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对湖南60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2002年第6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8-2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功能。一个好的龙头企业,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2002年,湖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过去的23家增加到6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的作用有多大?积累了哪些经验?尚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省农调队组织了专项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分布。60家龙头企业中,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企业8家,油料收购、加工、销售企业6家,蔬菜生产、加工企业7家,茶叶、水果罐头、饮料开发企业8家,棉麻收购、加工、销售企业1家,生物、医药企业2家,农业科技、生物制种及农业综合开发企业2家,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企业6家,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禽产品加工、销售企业16家,水产养殖加工企业1家,其他食品加工企业3家,大型农产品市场3家。(因有兼业,故归类时重复了3家)。这些企业基本上涵盖了湖南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主导产业。
    (二)经营规模。2001年,60家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250亿元,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18.8亿元,其中利润7.5亿元,税收3.3亿元,基地1023万亩,辐射连接农户480万户,直接带动农户数262万户,年创汇3.9亿美元。60家龙头企业中,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29个,其中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的6个。2002年1-6月份,60家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8.35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利税4.96亿元,同比增长28.5%;带动农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经济成份。60家龙头企业中既有国有独资企业、混合所有的股份制企业,也有集体和私营企业,其中混合所有的股份制企业占53%,民营企业占20%。

二、主要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60家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和农户连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互动。
(一)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农产品的加工与营销,带动了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如祁东黄花集团,利用当地生产黄花菜的传统,组织当地农民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种植、加工、检测、包装,其“映武”牌黄花菜畅销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等16个国家,2001年出口外销黄花菜6000吨,占全国黄花菜出口总量的80%以上,创汇560万美元。今年头3个月,又从国外拿回订单3600多吨,使黄花菜生产已延伸至县内西部区域的10个乡镇,占总乡镇(23个)的43.5%,产区人口近40万,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5%。黄花产区种植面积发展到14万亩,可年产黄花2.3万吨,占全国黄花产量的70%。黄花产业成为该县的一大主导产业和农民近几年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参与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有从事生产、加工、销售、营运等多种类型,可以带动农村加工业、营销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使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的部门或产业向多门类、多产业发展,形成农村多门类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如地处湘西的湖南喜阳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抓住“西部开发”机遇,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建设。近几年来,该公司主抓的柑桔基地、蛋鸭基地、山野菜基地、湘西黄牛改良基地及牧草场建设和出口猪场建设,既保证生产的原料供应,保证产品质量,创名优品牌,又促进了湘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如长沙、常德的优质大米加工,长沙、株洲、湘潭的肉食品加工,岳阳的蔬菜加工,怀化、益阳的竹木加工,常德、益阳的油脂加工,邵阳、长沙的乳品加工,长沙、岳阳的饲料加工,长沙、岳阳、常德的茶叶加工,湘乡的皮革加工,长沙、常德的烤烟加工,祁东的黄花菜加工等等。部分地方出现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湘潭市以先锋集团、伟鸿食品公司、怀其制革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饲料加工、肉食加工、皮革加工、兽药加工等产业,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已达50%,近三年共实现生猪产值105.1亿元(其中生猪产值66.15亿元、皮革产值15亿元、饲料产值11亿元、肉食加工产值12.2亿元、兽药产值0.7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7%;共上交税收7000多万元,为农民新增收入1.5亿元以上;生猪生产转化粮食160万吨,实现粮食增值4.8亿元。在怀其制革公司的带动下,目前该市皮革加工厂已发展到19家,年加工皮革1200余万张,产值6亿元,是省内最大的皮革加工基地;根据生猪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该市还发展了饲料加工厂36家,年产饲料30多万吨;兽药厂5家,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生猪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近100万头,其中精加工5万多头;还有肠衣厂、明胶厂、骨粉厂及以猪粪为主的2万吨有机复合肥厂,形成了从良种供应、饲料生产、肉食品加工销售、皮革加工销售等门类齐全、环环紧扣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以生猪生产为龙头,集产前种苗供应、产中饲料、兽药、疫苗供应到产后猪肉贮运加工、皮革制造、副产品利用及猪粪生产复合肥为一体的生产体系。湘西喜阳集团果蔬汁生产线建成后,在保靖、龙山、永顺等县发展和组织近2000农户,建立了万亩胡萝卜种植基地。
(三)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应用与提高
    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应用与提高,在品种改良、种养技术及耕作制度改革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发展。如金健米业公司先后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优质稻新品种,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繁、育、推一体化的新路子。1994年,公司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的优质稻种“中香一号”首次试种成功,拉动了粮食产业化的第一根链条。2001年,公司与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共同研究开发的“超泰米”金健162又通过了水稻专家的现场评议和审定,实现了我国“超泰米”工程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公司与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常德农科所参股成立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新品种的开发。近几年来,公司每年投资100多万元进行新品种开发,实施了“湘米优化工程”和“超泰米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发了金健1号、2号、3号等15个新品种,以“种子革命”拉动了优质稻基地的快速发展,在桃源县建立的“超泰米”金健162两年内种植面积发展到20多万亩,在安乡县实施的“三季(稻—稻—油)改二季(稻—油)”耕作模式改革带动了20多个乡镇。通过品种改良和耕作制度改制,为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增效找到了“金钥匙”。
(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增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逐渐由过去的直接干预转变为引导和服务。
    政策方面的引导包括引导和鼓励,建立高质量、高水准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示范点,支持产业化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经营等。大部分市、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创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实体暂行规定”、“关于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服务方面主要表现在产前提供市场信息、市场预测,产后为产品的流通、销售提供服务等。各县都成立了产业化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负责,对每个龙头企业和相应的基地开发,明确县级领导和涉农部门的负责人包干负责。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确定专人负责。不少县成立了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乡镇有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与龙头企业一道,对基地的农户实行包种苗优价或无偿供应,包农资组织,包技术指导。尤其是在技术指导上更具特色,通过电视、报纸、黑板报开设专栏,传授新品种、新技术,并以乡镇为单位定期组织农业科技讲座。如城步县奶业产业化办公室协同亚华南山分公司,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完善巩固”的原则,以家庭牧场为基础,在牧场周边乡村和省道1865沿线乡村大力发展奶牛基地、专业村和专业户。先后引进了优质种奶牛5000余头,新建鲜奶收购站4个,人工配种站7个,建成了7个奶牛基地乡,18个奶牛基地村(场),开发和改良草山25万亩,稻田改制种牧草5000亩。为畜牧户提供良种奶牛、饲养和挤奶技术、贷款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对养殖户提供的鲜奶按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户的利益。有的专业村在奶牛养殖户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奶牛养殖协会,在奶牛养殖技术、鲜奶收购、贷款申请、保护奶农户利益等方面提供互助服务,起到了连结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这种“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运作,公司联基地加农户”的种、养、加一条龙和牧、工、商一体化的奶业产业化格局,不仅使该县的奶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也收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显著效果。

