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遍地黄花遍地金

——对祁东黄花菜产业经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02年第2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5-2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为探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情况,4月份,省农调队对祁东县黄花菜产业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结果显示,祁东县坚持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民营业主唱主角,狠抓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黄花菜产业化经营,使黄花菜产业成为该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一、现状评价

    2001年祁东县黄花菜总播种面积12万亩,总产量达17999吨,(按上市食用干菜计算,下同),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均为有史以来空前的鼎盛年份,不负国内“黄花菜之乡”的美称。销售价格由每公斤3.6元提高到10.8元,为该县创造了近50%的财政收入。产区菜农每年从黄花菜产业中获得收入由年1140万元上升到2亿元。
    (一)寻根溯源,“祁东黄花”第一家
    据祁东县志记载,黄花菜初名叫“忘忧草”,属野生草本植物,原生长于该县土铺、砖塘、步云桥、官家嘴等乡镇。为何取名忘忧草,民间传说,一是指它秸秆高拔,在生长成熟后的七十天左右内,一棵苗杆每天都有一个或几个新鲜花苞待放,好似忘记了忧虑;二是黄花菜不是“春暖花开”季节开花,而是在“旱滴禾下土”的炎热季节盛情含苞待放,使农民在高温天气的环境下,劳作之余仍能赏花怡心,当地文人赞曰“鲜花能念农夫苦”,故称为“忘忧草”。从经济角度看,待到“旱滴禾下土”时,遍地黄花遍地金。上述史记与传说充分说明了该县早就是因地制宜种植黄花菜的发祥地。
    (二)由小到大,“祁东黄花”走天下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该县黄花菜种植面积18450亩,总产1400吨。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实施 ,产区农户对黄花菜的栽培管理进一步精细,加之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拓,祁东再展“黄花菜之乡”的新风采。到1990 年该县黄花菜播种面积为30524亩,总产3410吨,分别是建国初年的1.7倍和2.4倍。2001年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之大势,该县将黄花菜生产作为重头戏, 从扩种与品改入手,种植面积再上新台阶,黄花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2万亩,同比增长35.8 %,总产量达17999吨,同比增长37.3%。销售日益拓展,到80年代末不仅覆盖全国几十个省(市、区),而且远销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祁东黄花集团动员当地农民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种植、加工、检测、包装,其“映武”牌黄花菜畅销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等16个国家,年出口外销黄花菜6000吨,占全国黄花菜出口总量的80%以上,创汇560万美元。由于黄花集团的加工设备先进;产品无污染,不变色,原汁原味,营养成份高,今年头3个月,又从国外拿回订单3600多吨,使黄花产区种植面积发展到14万亩,可年产黄花2.3万吨,占全国黄花产量的70%。
    (三)县域经济,“祁东黄花”占据“半壁江山”
    1.区域种植覆盖面广。祁东黄花菜生产已延伸至县内西部区域的10个
乡镇,占总乡镇(23个)的43.5%,产区人口近40万,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5%。
    2.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2001年全县涌现出8个万亩乡镇和14000多户黄花单项收入“万元户”,甚至“3万、5万元户”。祁东黄花集团年加工销售黄花菜约1.8万吨,年产值2.56亿元,农民直接从公司受益多达9000多万元。
    3.该县城乡收入的一半来自于黄花产业。产区加工收购厂店达50多个,所创造的经济收入接近该县城乡收入的50%。特别是“黄花集团”这一综合型民营企业近年迅速崛起与壮大,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下辖5个分公司和4个加工分厂,拥有五条自动化生产线,员工达400人;不仅能包销祁东全县生产的黄花菜,还统揽了该县境外的6万亩黄花菜的购销业务;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有49个营销网点,13个办事处, 2001年创产值2.56亿元,创利税1200万元,成为该县乡镇企业的一颗亮丽明珠。
    4.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黄花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作业线,在大范围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产区内从事黄花菜种植及成品加工销售的劳动力近25万人,他们在本乡本土就业,不仅创造了可观的收入,而且减轻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5.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黄花菜种植面积广,产量多,在盛产季节,民间性专业运输组织达20余个,运输车辆近200台。同时使十余个定点包装品生产企业应运而生。随着新加工技术的问世,为长沙等地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开辟了广阔市场。特别是在十个产区乡镇中,盛产季节,外地客商云集,使镇区食、宿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从而加快了县域内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
    6.对周边县市及部分省区的农村经济起到了“传、帮、带”作用。该县黄花菜产业的发展对邵阳、永州等地的市县黄花菜种植影响较大,从种植方法到加工技艺均引进于祁东。特别是“祁东黄花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祁东黄花菜的加工与营销“如虎添翼”。该公司的大批科研人员从“种植、加工、销售”等渠道向外地对口“定点联户”。据黄花集团公司反映,三年来派出相关专业人员(县外)千余人次。陕西,甘肃两个省近两年在该公司的引导下,黄花菜生产有较大发展,预计这两个省今年黄花菜成品产量(即干菜)可达10000吨左右。
    7.解决了农民大宗农产品卖难问题。以黄花集团为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序地进入市场,解决了大宗黄花菜卖难问题;黄花集团成为了黄花菜加工、销售的“消化池”;是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的“助推器”。使祁东黄花菜“堆积如山”、“倒在马路边臭不可闻”的现象成为历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流通渠道看, 中间环节有待规范
    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标志之一, 但进入市场经济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挤向生意场,争捞“轻快钱”。黄花菜营销过程中的二道贩子、 三道贩子等中间商贩相继而生。每道商贩都力图从中赚钱,特别是一些不法商贩,“道义挂两边,私利摆中间”,不利于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从而导致生产者效益下降。
    (二)从加工方式看,部分农民难以接受新工艺
    祁东县种植黄花菜达几百年历史,部分农民还沿袭传统的分散加工技术,这样一来好象赚钱多一些,但这种方法,加工的成品不利于进入市场竞争,更难进入国际市场赚大钱,且劳力消耗与燃料消耗均较大,特别是万一逢上几天阴雨天气,只得成担倒掉。要加强宣传,认农民逐步接受新工艺。
    (三)从经济环境看,多部门收费堪忧
    据黄花集团反映,在经济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收费、罚款、摊派项目多、数额大,企业难招驾,而收费者,都有“理由、条文和法律”,“灵活性”太大,操作中容易走样。一位副经理介绍,仅去年9月16日一天时间里接待了5批职能部门的人,共29人次。这批人员中大多数是来收费的。个别部门打着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幌子,实则搞硬性摊派。对这些“婆婆”,企业往往得罪不起,陪吃、陪酒、发烟,稍有不周便“罚”字当头,漫天要价。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成群结队的收费人员,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二是过境关卡多,有些地方和部门名则“执法或执行政策”为幌子,实则“索、拿、卡、要”,在成品外运过程中,每年都遇到过多起官司与纠纷,有时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有时县内运输环境解决了,难保县外运输环境不出问题。

