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正视内外压力 加快湖南省边界县经济发展

(2002年第3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6-1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几年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由于我省与邻省周边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经济等环境不同,我省边界县区域竞争力削弱,对区域市场和资源的争夺能力降低,我省与邻省边界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比有较大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自然、地理、经济等环境不同,我省边界县内部发展差异也在加大。鉴于此,对我省边界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邻省边界县的发展差距及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加快我省边界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省边界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边界县属性构成及区域分布
    我省边界县是指在地理上与外省接壤,地处我省周边省际交界线的县(市),按2001年底行政区划分,共有35个,与周边6省市44个县相邻。我省35个边界县分布在10个市州。其中,长沙市、张家界市各1个,邵阳市2个,常德市3个,株洲市、岳阳市、郴州市、湘西自治州各4个,永州市、怀化市各6个。边界县中,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县或属湘西自治州所辖的有11个,占31.4%。按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划分:属贫困县的19个,占54.3%,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2个,占34.3%;已验收或已达小康水平的县9个,占25.7%。边界县在总体上多处贫困地区,但也不乏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如浏阳市、醴陵市、攸县、临武县等。按地理区位划分:属湘东地区的7个,由长沙市、株洲市的边界县及郴州的汝城县、桂东县构成;属湘南地区的10个,由永州市、邵阳市的边界县及郴州的临武县、宜章县构成;属湘西地区的11个,由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的边界县构成;属湘北地区的有7个,由常德市、岳阳市的边界县构成。

湖南及邻省边界县分布概况

    区域分布

边界县

相邻的外省边界县

湘东

地区

长沙市

浏阳市

江西:铜鼓县万载县上栗县

株洲市

茶陵县炎陵县

醴陵市

江西:上栗县莲花县永新县

      遂川县井冈山市

郴州市

桂东县汝城县

江西:遂川县上犹县   崇义县

广东:乐昌市仁化县

湘南

地区

邵阳市

新宁县   城步县

广西:龙胜县资源县

郴州市

临武县宜章县

广东:连州市连南县

永州市

蓝山县江华县东安县

芝山区江永县

广东:连州市连南县

广西:资源县全州市灌阳县

      恭城县富川县贺州市

湘西地

张家界

桑植县

湖北:鹤峰县宣恩县

怀化市

会同县麻阳县新晃县

芷江县靖州县通道县

贵州:万山特区玉屏县天柱县

      锦屏县  黎平县三穗县

      镇远县  铜仁市

湘西自

治州

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

龙山县

贵州:松桃县铜仁市

重庆:秀山县酉阳县

湖北:来凤县

湘北地区

岳阳市

平江县   岳阳县临湘市

华容县

江西:修水县

湖北:通城县赤壁市洪湖市

      监利县石首市

常德市

安乡县   石门县

湖北:石首市公安县松滋市

      五峰县鹤峰县



    (二)边界县区域面积、人口规模及经济总量
    我省35个边界县占全省县域经济单位数的三分之一强,总体规模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2001年底,边界县总人口1764.2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29.7%;行政区域土地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占县域行政区划总面积的38.9%。2001年边界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2.16亿元,占县域GDP总量的28.7%;地方财政收入28.85亿元,占县域总量的30.2%。
    (三)边界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及特点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低于全省县域经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考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1年,边界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63元,比县域经济的4409元略低。1999年至2001年,边界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县域经济分别低277元、260元、146元,发展差距呈缩小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地处我省“一点一线”区域的边界县经济发展较快,提升了边界县的总体经济实力。
    2、非农产业比重低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效益,也决定了经济发展速度,而经济结构又与从业结构紧密相关,因此分析边界县经济结构必须首先对从业结构进行观察。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从业人员将逐步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2001年,边界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7.8%,2001年全省为57.6%,边界县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高,而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低,说明边界县农业从业人员向非农行业转移缓慢,工业化发展进程缓慢,因为工业化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产值构成上,2001年边界县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6%,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依次为32.1%、33.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最大。从各行业劳动力创造产值的能力看,67.8%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创造了34.6%的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为4262元,而32.2%的非农从业人员创造了65.4%的增加值,劳动生产率高达16996元。二、三产业的生产水平远高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高的边界县要取得快速的经济发展,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3、国民丰裕程度不高
    2001年,边界县地方财政收入28.85亿元,县均8243万元,人均财力164元,比县域经济161元略高。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59元(加权平均数),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40元。
    4、极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城镇化总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相随发展,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2001年,边界县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9%,仅相当于全省1994年的水平。
    5、湘西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明显落后
    我省边界县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分区域看,湘东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湘南、湘北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湘西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其他三个区域。2001年,湘东、湘南、湘北地区边界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5309元、4165元、4577元,湘西地区边界县为2717元,远低于其他三个区域,仅相当于湘东地区边界县的51.2%;农民人均纯收入湘西地区边界县为1415元,湘东、湘南、湘北地区边界县分别为2719元、1944元、2068元,湘西地区边界县仅为湘东地区边界县的52.0%。同时,从经济发展看,湘西地区边界县与其他区域边界县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如1997年湘东与湘西地区边界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62:1,2001年扩大为1.95:1。
    综合以上分析,我省边界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导、总体水平不高。且在区域分布上,呈东强西弱、南北相当的不均衡发展格局。

