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01年回顾与2002年展望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2-0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1年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一个稳定发展的年份,全省上下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了新的步伐,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总的情况是,粮食产量因结构调整有所减少,蔬菜及特色农产品增产较多,畜产品和水产品基本保持上年增幅,乡镇企业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7%。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更趋合理,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 2001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2001年,全省各地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新的成效。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4%。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2700.3万吨,减少2.4%;苎麻9.42万吨,增长42.2%;棉花19万吨,增加25.3%;油料137.39万吨,减少1.4%;烤烟15.11万吨,减少2.8%;茶叶5.84万吨,增长2%;水果496.32万吨,增长29.8%。出栏肉猪6257.53万头,增长3.6%;出栏牛137.73万头,增长4.6%;出栏羊569.15万只,增长9.6%;水产品产量140.97万吨,增长5.8%。全年造林7.5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造林2.75万公顷,全年幼林抚育面积24.73万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达957.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2.76%,活立木蓄积量为3.06亿立方米,立竹14.7亿根。

2.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大。2001年,各地立足本地实际和市场变化趋势,普遍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粮食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各地在注重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压缩了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了经济作物比重。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02.8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7.07千公顷,减少4.5%,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重达到3.67:1,其中,经济作物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调减,主要集中在稻谷上。而稻谷中,双季稻的播种面积减少幅度较大,中稻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早稻1361.11千公顷,调减154.68千公顷;中稻和一季稻707.41千公顷,增加75.34千公顷;晚稻1623.09千公顷,调减125.13千公顷;旱粮播种面积1111.2千公顷,调减22.6千公顷。优质稻面积1188.1千公顷,增加150.6千公顷,增长14.5%。二是市场看好的经济作物普遍发展,面积扩大,质量提高。全省棉花、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49.44千公顷、48.39千公顷、55.96千公顷,分别增长2.3%、37.7%和31.9%。特别是蔬菜和瓜类发展很快。全省蔬菜面积增加到828.5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9.49千公顷,增长15%。全省在2000年大棚蔬菜面积已达2067公顷、种菜科技示范户达1.5 万户的基础上,2001年又有新的扩展。全省瓜类播种面积达128.9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西瓜播种面积达102.1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1%。一些地方的瓜果蔬菜和花卉已初步形成了区域规模经营。三是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5.4%。全年全省肉类产量516.69万吨,比上年的496.16万吨增长4.1%;水产品产量140.97万吨,比上年的133.21万吨增长5.8%。生猪生产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肉价逐步回升,市场比较稳定,农民养猪积极性恢复。全年肉猪收购价稳定在土杂猪每百公斤580-640元之间,良种瘦肉型猪每百公斤720元左右。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结构的改善,全省家禽、草食性动物和水产品养殖自去年以来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2001年全省养殖业产值596亿元,增长4.1%,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4%。四是农产品优质品率明显提高。种植业中粮食生产主攻优质稻,压缩劣质早籼稻,发展优质玉米;经济作物突出发展优质油菜、蔬菜、茶叶、芝麻、花卉、药材等高效作物。养殖业突出生猪品改、草食动物发展和特色名贵鱼类生产。2001年全省优质早稻所占比重达到35.7%,比上年的29.5%提高6.2个百分点。优质晚稻所占比重达到41.1%,比上年的35.5%提高5.6个百分点。 “双低油菜”所占比重由87.1%提高到90.1%。大棚蔬菜面积进一步增加。出栏的生猪中,三元杂交猪所占比重达到52%,比上年的45%提高了7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全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45%左右,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优质稻比重达32.3%,优质棉100%,优质油菜90%以上,优质水果40%,优质瘦肉型猪52%以上,优质水产60%以上;培育出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扩大,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正在逐步显现。各级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了扶持和管理力度。龙头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省级23家龙头企业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6.6%,实现利税10.5亿元,增长34.6%。湖南金健米业、湖南唐人神集团等7家企业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中符合条件,继续保留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已建立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100多个,其中优质稻生产基地28个,优质棉基地15个,优质油料基地12个,瘦肉型猪基地65个,牛、羊等草食动物基地24个。全省省市24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连接基地2000多万亩,带动农户近500万户。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药材、草食牲畜和特种水产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如祁东黄花菜、岳阳蔬菜、桃江楠竹、湘西椪柑、隆回药材、城步奶牛、安乡珍珠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观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环保农业等也都开始逐步形成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质量效益有所提高。据省乡镇企业局统计,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1449亿元,增长10.5%;实现利税200亿元,增长10.1%。全省乡镇企业中已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3万余个,约占整个乡镇工业的四分之一,已初步形成粮食加工、竹木加工、油脂加工、果蔬加工、肉类加工、茶叶加工和特种养殖加工等7大加工业。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全省重点抓了10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召开了石门“柑桔节”、湖南省第三届农产品博览会、广州湘粤农贸大市场农博会。会展农业、网上农业、订单农业等多层次的流通形式得到应用和发挥。

