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湖南省的几点启示

(2002年第36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6-1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基本标志就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供给从过去的长期短缺转为总量的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市场的这一变化,意味着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不断增强。近年来出现的农产品普遍卖难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是这一阶段性变化的反映。在当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对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省农产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有一定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一) 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与其他产业相比,产值贡献较小
    我省是农业大省,这仅仅是从农产品生产的总量来说的。而如果从农业总产值、特别是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农产品出口值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到去年底我省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2925家,而年产值仅450亿元。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0.69:1,低于全国0.8:1的水平。更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3:1的水平和日本10:1的水平,连天津市4:1的水平,我省也难望其项背。以食品工业为例,发达国家经过工业生产的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我国仅占25%,而我省就更少;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通常是农业总产值的1.5-2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及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我省只有十分之一。
    (二)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度较差
    湖南水稻产量连年全国第一,2001年水果达496万吨,蔬菜产量为1983万吨,2002年可望突破2000万吨,其他如水产、肉畜等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但令人尴尬的是,出口大米却不到产量的1/10,蔬菜、肉畜成品出口也没有我省多少份额。那么湖南生产的如此多的农产品到哪里去了呢?调查显示,部分鲜销鲜食消费了,部分因保鲜加工不力自然“香损”了,而加工的部分不足10%,加工程度不到20%,且水果蔬菜、水产肉畜等加工仍停留在冷冻冷藏的初级加工模式上,加工原粮企业整体素质差,产品档次低,同时,我省农产品加工尚处在初级阶段,工艺粗糙,总摆脱不了“大路货”的痕迹,更谈不上工业化大规模加工。如初加工,我省的水果多是采摘后用纸箱、柳条筐一装,大大咧咧地摆到地摊、货架上贱卖。湖南仅柑桔产量去年就达154多万吨。除洞口县“雪峰蜜桔”和石门县“湘冠”牌柑桔成品牌小批量加工外,其他都是鲜销鲜食或烂掉了。发达国家水果采摘后通常要经过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冷链运输等规范配套的处理,产后商品化处理量几乎达100%。
    (三)农副产品深加工程度较小,加工增值链条短
    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通过延伸农业链,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加强与工业形成紧密的联系,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这既是现代化农业本身的要求,而且还可以不断增强我省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出口附加值,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在90%以上,而我国只有20-30%;发达国家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五倍多,而我国正好相反,还不到五分之一,我省就更少之又少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农副产品深加工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不仅拉下了价格,更拉下了市场占有份额。世界农产品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为当务之急。
    以快餐业为例,麦当劳薯条供应商、全球最大多元化农业企业之一的辛普劳公司年销售额超过35亿美元,其中最主要的收入是由土豆种植及其深加工赚下的;同时,肯德基公司一年在土豆泥一项上就可收入3亿多元。而我们国家生产的薯条和土豆泥除了在原材料品质上与麦当劳、肯德基的要求有差异外,在加工设备上也有一定差距,难以达到要求,因而错失了巨大的商机,也制约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限制了农民收入增长。
    (四)农副产品加工产品单一,难以满足众多人的品位
    要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的细分化要求,对同一原料产品进行多级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广度,使每种农产品多处增值。从加工产品的品种类别来看,我省农产品种类较少,且品种单调。以专用面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我国仅为20种左右,我省就更跟不上形势了,只有区区几种;在炸面包圈粉、速溶面粉、面包屑粉、炸鱼托粉等品种方面,仍为空白。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而我省仅为几种。如北方一些农民把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分开卖,拆零拆出了大市场。爱吃蛋黄的消费者买蛋黄,爱吃蛋清的消费者买蛋清,各有所爱,各得其所。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卖方也赚到了以前赚不到的钱。同样,一只鸡能被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开发出140余种深加工产品,仅鸡胸肉就有8个产品之多。鸡脖子附近的食管、气管在国内售价400元一吨。经过分割加工一只鸡至少增值10元以上,并保证农户养一只鸡净赚两元钱。
    (五)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少
    据估计,仅植物纤维资源,我省每年有2900吨左右的秸秆,500多万吨的米糠,100多万吨的玉米芯,20万吨的蔗渣,1000万吨的稻壳。目前,这些资源不仅开发转化的比例极小,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籽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如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籽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或柠檬酸,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在副产品加工方面,我省除了安化、涟源等少数县开发了秸秆养牛外,其他基本上是空白。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遇