二、我省边界县与邻省边界县经济发展差距及因素分析

    (一)邻省边界县概况
    与我省相邻的44个边界县分布在周边6省市,其中江西10个、广东4个、广西8个、贵州9个,重庆2个,湖北11个。2000年底,这些县市当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6个,占36.4%,比重比我省高。邻省的边界县主要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与我省的边界县具有较强的可比性。2000年,江西、广东、广西、贵州、重庆、湖北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4778元、11948元、4424元、2746元、5157元、7147元,我省为5639元。我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江西、广西、贵州、重庆高,但低于广东和湖北。
    (二)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我省边界县在总体上及湘东、湘南、湘西地区高于邻省,但湘北地区低于邻省
    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分析,我省边界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稍高于邻省边界县。2000年,我省边界县人均国内生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分别为4114元、148元、65.8%、2016元、7318元,而邻省边界县相应指标分别为3463元、157元、63.2%、1770元、6383元,我省除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低于邻省外,其他指标均高于邻省。
    分区域看,我省湘东地区边界县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分别为4956元、180元、71.1%、2652元、7785元,而邻省边界县相应指标分别为3248元、171元、64.4%、2019元、6787元,各项指标均低于我省,我省湘东地区边界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邻省。
    我省湘南地区边界县2000年人均国内生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分别为4325元、156元、67.5%、1974元、7094元,邻省边界县相应指标分别为4156元、145元、53.8%、1911元、7176元,除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高于我省,其他指标略低。我省湘南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邻省。
    我省湘西地区边界县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分别为2765元、114元、63.6%、1414元、7123元,邻省边界县相应指标分别为2151元、106元、55.2%、1325元、6360元,各项指标均低于我省,说明我省湘西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邻省。
    我省湘北地区边界县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分别为4173元、138元、59.8%、1938元、7279元,邻省边界县相应指标分别为4353元、197元、68.8%、1950元、5984元,我省除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高于邻省外,其他指标均低于邻省,说明我省湘北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水平比邻省低。
    2、经济发展态势:我省边界县在总体上及湘东、湘南、湘北地区好于邻省,但湘西地区边界县劣于邻省
    从1998年至2000年,我省边界县总体经济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均持续增长,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增长最快,年均增幅为15.1%(不考虑价格因素,下同),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最慢,年均增速为3.8%。期间邻省边界县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动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3597元升至1998年的3706元后,一路走低,降至2000年的34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774元增至1999年的1802元后,2000年降至1770元。
    分区域看,1998年至2000年我省湘东地区边界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年均增幅分别为8.7%、6.7%、5.9%、17.7%,非农产业比重提高了6.2个百分点,邻省相应指标分别为3.7%、2.7%、8.7%、15.2%,非农产业比重提高6.2个百分点,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我省、非农产业比重变动程度与我省持平外,其他三项指标增幅明显低于我省。我省湘东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较外省更为迅速。
    1998年至2000年我省湘南地区边界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年均增幅分别为6.6%、8.2%、2.9%、15.2%,非农产业比重提高了6.7个百分点,邻省相应指标分别为-2.1%、4.0%、-7.0%、11.7%,非农产业比重降低了1.1个百分点。我省湘南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态势明显好于邻省。