4.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99.46元,比上年增加102.3元,增长4.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90元,比上年的1942元增长2.5%。农村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进展加快,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2001年,全省农村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达到小康标准的县(市、区)共计61个。全省共有小城镇1086个,比上年增加31个。全社会共投入扶贫资金12.8亿元,年末贫困人口110万人,比上年减少20万人。农民收入的恢复性增长主要得益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加50.37元 。2001年农民人均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840.11元,比上年增加50.37元,增长6.4%,但增幅比上年回落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外出劳务人数增加,外出劳务的总天数增加。2001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者达919.81万人,比上年增加77.49万人,增长9.2%。其中到外省的人数为438.8万人,增长8.8%;到外县的人数为133.68万人,增长21.4%,到本县外乡人数为70.79万人,减少23.6%;在本地非企业组织和企业从业的人数为276.54万人,增长17.1%。外出劳务者在外劳务的总天数为18.44亿日,比上年增长5.8%。二是一产业纯收入增加34.41元。2001年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长足进展,农民家庭经营的一产业纯收入人均为972.97元,比上年增加34.41元,增长3.7%。三是二、三产业纯收入增加8.33元。2001年我省农村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人均为398.87元,比上年增加8.33元,增长2.1%,增幅比上年下降19.1个百分点。四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加9.19元。2001年农民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非生产性收入共14项指标)为87.51元,比上年增加9.19元,增长11.7%。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是有积极影响的,而且越是市场目标瞄得准、步子走得快、能紧密结合本地资源实际的地方,效益越明显。从各市州县的情况看,结构调整较好的长沙市和浏阳、长沙等23个县(市、区)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据测算全年由于结构调整等因素带动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36亿元,增长2.4个百分点,占增加总额61.2亿元的58.8%,带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4.4元,占增加总数102元的33.3%。