三、从产业化经营角度提出一些对策

    祁东黄花菜生产历史悠久,闻名天下,现已打入国际市场,但如何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持续发展和持续增效,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值得改进和加强:
    (一)黄花菜也要学会跳“国标”舞
    我国已加入WTO,农产品如达不到国际标准就会被淘汰出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生产和管理国际标准化,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产品要闯出国门,就是要全方位按照世贸规则办事,用国际标准来检验我们的产品。也就是说,农产品也要学会跳“国标”舞,围绕国际标准安排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改进传统耕作模式、组织营销队伍挺进国际市场,在农村掀起一股“想国标、干国标”的热潮。
    (二)政府部门要引导农民发“国标”财
    加入世贸组织是一把“双刃剑”,给我国农业和农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引导农民发“国标”财呢?作为政府部门,要围绕国际市场动员农民自觉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国际标准组织规模生产,重点扶植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在征地、税收、贷款等方面实行减免或优惠政策,提高他们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扩张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商标注册、包装设计、广告宣传上,要与他们一道综合运用价格手段、竞争机制、产品促销等市场营销策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鼓励他们建立国际性营销网络,实现农产品的国际化经营。同时,要规范“龙头”企业的行为,采取合同或股份等形式,确定产加销多方的责权利,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让更多的农民发“国标”财。
    (三)加强加工技术指导和引导
    进一步加强加工环节的技术指导, 以规范化制作的高质量成品占领国内外市场。黄花菜的特性不同于普通蔬菜,成品加工技术要求高,目前黄花菜产区的传统加工技艺已开始改变, 传统的加工技艺较分散,大区域内没有统一标准,形不成整体品牌,难保质量关。进一步加强引导农户将黄花菜交售给黄花集团加工、销售处理。这是祁东黄花形成祁东品牌的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四)扩展“产、销、服务” 机构
    进一步扩展“产、销、服务”系统化专业化机构,保障生产者利益。1992年成立了一个黄花集团企业,目前形成了一定规模,但面对数以十万计的种植户,其网点布局和吞吐能力还远远不够。如果将这种“民营集团”在职能上进一步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角度整改和拓展,一定能够促进该县黄花菜生产的更大发展。
    (五)加强经济环境的治理
    加强经济环境的治理,彻底刹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建议当地有关部门以文件形式下发收费项目到企业,凡文件没有列入的项目,企业一律拒付。同时建立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对“三乱”行为实行谁开口子就查处谁,且一查到底,绝不手软;彻底治理公路运输环境,实行全省统一治理检查和纠正,真正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承办:农调队
执笔:王立凯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