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劳动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2年第39期)
一、基本状况
(一)劳动力就业情况
1、就业总规模。2001年,我省就业劳动力为3607.96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3.7%,其中农村为2856.7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7.5%,城镇为751.26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62.3%。今年5月份城镇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755万人,劳动力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4.63小时,其中,工作1-8小时的占1.1%,9-16小时的占1%,17-24小时的占1.1%,25-32小时的占1.6%,33-40小时的占56.8%,41-48小时的占11.4%,48小时以上的占27%。自营劳动力、私营、个体劳动力劳动时间最长,分别达到51.55小时和49.27小时,其他均未达到平均水平。分行业看,采掘业、商业饮食、社会服务业工作时间长,分别为52.51小时、50.49小时和47.41小时。
2、就业变化特点。一是城镇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形势朝好的方向发展。2001年末,全省城镇劳动力就业人数为751.26万人,比上年增加5.72万人,扭转了近几年来城镇劳动力就业人数连续减少的形势。今年5月份又比去年末增加3.74万人,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二是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股份制、联营、私营、个体经济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2001年末,国有单位从业人员419.71万人,占全部就业劳动力的11.6%,比上年减少48.27万人,减少10.3%;集体单位73.62万人,占2.0%,减少19.37万人,减少20.8%;私营经济58.66万人,占1.6%,增加12.47万人,增长27%;个体经济289.63万人,占8.0%,增加61.85万人,增长27.2%;联营和股份经济46.48万人,占1.3%,增加21.27万人,增长84.4%;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5.82万人,占0.2%,略有减少;农民家庭经营2708.17万人,占75.1%,基本持平。三是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按三次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2078.36万人,占57.6%,同比减少42.62万人,减少2.0%;第二产业748.95万人,占20.8%,减少91.57万人,减少10.9%;第三产业780.7万人,占21.6%,增加164.08万人,增长26.7%。今年第一季度从事第一、二、三产业人员的比重,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了2.16和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68个百分点。四是社区就业发展势头良好,非正规的、弹性的就业增加。近几年来,我省很多地方以促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为目标,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积极性、创造性,广开门路,大胆探索社区就业的新模式。同时,由于就业观念的转变,社区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我省社区就业人数已达40万人,涌现出了长沙市野坡、五里牌、湘潭市南盘岭、晓塘等一批社区就业的典型。如长沙市砂子塘的野坡社区,率先在全市创办了第一家“社区就业指导中心”,办起了医疗服务等6个网点,组织了家政服务等5支队伍,拥有257名服务人员,开设了“钟点卫生”等16个服务项目,解决了652名人员的就业问题。
(二)劳动力失业情况
1、失业总水平和失业率。今年一季度全省登记失业人数为29万人,其中男为15万人,女为14万人,失业6个月以上的10.7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0%;下岗职工为75.85万人,离开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为132.44万人。从省统计局5月份对23个县39个居民(村)委员会劳动力就业情况的抽样结果来看,城镇劳动力的参与率为61.4%,失业率为4.99%,其中,男性为4.97%,女性为5.09%。失业人员中,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占25.3%,企业破产的占20.9%,辞职、被辞退、合同期满的占4.7%,下岗离开单位的占29.4%,其他的占19.6%。失业1个月的占7.1%,2-3个月的占6.1%,4-6个月的占7.8%,7-12月的占29.7%,13-24个月的占26.7%,25个月以上的占22.6%。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占8.8%,参加招聘洽谈会的占1.0%,委托亲友寻找工作的占39.9%,应答招聘广告的5.7%,为自己经营做准备的9.1%,下岗等待安置的23.3%。
2、失业的主要特点:①、失业的年龄分布特征明显。16-19岁年龄组的失业率为12.69%,20-24岁年龄组为8.99%,以后随年龄增大失业率下降,35-39岁年龄组只有3.91%,到40-44年龄组时,失业率又上升,达到6.89%,而后又降为4.46%、2.0%和0.62%。②、本地劳动力失业率高于外来劳动力。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为6.36%,外城镇流入的则只有2.66%,而进城农民则不足0.7%。③、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并不低。93%以上的失业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这表明,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不构成他们失业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使大量下岗失业者原有的技能和知识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对他们强化新技能的培训,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就业竞争意识。④、部分职工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下岗职工中等待安置的占到23.3%就是很好的例证。⑤、自愿失业人员占一定比例。抽样调查未找到工作的人中,正在寻找工作且能马上应聘的占47.5%,未寻找工作和寻找了工作而不能应聘的占52.5%,其中女性占三分之二。据此可以看出,自愿失业的比例较大。
(三)新增就业岗位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
全省新增就业岗位30.43万个,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为4.98万人。调查中有783名下岗职工,占调查劳动力的8.1%,已就业的600人,占就业劳动力的10.6%,再就业率为76.6%,其中男性为82.9%,女性为68.1%。已就业的下岗职工中,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128人,占21.3%,未解除的472人,占78.7%。
二、对我省就业形势的总体评价和趋势预测
(一)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劳动力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产生的富余人员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已有相当部分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就业结构不断改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下降,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70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取得进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安全网”、“减震器”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九五”期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条例和决定,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征缴力度,提高了三条保障线标准,基本做到了“两个确保”工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95%以上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90%以上的人领到了基本生活费;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救济覆盖面,使这项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三)社会成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已经基本形成,收入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抽样调查表明,占城镇劳动力中有5.6%的人自愿放弃工作机会,没有去寻找工作或是有工作也不能应聘,而依靠积蓄或是由家人扶养。
(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人口基数大,新增劳动力多,加上经济实力较弱,特别是加入WTO后,国际、国内竞争激烈,我省今后十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今后十年我省就业的趋势是:就业增长与失业上升并存。