5.生产经营者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2001年,全省各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过程中,市场意识、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发展农业的思路。首先是坚决压缩了品质差、市场销路不好的劣质农产品,发展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如湘东、湘中主要是抓住“长株潭”一体化的机遇,重点发展了无公害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北则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无公害稻米、优质棉花、油菜、水果、水生蔬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湘南则利用“天然温室”优势,重点发展了无公害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西则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反季节蔬菜、药材的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大中城市郊区还重点发展了观赏农业、休闲农业与设施农业,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格局。各地注重了依托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大户+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的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其次是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工作,2001年9月份省政府又专门召开了全省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到目前止,全省已有10个农业科研机构进入了“国家队”,它们与其它科研院所及相关高校一起,初步形成了我省层次分明、实力雄厚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省已先后建立农、牧、渔独立科研机构18个,科研人员2000多人,同时,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试验室和跨院所、高校的联合研究中心,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等。“九五”期间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00多项,解决了一批经济发展中重大的、带方向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收到好的效果,重大成果转化率为51.9%,2001年全省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近50%,比“八五”末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居全国先进水平。
一些地方在科技兴农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出现了一些好的风尚。
如芷江县近年来狠抓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工作。一是重点推广良种、良肥、 良法。到2001年止,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4%,近三年 共大规模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16种,推广优质稻25万亩,软盘抛秧37万亩,推广三元杂交猪100万头,优质蔬菜30万亩,新增优质水果面积6万亩。 二是层层建立农村服务网络。 全县新建了农技服务中心、服务站31个,新办12个科技示范点、场。同时,还聘请湖南农大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作技术顾问。目前全县农业实用技术的入户率达到85 %以上,78%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致富技术。
又如常宁市,目前农村“科技嫁妆”已成为时尚,人们摒弃陈俗陋习,紧跟时代的发展,赋予传统婚姻观以全新的内容。4月10日,柏坊镇下柏村一位女高中毕业生,出嫁前要求男方把丘田修建成鱼池。出嫁时,她的嫁妆就是有关养鱼的科技书及5000尾鱼苗。去年,宜潭乡中义村一男青年,结婚前将荒废的庭院开垦好,打上水泥桩,然后给女方送去了2000元礼金,但他不要女方的家具等嫁妆,而是索要良种葡萄苗以及相关的科技书籍。由于农村“科技嫁妆”形式新颖,减轻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可给男女双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很快便在该市农村时兴起来。
再如浏阳市北盛镇,知识型、科技型的农民已成为该镇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北盛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镇农科校为载体,以40个村活动室为网点,抓住见效快、收益好、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进行培训。先后对农民进行“水稻种植”、“优烟开发”、“禽畜饲养”、“科技种菜”等十多个项目的培训。使一批知识型、科技型的农民在全镇不断涌现。同时,以镇农技站牵头,印发科技资料10万余份,使12000多名享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向科技型转化。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为全镇经济发展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该镇押口、新江等村的100户农民,掌握了种、养两大技术,近年来,他们推广大白菜、早黄瓜、秋茄子、冬笋子,一年四熟制,亩平收入2600元以上,为社会提供商品菜达270万公斤。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1年全省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32.27亿元,比上年的302.42亿元增长9.9%,其中农户投资205.13亿元,增长1.3%;非农户投资127.14亿元,增长27.1%。全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农户投资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0.4%提高到38.3%。主要是由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把发展小城镇、农村公路和桥梁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添置和改造电信设备、文教卫设施、水利建设等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作为投资的主体方向,投资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种变化也是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要求的。年内先后在邵阳、岳阳、常德、衡阳等市召开水利建设动员会、现场会,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洞庭湖综合治理取得新的进展,到去年底,共退田还湖554平方公里,搬迁群众30万人,新增蓄洪量27亿立方米,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长江干堤和湖区一线防洪大堤得到全面整治,抗灾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四水”治理、城市防洪和山丘区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去年,全省共投入资金47亿元,投入劳动工日5亿余个,启动各类机械设备23万台,年度水利建设各类开工项目61万处。截至12月底止,已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29亿元,工程项目46万处,土石方5.1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4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64千公顷,解决饮水困难25.12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56.97万千瓦,增长6.6%。农村小水电、乡村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林业建设是消灭宜林荒山最好的一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迹地更新181万亩。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271万亩。林业分类经营、产业建设和森林资源的管理都迈出了新的步伐。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快、来势好。全省新建户用沼气池20万个,累计达100万个,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2002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展望