    1998年至2000年我省湘北地区边界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年均增幅分别为5.8%、8.5%、2.2%、15.5%,非农产业比重提高了5.4个百分点,邻省相应指标分别为-3.9%、13.4%、-0.5%、11.5%,非农产业比重提高7.7个百分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和非农产业比重正向变动程度高于我省,但有两项指标呈负增长。我省湘北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态势略好于邻省。
    1998年至2000年我省湘西地区边界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额年均增幅分别为5.1%、-3.0%、3.8%、11.6%,非农产业比重提高了4.4个百分点,邻省相应指标分别为5.6%、6.8%、3.8%、22.9%,非农产业比重提高8.7个百分点。外省边界县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与我省持平外,其他指标均高于我省,经济发展态势明显好于我省湘西地区边界县。
    3、与外省比,湘西、湘北地区边界县是我省最主要的弱势区域
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及态势,我省边界县在总体上好于邻省。但分区域看,除湘东地区优势明显、湘南地区略占优势外,湘西、湘北地区优、劣势并存,是我省边界县最主要的比较弱势区域。一是湘西地区边界县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虽高于邻省,但近几年发展速度明显比邻省慢,若这种“人快我慢”的状况得不到改变,我省湘西地区边界县建立在极低发展水平上的经济优势将很快消逝殆尽;二是湘北地区边界县近几年经济发展态势虽好于邻省,但当前的经济水平仍较邻省低,要赶超邻省从而确立最终经济发展优势,必须抓住邻省边界县经济发展放慢的机会加快发展。
    (三)我省边界县经济发展弱势形成因素分析
    1、湘西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较邻省慢的因素分析
    (1)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政府在组织本地的经济活动中始终起着巨大的作用。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的湘西地区边界县,在市场经济一切以效益为中心的环境下,其自身经济集聚能力极其有限,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并以此为“引子”招纳多渠道资金的投入,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实际情况看,2000年我省湘西边界县人均财政支出为320元,比1997年增长14.7%,年均仅增长4.7%,而邻省边界县2000年人均财政支出为300元,比1997年增长63.0%,年均增幅达17.7%,远高于我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我省明显。从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看,邻省边界县1997年为4.8%、2000年为4.9%,1997年至2000年一直稳定在4.8%至5.1%之间;而我省1997年为5.2%,2000年降至4.1%,呈连年下降趋势,财政状况趋于紧张。
    (2)投资增长乏力。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对推动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近几年我国各地大幅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省湘西地区边界县固定资产投资反而显得极为沉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由1997年的376元减少为1999年的357元;而同期邻省边界县由287元增加至483元,增长68.3%。从2000年人均基本建设投资额看,我省湘西边界县为266元,比邻省同期353元少87元。
    (3)金融支持力度小。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信贷资金的支持。1997年至2000年,我省湘西地区边界县人均年末贷款余额增加117元,增长7.2%;而邻省边界县同期人均年末贷款余额增加293元,增长22.1%。
    (4)工业化发展进程缓慢。发展工业化是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措施。1997年我省湘西边界县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9%,2000年仍然停留在这一水平;而邻省边界县由1997年的17.9%升至2000年的18.4%。
    2、湘北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邻省低的因素分析
    湘北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邻省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农业比重高、工业化水平低。湘北地区边界县属我省洞庭湖区,农业生产是其传统优势,但受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要求的制约,农业生产缺乏深层次开发,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湘北边界县经济水平较邻省低,主要是受经济结构层次低的困扰。具体看,湘北边界县1997年非农经济比重为54.4%、2000年为59.8%,而邻省边界县分别为61.1%和68.8%,无论是绝对水平和发展进程都处于劣势,而且和湘东、湘南、湘西比,其非农经济比重也是最低的。从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总值的比重看,1997年至2000年,湘北边界县分别为22.8%、23.8%、24.9%、23.6%,而邻省边界县分别为30.3%、31.6%、30.2%、32.6%,均远高于我省。二是经济外向度较邻省低。1997年至2000年,湘北边界县当年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6%、1.11%、0.91%、0.30%,而邻省相应为1.48%、1.60%、2.02%、1.68%,相比之下,我省差距较大。

