准”,乡街(镇)全力“奏音符”。高新区统计局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工业、商贸、房地产和建筑企业单位开展的“一下、二访、三调查”活动。长沙县统计局着力构建服务业重点单位联系机制。服务基层、联系基层正在逐步成为全市统计工作者的一种自觉行为。
嬗变:一种新型统计关系的大构建
新型统计关系的大构建,形成了统计工作的“大合唱”,重点企业统计服务也“羽化成蝶”,成为了坚持“三个面向”积极创新的亮点。
由“关门做分析”到“开门搞研究”——形势把握更准
重点企业统计服务,在构建服务型统计中提升了统计能力,全局迅速展开经济监测视野,宏观经济的分析范围更广阔,微观经济的动向把握更敏锐。不论是全市现代化目标的制定、市委全会背景资料的准备以及“三倍”、“三量”任务的细化,还是扭转全市投资下滑颓势、稳定工业经济的增长,都有统计局参与的身影,甚至很多工作都被领导点名要求参加。同时,重点企业统计服务犹如“强心针”,释放了长沙统计的无限活力,“智囊团”、“参谋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局全年统计分析实现“三量齐升”,分析数量、人均完成量均超历史最好水平,先后被市级以上领导批示70余篇次、被省级领导批示10篇次,稳居市直单位部门首位。
由“拒不执行”到“主动提供”——配合程度更高
重点企业统计服务的开展,为政企合作刮来一股“春风”,进而释放出强烈的统计“正能量”,广受企业(单位)好评,更是深受基层统计员的喜爱。湖南省建六公司统计员粟建华说:“你们为我们无偿提供了企业需要的统计数据,在此表示感谢!你们的服务让企业领导了解了统计的重要性,促进了企业统计的规范化发展,我在单位的工作地位也高了,再次谢谢!希望市局多开展这种交流活动”。
“拨开云雾见彩虹”,这不仅仅是企业(单位)的感受,更是长沙统计人的心声。的确,企业(单位)从过去“报报表”到现在接受统计数据服务,统计部门从过去“要数据”到现在上门提供统计报表服务,这种报上来、送下去相互交流与互动的工作模式,替代了冷冰冰的电脑和报表,打破了横亘在彼此间无形的墙,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赖,更是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和配合程度。目前,全市报表单位主动及时上报的时效和质量都有了明显增强,联网直报率达到100%, “四上”企业年度申报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增“四上”企业1336家,全市“四上”企业已达8975家!
由“重点带动”到“齐头并进”——统计基础更实
重点企业统计服务不仅赢得了企业的交口称赞,更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企业的配合度提升,企业统计需求的增长,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职业危机感油然而生,全市统计系统营造了“爱统计、比业务、赛技能”的良好氛围,极大促进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激情和素质提升。同时,为了搞好统计服务,社区统计平台建设迈入快车道,社区统计标准化建设得到全面落实, 90%以上社区设立了统计服务窗口,基层统计工作能力明显提升,基层源头统计质量得到有效保证。随着部门联席会、重点房地产企业、重点工业企业等座谈会的相继召开,乡镇统计员、社区统计员来了,省里的统计专家、职能部门的统计负责人来了,共同唱响了统计“好声音”。职能部门带来各行业的行政登记情况和行业统计报表,企业带来生产经营情况和生产销售原始记录,统计局提供专业培训资料、《统计报表填报必知》、统计普法宣传手册,还有统计需求调查表。统计人员交流统计数据收集流程,比较统计专业报表要求,查找两者的差距原委。统计业务技术更加精湛,做好统计工作的信心更足。重点企业统计服务,架起的是政企统计互动交流的“连心桥”,拉近的是政府统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重塑的是政企“鱼水情”。
由“默默耕耘”到“满园芬芳”——宣传氛围更浓
长沙服务型统计建设的硕果,吸引权威媒体密集宣传报道。今年来,国家和省级统计宣传媒体高密度地发布有关我市创新开展重点企业统计服务的系列报道,范围之广、影响之巨为我市统计历史之最。
5月14日,《中国信息报》以“长沙市局倾情推出统计‘VIP’服务”为题在全国率先宣传;6月4日,《中国信息报》全面介绍了我局“重点房地产开发企业统计服务制度”; 9月12日,《中国信息报》以“重心下沉接地气”为题大篇幅地报道了长沙市统计局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半年多来的成效; 10月18日,《中国信息报》以“倾心为转型发展‘观风测雨’”为题详细介绍了我局的各项统计服务及成果;10月31日,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全文刊发长沙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金文撰写的《将统计服务刻进骨子里》;2013年11月的《中国国情国力》(总第250期)全文刊发长沙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金文撰写的《在改革创新中建设长沙服务型统计》。
“铺天盖地”源自“脚踏实地”。我们明白,耕耘统计这片沃土,服务是永远不变的主题。我们将继续搭平台、树典型、抓源头、立制度,不断推进现代服务型统计的建设,以更优质的服务赢得企业更大的信任、支持和配合,更加积极地服务于长沙经济发展的大局,来实现统计工作的走在前列。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刘金文]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