2002年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已定,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仍是主旋律。从省内、国内和国际各方面形势看,2002年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的目标,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又有许多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从省内看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政府的支农扶农力度加大,进一步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深入开张,全省15万干部下基层,各级各部门为农业、为农民办实事蔚然成风。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决策,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战略重点之一,农产品龙头企业将得到更大的扶持,种苗工程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得到加强。目前,我省龙头企业和种苗公司的上市公司个数名列全国第一。再加上大部分农牧产品价格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得到鼓励,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预期信心更加坚定,生产投入也随之增加。
二是县乡机构改革多数已经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也将于年内开展,农民负担过重的矛盾将进一步得到缓解。
三是生产资料货足价稳,农业生产成本可望降低。目前,全省农资部门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商品不仅货源充足,而且价格稳中有降。农业生产成本可望进一步降低。
四是小城镇、农村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几年来,特别是2000年省政府常务会议以来,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小城镇和农村工业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如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小城镇和农村工业的发展使全省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增加了近80万人。
五是短期内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证,为农村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农户手中的粮食能够自给并略有结余,农户吃饭安全在短期内不存在什么问题。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给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六是通过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各地都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为下一步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国内看,国家将结构调整作为“十五”发展主线,支农扶农的力度在逐步加大。2000年6月至2001年底,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和流通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01年较大的结构调整力度使基层干部和农民在观念更新、调整思路、市场开拓等方面积累了很多非常有益的经验。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又作了新的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农业结构调整的大气候进一步形成,条件更加具备。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格局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从国际看,国际蔬菜需求的增加,中东、东南亚局势动荡必然导致其国内农产品生产受到影响,也给湖南农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提供了一定的新机遇。

(二)主要不利因素

从省内、国内及国际形势的综合分析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不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结构调整支持政策

从已出台的政策看,一是缺乏系统性。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这些方面都出台了一些政策,也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如近几年来湖南的小城镇发展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对怎样通过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的发展来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的政策,如对小城镇的发展用地已有了一定的宽松政策,但对农村工业小区发展用地却仍然控制很严,而没有农村工业的发展,又哪来小城镇的发展,又怎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的优化?二是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各级政府都把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在抓,调整农业结构的认识很高,花的精力和时间也相当多,看得见的典型也不少,但对整个农业结构调整究竟应该怎么搞却很少有可操作的具体政策。以至减粮种菜的趋同性比较严重,有的地方一味地号召农民大规模种养,对市场预测做得却不够。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待产品成熟后,市场销售极可能成为严峻的现实。

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完善

一是市场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在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消费者逐步代替生产者成为经济的源动力,谁拥有了消费者,谁就拥有市场,谁就拥有效益。但目前在研究农产品消费、引导农产品消费、依靠市场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如订单农业方面,近几年有所发展,但据调查,目前真正的订单农业还不到30%,大量的农户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的风险。又如市场信息问题,由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民很难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农产品贸易形势的变化,导致盲目生产。如棉花生产,进入2001年后,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国际市场棉纺织品需求疲软,棉花价格不断下跌。但由于对市场变化不了解,农民只能根据2000年国内棉花收购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继续扩大种植, 2001年湖南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49.44千公顷,产量增加25.3%,已超出社会需要量。二是投入机制很不完善。由于取消了早稻定购资金,烟叶收购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湖南的农业发展资金非常紧张。金融部门到农村揽储的多,放贷的少。一些农村金融部门虽然在农村地区还有少量的信贷业务,但“门槛”很高。农民贷款1000元以上需要自找担保单位或用有价证券、存单、房地产证明作抵押,且手续非常复杂,农民普遍反映贷款太难。特别是一些金融单位扶强不扶弱、扶大不扶小的做法,使一些具有潜力的处于起步阶段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很难发展,而农户个人融资虽有市场空间,但目前受到法规的严格控制。三是高税率、低回报导致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发展缺乏吸引力。以木材为例,目前的综合税率达54%,再加上其它一些收费,农民实际得到的收入只占木材销售收入的30%。又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农林特产税偏高,加工企业要代农民交纳农林特产税,而企业收购农产品农民又不能提供发票,企业又必须按17%的比率交纳增值税,抵扣率很低,再加上农村工业小区没有发展起来,投入项目分散,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固定成本下不来,致使平均回报率不到10%。高税率、低回报,很难吸引投资者、技术及人才。四是农产品加工率严重偏低,难以发挥其对农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湖南的农产品加工近几年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以畜产品加工为例,全省每年出栏生猪6000多万头,但加工率不到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五是科技兴农还存在一些障碍。如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仍然淡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更为明显、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滞后于科技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基层科技推广力量薄弱,许多乡镇农技站名存实亡,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等。