三、加快我省边界县经济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一般远大于扩散效应,从而使得经济发达或活跃地区更发达,落后或欠活跃地区更落后。加快我省边界县的经济发展,从而确立在中西部区域竞争的优势地位,应当从我省边界县经济发展状况实际出发,把以我省湘西地区为主的经济发展落后的边界县作为突破口,实施我省“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落后地区边界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在省内,以湘西地区为主的边界县与其他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差距逐年扩大,加快落后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我省县域经济的总体水平,维护公平和社会稳定;在国内,与我省相邻的贵州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建设力度加大,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历史均衡格局打破,市场等生产要素开始向外省边界县流动,我省以湘西地区为主的边界县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压力。因此,加快我省以湘西为主的落后地区边界县的经济发展,既是防止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妨害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确保我省边界县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夺取区域发展优势地位的需要。对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实施区域倾斜发展政策,扶持落后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当倾斜的地区政策有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纠正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市场失灵”,维持区域公平竞争。我省边界县当中,由于以湘西地区为主的边界县经济发展落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对资本和劳动的吸引力弱化,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投资诱力不足导致资本缺乏是阻碍这些边界县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促进落后地区边界县的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我省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加以重点扶持。实施区域倾斜发展政策,一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落后地区边界县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全省重点项目安排适当向落后地区边界县倾斜,促进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实施倾斜的金融政策,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重点帮扶;四是要用好用活湘西自治州享受到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条件
    我省边界县当中部分县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通讯灵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总的来看,大部分边界县地处我省边、远、穷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仍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譬如湘西地区边界县2001年还有18.7%的行政村没有通汽车,27.5%的行政村没有通电话,百户电话装机量仅为24.9部,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地区县际、乡镇之间公路建设等级低、路况差,交通环境恶劣,通讯发展缓慢,信息不灵,极大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后地区边界县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一,加强公路改造和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说明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争夺市场资源的有利条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第二,加强通讯网络建设,为信息的快速、及时传递建立便利的通讯平台。
    (三)创新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转变思想观念,锐意进取
    县域经济落后,归根到底是观念和制度的落后。经济落后的边界县在经济发展上要有所突破,必须更新观念。第一,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关干部要彻底摒弃“怕担风险、怕丢官”的思想,积极寻求有利于本县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和发展模式,坚决杜绝小农经济的狭隘观念和经济发展一切依靠财政的落后思维,树立市场、效率、竞争等新观念,正确运用市场手段发展县域经济。第二,转变政府职能角色。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培育市场和提供高效的中间服务机构,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基础产业给予支持和保护,规范市场经济活动,加强宏观调控,而不是过度地干预经济的正常发展,从而创造公平、有序、高效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第三,制定灵活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政府部门要从税收、土地、能源、投融资等方面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注意发挥区域政策的特色优势,不能人云亦云。第四,在作风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县域政府领导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树立艰苦奋斗、清正廉政的工作作风,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2、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经济落后的边界县要克服“左”的影响,树立共同发展的观念,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上要有新的突破,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参入当地经济建设,以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一是要提高认识,平等对待私营经济;二是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思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三是要制定相关政策,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四是为返乡创业的有志之士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
    3、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人文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以及高素质人才匮乏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要想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培育和招纳尤其重要。第一,再穷不能穷教育,坚决把九年义务制教育落到实处。第二,坚持科技下乡服务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相结合,力争使每一位劳动者掌握一至两门适用技术。第三,为高素质人才在县域投资创业或就业提供优良的条件。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振兴县域经济
    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001年,边界县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达34.6%,其中湘东、湘南、湘西、湘北边界县分别为28.3%、34%、38.3%、39.7%,农业在边界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对促进边界县的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边界县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发展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了龙头企业就能够开拓市场、赢得市场,为农户闯市场建立有效渠道,也就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形成规模,促进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三是要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增强农业产业凝聚力;四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和技术推广与服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五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管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2、努力培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骨干企业
    骨干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成一个重点项目,培育了一个骨干企业,也就舞好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增强了当地经济的产业集中度,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2001年,我省边界县拥有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1054家,平均每个企业创年产值1519万元,邻省同指标为2080万元,我省有较大差距,反映出我省边界县企业骨干不强的问题。因此,边界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做大做强本地骨干企业,以推进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发展。
    3、积极培育和壮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推进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建设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了特色,就能开辟市场,有了支柱,经济发展就有了主心骨,强大的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对增强区域经济的产业集聚度和提高规模效益具有重要作用。风行全国的高科技园、工业园、专业村无不是支柱产业建设的最好例证。因此,边界县要从本地自然、地理、资源、人文等环境出发,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区域优势,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富有本地特色的支持产业,以加快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五)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边界县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获取短期的经济发展,而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要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矿产、森林等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二是要加强环保工作,搞好工业污染防治和水、大气污染的治理;三是要搞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工作。四是要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维持人口、资源、生态的平衡。


承办:农调队
执笔:张吉世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