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统计文化

胡维:《古史新证》读后感

  《古史新证》实际上是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期间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的讲义集,由季镇淮教授提供出版,严格来说算不上王国维先生的著作。本书被评价为静安先生学术生涯的终点,书中所提的“二重证据法”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古史新证》现存版本有三个以上,最老的是清华大学在八十年代出版的,内容比较齐全,体系也较为复杂。我选择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版,这个版本是湖南人民出版社老清华讲义丛书中的一本,体系较为简单些。主要讲述了王观堂先生用自己当时取得的先秦历史资料进行了梳理,使用他建立的“二重证据法”,重建中华古史脉络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大块:一个是先秦夏商周历史的基本轮廓重建,一个是商周(主要是商)的历史疑案的分析,三是一些专业史的考证和学术整理。

  因为是大学讲义,人不能身临其境,加上文白之间差异,这本薄薄的书,花了我两个多月时间才扫完。基本上,读书期间,我一手持书,一手拿着移动设备,不断的百度,甚至CNKI,但仍只能是不求甚解的读完一部分。我想,若是刨根问底的读,估计现在还在为“盘庚迁殷”到底是过了河还是没过河在费神。记得在看“中国历代之尺度”一节时,我几乎认为自己都不会把书继续看完。书之难读,可见一斑。斗转星移,到今天,观堂先生书中很多的论断都已经给推翻,甚至他提出的“二重证据法”都被不断质疑。我觉得,“二重证据法”这一对20世纪史学影响深远的治史观念和方法是20世纪初年中西学术交融和新史料大量发现刺激之下的产物,此为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性,同时就具有其局限性。毕竟,“二重证据法”只是运用于“经学”中的一种治学方法而已,将其放到历史学学术研究大框架下来辨识,要其承担其黄钟大吕之作用,并得出言辞戳戳的结论,实在有点难为人了。不可否认,静安先生的研究更多的时间是在做“通过对资料的辨别以达到对现有存在的历史认知(或者成为现有史学界的事实)去伪求真”工作,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并不多。这是他局限性的表现所在。同时,受到时代和研究手段的局限,很多的考证性结论还不一定正确,故垢病者不少,且不乏大家。但,瑕不掩瑜,其在学术界的历史作用不可否定。至少,二重证据法在当今的考古学和考据学的运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读此书,若总带着批判的眼光看的话,你也就不会有什么太多认同,书,读起来就没什么意味了。

  读此书,对观堂先生的治学思路叹为观止。可以说,在二十世纪初,利用地上和地下的证据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做系统分析和结论,并上升为理论,观堂先生当是开山之人。后陈寅格先生将这个“二重证据法”概括为:“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虽然现在看来,书中很多的东西很是简单,甚至有些幼稚。但书中记载的结论性东西,大多已经构成当代先秦史研究基本框架。特别是商代的历史疑案,在王静安先生的笔下成为铁案,至今还未翻案。足以证明静安先生当年的研究方法之正确,治学态度之严谨。

  书的内容,多是一些繁杂的历史文献去伪求真的论述过程,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的我来说,看起来实在吃力。但是,由于很多东西还是第一次系统接触,新鲜感占据了主要,收获颇多。特别是当你顺着静安先生的思路一起去求导时实在可以用“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来描述,当你得出一个推导答案,甚至将静安先生的结论进行修正时候,你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也不足同外人道也。对我这种白纸小青年来说,这书读到这份上,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附录:

  书名:古史新证

  作者:王国维

  出版商: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8-5805-3

  版次:2010年4月第一版2010年4月第一次印刷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胡维]

  [责编:徐林]

上一篇:邓丽君:张张笑脸暖人心 个个身影显真情 下一篇:张琼:倾听自己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