3、农产品价格仍在低水平徘徊

据对全省37个县市1200个农户和48个农业生产企业的调查,2001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增长指数仅0.9%,其中粮食增长11.5%,生猪增长0.8%,农民出售的粮、棉、油、菜、肉中,除粮食价格有所上升,生猪价格比较稳定外,其他均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02年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不会太大,因此靠价格增收的成分较小。

4、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总的来说,2001年湖南的气候没有大的异常,只有部分地区的干旱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影响。去年6月22日至9月,全省大部分地区长时间维持高温酷暑天气,降雨偏少导致蓄水严重不足。全省204万处蓄水工程共蓄水126亿立方米,占应蓄水总量的69%,接近历年同期最低值;且全省已有616座小型水库、4.24万处山塘干涸,465条溪河断流。在这种情况下,全省旱情发展迅猛,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严重旱灾,全省受旱耕地面积935.8万亩,先后有2069个村民小组、154万人和34万头大牲蓄出现饮水困难,受灾最严重的是常德、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株洲、娄底、益阳等市州,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影响。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的可能性较大,这是我省2002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5、国际农产品产销形势十分严峻
从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看,美国经济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新的回调阶段,今年内难有大的起色,欧洲经济也出现衰退,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日本经济处于低谷,中东、东南亚政局动态也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受损,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进口需求下降。农产品产销形势也相当严峻,国际进口需求下降和价格下跌再加上国际贸易磨擦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全面下降。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形势下,这种形势也给湖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生猪是湖南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1/3,93、94年达50万头,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0-40万头之间,2001年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都下降。最近欧盟禁止进口我动物源性食品,日本也一直在有计划地日元贬值,以转嫁经济危机,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几点建议