首先,每年新增加的劳动适龄人口多和现有失业队伍比较庞大。按人口普查资料测算,未来十年我省新增劳动适龄人口1122万人,减少636万人,净增加48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8万多人。目前我省失业人员和即将退出再就业中心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以及机构改革将要精简的人员约有100多万人,队伍相当庞大。加上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素质的劳动力少,低层次的简单劳动力多,失业上升不可避免。同时,由于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必然新增很多就业岗位。今后的就业表现为城乡非公有制企业将成为劳动就业的主要增长点,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进一步增加,国有部门就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将进一步显性化,公开或半公开失业人员增加,其中长期性失业(指持续1年以上)比重迅速增加,就业率将降低,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就业来自于新生劳动力或成本较低的乡村劳动力。
三、扩大就业的对策
(一)实行就业导向的增长策略,靠发展生产来扩大就业。我省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把经济总量做大是我们的第一目标。但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带动就业增长,只有实行就业导向的增长策略才能带动就业增长。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私人企业和个体经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发展知识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的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劳动密集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工业,吸收大量非熟练劳动力,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发挥大中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推进城镇化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但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大中城市的积聚带动辐射作用上。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偏小,缺少产业支撑,第三产业的积聚效应发挥不出来。如果把重点放在长沙等大中城市上,效果就会非常明显。例如长沙市,如果将长沙县作为星沙区、将望城县作为雷锋区直接纳入城区范围,统一规划,配合城区工业外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不仅可以直接带动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交通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浏阳市医药工业园、宁乡县玉潭镇的发展。仅此一项,就可以新增就业岗位几十万个。
(三)政策加投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果将我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40%左右,就可以增加几百万个就业机会。我们认为,发展第三产业,一靠政策。政策的制定既反映了政府决策者的智慧,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勇气。如发展旅游业,从旅游资源的市场定位、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宣传与推介、管理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需政策支持。又如政府作息时间的更改,更是考验政府的勇气。外地的经验已经表明,如果实行“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午间只休息一个小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还可以缓解城市上下班交通高峰的压力。二靠投入。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发展第三产业,必须加大投入。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旅游业还是其他产业,投入明显不够。
(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挥私营、个体经济的吸纳作用。现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是不太宽松的,主要是管的部门多,收费的部门多,检查、处罚的多,主动服务的少。调查中,很多个体私营者反映,将近一半的精力要用来应付这些部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大祸临门”。很多下岗职工反映,如果要办一个饮食店,光办证费就要七、八千元,一点下岗补助费只能用来办几个证。传说中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有很多优惠政策,他们根本无从知晓,政策到不了他们那里,无法据理力争。街道、社区知道一些政策,因为执行过程中部门到不了位,也不敢将政策公之于众。与此同时,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个体私营经济吸收就业的能力正在弱化。每增加10万元资本才能增加1个就业机会,这一装备水平和目前工业平均装备水平相差无几,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私营经济劳动密集的特征正在迅速淡化。由此可见,如果政府在治理优化经济环境方面没有具体的政策,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的话,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就业上的优势将无法发挥。
(五)继续发挥第一产业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入世后,国外有竞争力的粮食等农产品将替代我国部分不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农业的就业,将面临需求数量减少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我省是一个产粮大省,第一产业就业占有相当比重,入世后剩余劳动力问题将变得异常突出。由于入世后增加的就业岗位在二、三产业,相对有利于城市就业,城乡比较利益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为避免城市就业压力的剧增,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调整乡镇企业结构,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扩大农村经济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六)鼓励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和非正规就业,充分发挥社区就业的作用。国家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将从制度上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和其它行业劳动者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等项合法权益。鼓励下岗职工和新生劳动力及农民工特别是帮助下岗女职工进入城市的非正规部门。今后会出现女性劳动力在正规部门就业比重下降趋势,但是她们在非正规的服务业部门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老年公寓、小学生午托中心、车辆看管等就业具有广阔前景。
(七)落实已有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公民创业。就业是进入一个社会、企业提供的现成 “职位”,创业则是始于创业者的个人奋斗,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其结果往往又能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普通公民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创业艰难”,一个明显的障碍在于,一般很难从银行申请到用于生产性目的的个人贷款。因为资金不足,不少公民被迫放弃创业计划,一些事业小有成就的私营企业主也不能顺利地扩大再生产,无法使企业经营更上一层楼。目前建设银行推出了60万元不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业务,对我省占总数近十分之一准备自己创业的劳动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能很好地落实其他各项优惠政策,我省公民创业将开辟一片新天地。
(八)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和保障下岗职工平稳出中心。所有下岗职工最迟都要在2003年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由隐性失业变为显性失业。要妥善地解决这70多万人的问题,就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据年龄和工作年限,“保老、扶中、推青”,同时要妥善解决存在的债务问题。调查发现,70%的下岗职工同原企业存在着债务关系,如拖欠工资、未报医药费、经济补偿未兑现等,这是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难以解除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企业困难,政府也紧张,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企业在剥离承担的社会职能时,将属于企业所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划转,用于抵作职工的经济补偿,多余部分可以作为周转金,用来扶持下岗职工创业,一定时间后再收回。要鼓励下岗职工提前出中心,对提前出中心的,各项优惠一定要到位。
(九)在城市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加强职业培训。一方面延缓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降低就业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化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
承办:人口处
执笔:唐根深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