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丽:统计,改变了世界
朋友前些日子回国,给我带回一本《统计,改变了世界》一书,该书由萨尔斯伯格所著,他是康乃狄克大学统计学博士,且为美国统计学会会员。全书的风格宛如一份统计偶像杂志,每一章都简要地介绍一两位大师的轶事。你会兴奋地发现,原来皮尔生是这样的人,想不到最先提出的是博克斯等等,这些名人的性格与遭遇一一浮现眼前,不再只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已。
书中的那些统计学家在作者的笔下像一个个武林高手。Pearson的固执,Gosset的低调,Fisher的天才,还有那许多我记不住名字的高手们,共同演绎了二十世纪这场绚丽多彩,又跌宕起伏的统计革命。书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片段,如百年难得一见的洪水有办法预测吗?通常我们要做预测,必须先搜集足够数据,根据数据建立模型,再利用模型来做预测。但是百年才一见的洪水,许多人一辈子都碰不到,这样罕见的洪水,要如何用统计模型来分析、估计它会淹多高呢?有位叫逖皮特先生找到了答案,他于一九零二年出生在伦敦,一九二三年毕业于帝国学院,研读的是物理。毕业后任职于英国棉花工业研究协会,担任统计师。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当代的统计方法,来改良棉线与衣料的制造。最困扰的问题,与新纺棉线的强度有关,拉断一束棉线所需的张力,往往相去甚远。逖皮特作了一些仔细的实验,发现棉线的断裂取决于里面最脆弱的纤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到了一个简单的方程式,可以把抽样数据的分布与极值分布的关系连起来。什么是极值呢?最脆弱纤维的强度是极值,百年洪水的洪峰高度也是。知道了一般数据分布和极值分布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纪录每年河水的洪峰高度,以此来预测大洪水最可能的洪峰高度了。本书就是在介绍许多统计模型的诞生,以及讨论这些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什麼意义等等,探讨的过程中,也介绍了相关统计学家的生平事迹。
联想到自己所从事的统计工作,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更让我们无比自豪。“大数据潮流浩浩汤汤,逆之者败,顺之者昌。中国统计系统要做拥抱大数据的弄潮儿。”马建堂局长曾在去年10月在国家统计局与联合国统计司联合召开的“官方统计现代化:应对生产力和新数据挑战”国际研讨会上慷慨致词。我国的统计数据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传统的统计数据展现方式,只局限于将结果数据直接输出,或是用单调枯燥的表格形式展现,这些方式给想了解和解读统计数据的普通大众带来巨大困难,导致统计工作远离普通大众。只有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统计工作才有生命力。我们统计部门应勇于争当大数据开发利用的“排头兵”,以大数据研究为引擎,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提升统计服务能力。因此,统计不仅仅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人生,从而改变了世界。有人说,现代历史上的历次技术革命,中国扮演的大多是学习者的角色。而在这次大数据的新变革中,中国的技术创新与观念领先令世界刮目相看。政府统计恰逢其时,她正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勇气,随着大数据一路奔跑。
面对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基层统计人员已积蓄奋进力量,奏响创新号角,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顺势而为,以大数据利用为引擎,助力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搜集能力、完善统计制度方法、加强经济形势分析、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欧阳丽]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