1.根据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及时调整我省的农业产业化政策。要坚持用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湖南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目标放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大势中来考虑,要与湖南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大省要变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不仅农业要大、要强,工业要大、要强,而且建筑、商业、交通运输等都要大、要强,不仅科技要大、要强,而且文化等产业也要大、要强。但工业要做大、做强,要充分利用湖南农业大省的优势,首先要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上做文章,要针对目前农产品加工总量小、规模小、投入小、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低、规模布局差、企业综合素质差、抗御风险能力差的情况,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加速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向做大和做强努力,从而带动农业做大、做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要选准重点和突破口。湖南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少,且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不高,这种省情决定我们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低消耗型的产业。当前我省应重点抓好七业:(1)大米生产,湖南只具有产量优势,不具有质量和价格优势,但湖南就适合稻米生产,国内和国际上对稻米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日本、韩国、东南亚、非洲都有较大的市场,只要我们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就不愁没有市场,而小麦、玉米都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强项,美国还有大量的土地休耕,正准备恢复生产,因此,以我们的劣势去和别人的强项竞争是不明智的。2001年我省的优质稻播种面积为731.89千公顷,仅占水稻播种面的32.2%,显然这一比例太低,要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发展我省粮食生产,力争在三年内将我省水稻生产的优质面积提高到50%以上。同时抓紧研究和开发稻米的深加工问题。(2)畜牧业是湖南的强项,生猪生产有着传统的习惯,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的加工转化率低,国内市场集中在广东、上海、福建、海南等少数几个省和港澳地区,国际国内市场都有待进一步拓展。还有就是湖南丰富的山地资源、草地资源和秸杆资源要充分利用。在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草食动物,以缓解人均耕地资源少的矛盾。(3)油菜籽也是湖南的一大产品,关键在于没有集中加工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加工厂多但分散,各自为战,结果被省外产品钻了空子。(4)蔬菜、花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较高,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都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关税削减在40%以上。要充分利用湖南温、光、水资源发展适宜的蔬菜、花卉产业。(5)苎麻是湖南的一大优势,全世界苎麻资源有90%在中国,而湖南最高生产年份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华升益鑫泰”公司苎麻产品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51%,出口占全国的70%。但与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加工能力制约着苎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湖南应抓住入世的有利机遇,利用资源优势,提高苎麻的生产加工能力,提高苎麻制品的品质,发展壮大湖南的苎麻产业。(6)湖南水果结构尽管进行了较大调整,但仍以“大路货”柑桔为主。因此湖南水果一是要继续改善品质结构,加快引进良种和品改步伐,提高水果的优质品率,发展壮大有地方特色的水果生产,如枣、柚、橙、板栗等;二是发展水果加工,通过加工转化升值,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和省外市场的占有率。(7)湖南是茶叶生产大省,1998年茶叶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10.6%。目前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是主要的茶叶消费地。茶叶不受配额限制,出口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关键问题是湖南的茶叶由于加工设备落后,茶叶品质和包装水平低,缺乏叫得响的名牌。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加工升值能力,生产更多的“君山银针”。
2.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要把农业做大做强,就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欧共体、美国、日本等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都很大。美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仅占4%,而政府却给予9%的补贴。德国农业税收约占全部税收的1.7%,农业投资却占国家预算的7%。在WTO框架下,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就需建立一套完备的农业支持体系。WTO框架下虽然取消价格补贴,但政府用于支持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储备、作物保险、贫民救济、自然灾害、环境保持等方面投入都是属于“绿箱政策”所涉及的范围之内。目前全国用于基础设施、粮食储备、贫困地区扶持、自然灾害、生产资料补贴等方面的支农资金总计不足300亿元,而在WTO框架下,允许我国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可达485亿元,这之间有近200亿元的差额,这完全可以为我国农业入世后撑起一把晴雨伞。作为农业大省,要把握利用好这一空间,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的有利条件,搞好洞庭湖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与国内外贸易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仓储、交通建设,建立对全球性的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价格等市场信息系统,建立省、地、县三级信息网,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和降低农产品市场的流通费用的需要。建立符合湖南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 要加快创新机制,在制度上创新、组织上创新、技术上创新,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突破。首先是要扎扎实实搞好今年的税费改革。要将还富于民、“放水养鱼”、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着点。因此要妥善解决农林特产税偏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抵扣、内陆省份小城镇发展中税费偏高、取消屠宰税后可能给原来实行以牧促牧政策的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问题,要从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合适的税率。要抓紧搞好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配套改革。其次是要继续深化粮棉购销体制改革,让企业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进行组织制度创新,把农户家庭经营变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车间。单个农户从市场获得信息能力弱,市场参与度低、经不起市场的冲击。小规模分散经营有悖于国际化分工的市场经济大趋势。只有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克服农户家庭经营小生产的局限性,并促进农户组织职能的进一步分化,才能提高湖南农业的竞争能力。当前农户合作组织的形式较多,如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伙型、股份型等,但都有其局限性,辐射面太小,竞争力有限。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组织。要发展这样的组织,最快捷的办法是将现有的半官半民性质的供销合作社进行改革:(1)改革供销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将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为农民的行业协会,将各市、州、县的供销合作社改造为企业集团,兼有农业协会的职能,建立各级供销合作社的理事会制度,由参加供销合作社的社员代表参加;(2)扩大供销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和经济实力,可考虑将粮食企业、农资公司等并入供销合作社,政府只建立省级以上粮食储备企业和储备制度,种子、农资公司只负责生产和批发,零售全部交由供销合作社专营;(3)建立农户与供销合作社的新型的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农民加入供销合作社的股本金额,仍然实行进出自由的政策,供销合作社实行保护社员权益的经营政策,供销合作社代表农民直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供销合作社以订单和协议的形式与农民签定产销合同,农民生产接受供销合作社的培训和指导。政府加强对供销合作社的监督和管理,协助社员选好供销合作社的带头人等。第四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要继续实施农业种苗工程,加快科技体制的创新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生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开拓新的市场。

执笔:周杰韩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