    目前,我国已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处理好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转化的关系,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已迫在眉睫。
    湖南是农业大省,多种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特别是稻谷、猪肉、麻类产量多年排在全国的一、二名,烤烟、柑桔、茶叶、油菜籽等产量也榜上有名,有丰富的农产品加工原料。
    湖南目前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已经有了好的起步: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基础但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但发展潜力很大。全省已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3万余个,已初步形成粮食加工、竹木加工、油脂加工、果蔬加工、肉类加工、茶叶加工和特种养养殖加工等七大农产品加工业。但总体上看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绝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卖“原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0.69:1,如果将湖南的这一比例提高到1:1的水平,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增加450多亿元。二是近几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还非常有限。全省现有的60家省级龙头企业(其中有7家属国家级)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18.8亿元。但由于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省级龙头企业中总资产5亿元以上的只有7个,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只有12家,年利税在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5个,年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1个。
    从“街头地摊”到“超市货架”农产品销售“地位”的提高代表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在迅速提高。农产品不由自主地走上了靠加工、“包装”争取市场份额、争取好价钱的道路,提出“不但要吃饱,而且要吃好,还要干活少”的口号。发达国家经济生活的观代化,使速冻食品已成为居民家庭的主要食品,占食品类消费的60-70%。我国农产品供应形势也已发生根本改变,消费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面临新的挑战。90年代以来,我国方便速冻食品迅猛发展,2001年总产量达300多万吨,其趋势与世界潮流相一致。由于我国正处于收入、消费转型期,未来几年,方便食品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都会迅猛提高。
    国内市场如此,国际市场更是如此。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日趋活跃,农产品贸易额逐年加大。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们没有出口初级农产品的优势,但却具有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农产品的极大优势,这种优势还使我们有可能大力发展农产品"来料加工"。种种因素决定了我们要想在国际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农产品加工。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应把食品精深加工作为重点
    食品工业是永恒的工业,农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食品工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直接制约着农业发展。把食品工业作为农业的继续和延伸,甚至认为农产品过剩才需加工,这种观点和做法是极其片面的。在科学技术日趋发展的今天,不能简单地把食品工业看作是农业的后续,而应该是农业的导向工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优化,国民营养与健康,都有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应以龙头企业为主干
    增强牵动功能,按照“突出重点,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建设龙头企业。
    澳大利亚麦吉(MG)公司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奶制品公司,是由3300个牧场主以入股形式组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饲养奶牛近60万头,每年加工的鲜奶相当于全国鲜奶产量的30%,出口量占其生产量的70%,占全国奶制品出口量的40%,占全球奶制品贸易量的6%。最近10年间公司发展十分迅速,全球销售额从1990年的5亿澳元增加到1999年13亿澳元,平均每年增长11.2%。麦吉公司作为龙头,下连数千个农场,确保稳定和有质量保障的原料供给,上接稳定和不断扩大的销售市场。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全可以带动一片,搞活一方。如湖南也有湘阴的藠头加工、祁东的黄花菜加工等成功的典范。2001年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1023万亩,仅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带动农户400多万户(包括与龙头企业有分散型农产品买卖关系的农户在内),仅占全省总农户的27%左右。
    大力发展和扶持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这里的关键是要通过龙头企业调整农业产业组织结构,理顺农产品流通组织,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和扶持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强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指导,最终形成市场组织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三)农产品加工发展应以国际市场为目标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实施农业标准化已多年,很可能通过“标准”这一壁垒将不合标准的农产品拒之门外。也就是说,没有标准化这一“通行证”,我们的农产品根本没有机会与人家“打擂”,而国内外的优质农产品却能长驱直入。如新西兰艾弗科公司,同时拥有美国农业部和欧盟的出口许可证,通过了ISO9002认证,严格质量,提供多品种服务,使艾弗科公司加工的牛羊肉制品90%出口到国际市场,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公司的销售代理机构。
    根据不同进口国和地区的需要,以国际市场标准为准绳,为不同地区和国家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以优质获得稳定的客户和市场,实际上,千方百计满足客户要求,严格执行进口商提出的质量标准,增加加工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数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应优先发展品牌企业
    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千方百计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好的品牌树立公司和产品形象,可以说是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共同点。新西兰的卡维利尔地毯公司,作为自成一体的产销企业,其生产和加工方式是通过直接从牧场或通过拍卖市场收购羊毛,除了加工出口部分羊毛和毛条外,大部分羊毛经过加工处理制成不同规格、不同花色和不同品种的地毯。卡维利尔公司的名牌产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我省也有一些品牌企业,如金健米业、正虹饲料、亚华种亚、湘大集团等10大企业集团和望城农业高科技工业园区,但都只能算是省内名牌,对这些企业应给与政策倾斜,使之成为湖南农产品加工业的形象工程,推动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改变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大不强”的局面。
    (五)以科研开发为基础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丰富农副产品加工品种,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档次。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能够扩大出口和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的工业项目,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技术研究。瞄准国际食品工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产绿色食品为基础,以现代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开发为核心,开展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和技术、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体系和功能食品开发的创新研究,丰富和发展生物资源学与农产品营养加工学,是我国食品工业的主要任务。其具体研究方向为:应用生物技术,开展粮食组成的分离、改性和解决稳定性的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开发粮油及其副产品和野生植物中具有保健疗效和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用作生物制剂和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开展植物蛋白的结构、功能与改性技术研究,开发植物蛋白短肽、寡肽等高活性蛋白肽类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研究;应用现代营养学最新成就,研究提高米、面、油的营养效价和改善膳食的实用技术;研究粮食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提供最佳贮藏条件和无危害的防腐剂;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性、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及其制造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和技术体系,探求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农作物生产环境的调控途径和措施;研究绿色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研制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的配套生态技术。
    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这正是食品的消费结构加速变化的阶段,我国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市场需求环境已经形成。


承办:农调队
执笔:梁尔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