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富自勤中得 福从俭里求
今年春节回家乡探亲,在老家杂屋间偶见一圆形木桶,从旧迹斑斑的外形来看,已年代久远,然上面“勤俭堂”三个大字却墨痕犹新。我问父亲此三字由来,这一问便打开了父亲的话匣子……
原来“勤俭堂”是我家的堂名, 所谓堂名是一个家族的招牌,类似北京的同仁堂等。堂名言简意赅,对外显现一个家族的精神面貌,对内则是每个家族成员必须遵循的家训。我家的堂名考究起来,源于曾祖父之手。曾祖父是前清秀才,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曾任新田县教谕(相当于现在县教育局局长),在当地颇有声誉。他身体嬴弱,不到花甲便已辞世,由曾祖母主持家政。曾祖母是个非常能干、利落的女人,生有十一个子女,按当地传统习俗当家人必须完成儿女教读完娶后才能分家。由于她的子女年龄差异大,故迟迟未分家,一大家子足足三桌人的吃穿住行,没有一个能干的当家人是难以维持的。曾祖母凭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信守勤俭的持家之道,把一个大家庭安排得妥妥贴贴。
祖父辈七个男丁中,四个为读书人,三个从事农耕。这大概就是沿袭当时耕读为本的自然分流。读书者“三更灯火五更鸡”,丝毫不敢懈怠,老大年纪轻轻就当起保校的教员,我的祖父则读了中等师范;农耕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家山塘田土较丰,加上兄弟几人终年劳作,自给自足,算是本地的殷实人家。但人多过日子,俭字犹显重要。曾祖母安排六个儿媳轮流煮饭,并自备柴火,这种家庭内部的“责任制”,保证了一是有柴烧,二是节约烧。每个儿媳年分棉花三到四斤,自行负责纺纱织布,卖出布又买进棉花,周而复始解决每个小家的穿衣问题。男人出外应酬多,一件洋布长衫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应酬回家时还在大门口便解开纽扣,进门换上自制的土布粗装。妇女们纺纱,常至深夜,时而倒在车把手上便酣然而睡。
曾祖母的主政,把勤俭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勤、俭持家方针,有效维护了大家庭的和谐统一和丰衣足食,使祖父和他的兄长们能得到出外读书的机会。学成后,祖父教了一辈子的书,伯祖父则长期任机关秘书等职。他们的不懈努力为后代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奠定了基础。
我是祖母一手带大的。我的祖母虽出身大户人家,生活却很俭朴。寒冬季节她只随身带一小火炉,两三个木炭放入炉子后上面要盖上厚厚的一层灰,然后用一床她手工自制的小棉被把火炉连同膝盖遮得严严实实,可温暖全身。祖母很是疼爱我们三姐妹,小时候我总看到祖母把吃剩下的汤汤水水全填进肚子,好一点的菜总是留给我们吃。但祖母对我们进餐规矩要求甚严,尤其掉饭粒或剩饭粒是坚决不允许的,“掉饭粒会被雷打的”这是祖母常用的恐吓说法。我的祖母因出身书香,略通文墨,常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这样的古训来教育我们。她临终前,把终生节省下来的几千元现金和首饰交给父亲,叮嘱一定要把我们三姐妹培养成才,延续书香门第的香火……
我的父亲因受当时特定环境影响,虽成绩拔尖但未修完高中学业。后来被推荐到当地中学任民办教师,边教书边参加自考获得大学文凭。他是学校受欢迎的老师,担任中学校长十余年,把学校办得风生水起。父亲钻研精神强,且吃得苦、韧劲足,他每日习字、读书,一直坚持至今已数十载。我家是半边户,农村责任制实行后,家里分得五亩田地,父亲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闲暇时间全部投入到农耕,从未休息过。母亲从早到晚,像个农村男子汉风里来雨里去,她的辛勤劳作换来了我家每年的五谷丰登。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经常穿一双黄色解放鞋,天晴下雨很少更换,用他的话说这个鞋子既轻便又好穿,挑东西时走路快,放学回家他的自行车上总载有家庭生产生活所需物资。我读初中后与父亲同住学校,吃的都是家里带来的菜,很少花钱去食堂买,为的是节约伙食开支。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我们三姐妹的智力投资,父亲的理念是只有读好书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父亲对我们姐妹学习抓得很紧,那时农村初中生崇尚读中专,一是毕业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二是就业早且投资相对少,所以当时考中专竞争非常激烈,被录用者都是成绩拔尖的优等生。1998年我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长沙一所中专学校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显得比我还兴奋。由于父母亲平时的节俭勤劳,我们姐妹读书的经费总有充足保障。每次开学临行前,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把一个学期的学费、伙食费、零用钱,用针线密密地缝在我的贴身衣服上。每次看到母亲的那个动作,我总会忍不住鼻子发酸,我知道那是全家人对我的无声嘱托和希冀。
我也继承了祖辈的传统,在校读书从不乱花一分钱,中途放假其它同学都回家探亲,但为了节省路费我总会忍住不回;想家了就写信,打电话也舍不得花钱;伙食方面,我的原则就是吃饱就行,总是素菜居多。所以每个学期家里给的费用我总有节余,待放假时我便用来给家人添置新衣、给妹妹购买学习用品。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省吃俭用,供妹妹读书,以减轻家里负担。
祖辈们的勤俭作风,很好地得到了传承,我们姐妹三人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都能发奋图强,爱岗竞业,善待他人,感恩社会。现都已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生活。比起我的祖辈们,物质条件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是勤俭的家风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和幸福家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和处事风格。
今年春节,父亲赠我对联一幅。上联是:富自勤中得。下联是:福从俭里求。我领会其间深意,更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故视若珍宝,并暗下决心一定将这种美德终生坚守并代代相传。
[供稿:岳麓区统计局 吴晓东]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