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统计文化

向曾榆:勤俭家风代代传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父亲因病逝世,那时父母年方26岁,我才出生7个多月。父亲临终前嘱咐母亲:“把3个儿子养大,送他们读书。”母亲力行父亲遗嘱,年轻守寡,含辛茹苦抚育我们长大。她白天起早贪黑在田间辛勤劳作,晚上在暗淡的松枝燃光下剁猪草煮潲或洗衣、做针线活直到深夜,农闲季节纺纱织布、缝制衣被、布鞋,竭尽全力克服困难送我们三兄弟上学,我们从小就受到母亲那种勤奋俭朴精神的感染,每天放学后就去放牛、砍柴、挑水、扯猪草等,星期天跟随母亲到田地里干农活。解放初期家乡没有电灯,由于家庭贫困,开初两年晚上家里是用松枝照明,后来母亲怕我们晚上学习光线太暗,眼睛受损,想办法买了一盏小煤油灯照明。我读高小和初中时,学校离家8里多路,由于家贫没钱购买雨伞和胶鞋,雨雪天都是戴着斗笠、打着赤脚去上学。冬天冰水刺骨,双脚冻得红肿麻木。到了学校以后,赶紧把脚洗净擦干,穿上布鞋。艰难困苦激励我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走出困境,报答母亲,报效祖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和两个哥哥相继考上了中专、大学。搭帮新中国党的政策好,那个时候读中专不要钱,上大学有助学金,我们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我是1958年秋季考上湖南农机校的,那年我14岁。我去姑妈家借了10元钱作路费,带着母亲用自织土布缝制的被单、衣服和布鞋,在洞口汽车站与母亲挥泪相别,独自迢迢千里乘长途客车去长沙上学。中专三年的学费、书籍费、伙食费全部由国家负担,母亲只在信封中夹寄了5角钱给我。因为没有钱,三年中我没有添置过衣裳,破了自己缝补;也没有回过家,寒暑假都留校在农场种菜,学校供给伙食。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到了春节,只有少数几个同学留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在困境中我加倍努力学习,成绩居全班之冠,1960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和妻子有了3个儿子,年迈的老母亲也迁过来居住。那时我们夫妻的月工资总共只有66元,6口之家生活拮据。母亲在工厂后面的荒山上挖了几块土,我与妻子下班后和休息日也参与耕种,全家蔬菜自给有余,秋天还可以收获百来斤红薯,家里还养了鸡鸭,可弥补当时粮食和猪肉定量供应的不足。我和妻子勤奋工作,连年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先后6次被市委、市妇联、市老龄委评为“五好家庭”、“十佳五好家庭标兵”、“敬老好子女”、“五好文明家庭”等。1994年我担任郴州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之后,励精图治,开拓进取。2000年9月,市统计局被人事部、国家统计局授予“全国统计系统先进集体”,我也被授予“全国统计系统先进个人”。2001年6月,我又被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人民满意公仆”称号。

  三个儿子上学以后,我常给他们讲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不勤如始,将悔于终。”等名言警句。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长辈勤俭作风的熏陶下,他们学习用功,生活简朴。在中学阶段,寒暑假到考烤烟复烤厂搬运烟叶,去水泥厂拖运原料,勤工俭学筹学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们相继考上大学,南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北上湘潭大学读书,都是自带行李乘车去学校,我和妻子只送到郴州火车站,他们在校的生活费每月只有150-200元。但他们学习勤奋,生活节俭,知书达理,小儿子还在大学入了党。三个儿子结婚时喜事从简,我没有向局里的同事发一张请柬。如今儿子和儿媳个个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不断进取。

  在勤俭家风的影响下,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都是独生子女,但他们并不娇生惯养,而是遵礼守德,学习用功,生活节俭。除了买书以外,从不乱花零用钱,放学途中从不买街边的零食吃。去年大孙子菁菁参加高考,以高于一本录取线86分的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他寒暑假回家不乘坐高铁列车,而是乘坐票价较低的普通列车,父母给他每月2000元伙食费也几乎只用一半。孙女芝芝去年考入郴州最好的初中市六中,有时上学赶时间就拿着馒头边走边吃,剩下小半截也舍不得丢掉,而是放在书包里带回家。小孙子崴崴还在广州读小学,他们的成绩在班上都位居前列。

  近年来,我把人生铭心轶事和事业风雨历程撰写成一本回忆录,取名《勤奋人生》,特邀请原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时昌为之题词:“勤奋干事业,人生当自强。”拟将此书赠送给家人和亲友,希望勤奋俭朴的家风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系原郴州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上一篇:王务坤:感悟大数据与统计 下一篇:方文:“四维生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