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统计文化

刘姿君:我的龙船情怀

  又到了艾叶飘香的时节,民谣有唱:“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正是在这样一个处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节日,又不由得想到了我的家乡—湖南沅陵,沅水中游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家乡虽然是一个小城,但是人们遵循传统,家家挂艾蒿、户户吃粽子、年年赛龙舟,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端午节氛围,要说我对家乡端午节记忆最深的,那绝对是沅陵的龙船。

  沅陵的龙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老的“老龙船”,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于祭祀本地少数民族共同祖先盘瓠的神话当中。据说当年屈原被流放路过沅陵的时候,正值端阳时节,这里的苗族、土家族等五溪老乡们就已经在江上比赛老龙船了,沅陵龙船的悠久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每年的五月初的初五(小端阳)和十五(大端阳)之间,沅陵都会择取日子举行龙船比赛,龙船比赛日是一年中比春节还热闹的节日,经常是全城出动,万人空巷,人们聚集在沅水两岸,无论是中流击水,还是呐喊助威,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与一般的划龙舟顺江进行不同,沅陵的龙船比赛是横水竞渡,赛船多、划手多、观众多、赛时长。比赛通常十分激烈,随着发令员的一声令下,江面鼓点骤起,参赛队伍船桨翻飞,奋力划行,龙船就像离弦的箭,直奔终点。顿时沅江两岸人头攒动,加油声、鼓点声、呐喊声响成一片。正如屈原诗中描写的: “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

  记得我小时候还住在乡下的时候,爸爸是属于乡里渔业队的,每年渔业队也会组船参加龙舟比赛,当时爸爸还年轻,力气大,水性也好,经常作为选手参加比赛,这对于乡里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那时我妈妈常说:“看看你爸,走路都是带风的。”虽然龙船比赛的日子一般是在六月,但是从三月开始,队里的龙船就已经下水了。三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但是队里的龙船选手个个赤膊上阵,伴随着敲锣打鼓声开始使力划桨,动作整齐划一,龙船就像脱缰的野马,出水的蛟龙般划破江面。这种练习一直持续到六月比赛开始的时候,那时候,包括爸爸在内的选手们一个个晒得跟块黑炭似的。而我那时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跑到河岸边看龙船练习,为爸爸加油助威,乘他们停船在河岸休息的时候,求爸爸把我抱到船上去坐一坐,就这样也足够我高兴一整天了。

  等到正式比赛的日子,爸爸和船队早早就出发了,我们也是全家出动,但是不仅仅是为了看比赛,还要带上自家产的桃子、李子去龙舟广场上去卖,这天对我们来说也是全年最大的赶集市场。当我们到的时候,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了,妈妈好不容易占了个较好的位子,叮嘱我不能乱跑,便开始大声叫卖,等到比赛快开始的时候,东西也卖得差不多了,便抱了我去看比赛。第一天是分组预赛,我们坐在河岸都不怎么看得清,只觉得所有人都配合默契,比赛十分激烈,岸上的呐喊助威震耳欲聋,正所谓“船上人不着急,岸上人挣断腰”。比赛通常要持续三天,第一、二天是预选赛和半决赛,第三天上午举行决赛,记忆中虽然爸爸所在的队伍一次都没进过决赛,但是爸爸从不沮丧,在他看来“比赛拼的是精神,输船不输势气”。最后一天决赛的时候,爸爸把我举起来骑在他的脖子上,我每看到最后一支队伍冲破终点线,岸上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故乡的龙船在我看来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奋斗精神的体现,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沅陵人会一代代延嗣着这种古老仪式,坚守着这种古老的传统,只要沅水不断,沅陵的龙船就不会消失。

  [供稿:长沙县统计局 刘姿君]

  [责编:徐林] 

  

上一篇:邓坤云:陪你长大 下一篇:周碧红:一路健步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