三、成功经验

(一)科学认识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认识上存在偏见。生产方面,以追求数量为第一目标,以满足鲜食为首位需求。存在着优质产品鲜食而劣质产品加工的传统观念。导致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仅仅是农业的拾遗补缺,严重滞后。湖南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69∶1,低于全国0.8∶1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消费方面,消费者偏爱鲜食,对加工品持有偏见。导致我国目前的国民膳食结构中,消费的农产品加工比例不足30%,仅为发达国家80%的三分之一。因此,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认识,全省6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成功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始终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是龙头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加工品。亚华城步南山奶业之所以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外,主要是因为开发的产品能满足市场对奶制品的强劲需求。喜阳集团之所以能在短期内成功扩张,关键一条就是所生产的浓缩果汁、小包装冷却保鲜肉等产品都是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
(三)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是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资源优势不一,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定位在把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上,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恒生林业、洪江竹业、桃江竹业、建玲竹业、绥宁联合纸业等都是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生产加工市场所需的产品,使企业获得了成功发展。
(四)依托自然条件培育原料基地,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的基础
    农产品加工要求有专门的品种和稳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基地,才能保证加工品的质量。如要适应居民消费需求,扩大肉类精深加工,就要更多的饲养瘦肉率达60%以上的瘦肉型猪以及出肉率高的良种肉牛。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发达,除了有先进的技术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专用的加工原料品种,并且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正虹饲料、唐人神集团、南山奶业等正是因为坚持了“一手抓产品加工,一手抓基地建设”,才实现了公司和农户“双赢”。
(五)自觉适应WTO规则要求,不断健全行业标准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是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绿色壁垒森严,特别是今年以来欧盟等国家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和其它农产品加强了检验检疫,我省农产品出口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肉食产品中的激素含量,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放心”产品,是龙头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喜阳集团从创立开始就将目标锁定在国际市场,推行了HACCP保证体系和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其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美国FDA与欧共体相关标准。所培育的原料基地也将“无公害”、“绿色”作为产品生产的重要标准。正因为这一点,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走上了绿色通道,使企业获得了成功发展。

四、几个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对全省而言带动能力不强
    由于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范围也就小,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有重要作用,但毕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湖南60家省级龙头企业的资产总额为250亿元,年销售收入152亿元;而河南的春都、郑荣、双汇三家肉食加工企业年产值就达130亿元,比湖南60家龙头企业的总和差不了多少。全省60家龙头企业目前仅连接基地1023万亩,辐射连接农户480万户(其中直接带动262万户);而山东诸城大龙公司一家就带动100多万个农户、7000多个商品鸡养殖场,肉鸡出口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湖南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和全省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什么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就更小了。个别企业甚至几年没有加工生产或销售农产品了,虽然有客观原因,但就其带动作用而言,几乎为零。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
    如我省生猪出栏数量全国第二,而生猪的加工转化率仅1%,低于全国5%的平均水平。10多家畜牧重点龙头企业也大多是卖初级产品。猪肉制品大部分是分割肉和腊味制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虽有火腿肠,但所占的比重很小。湘莲的加工基本仍停留于去壳、通心的水平上,只有极少量的加工成莲蓉、湘莲饮料、莲心合片、莲心茶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蔬菜加工仅仅是少量的净菜,大部分还只是筐装、袋提、草绳捆。湖南油茶产量全国第一、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五,很有开发潜力,但6家重点油脂企业至今没有一家进行精深加工生产。
(三)精品名牌意识有待加强
    如湘莲是湖南的一大特色产品,但多年来没有一个湘莲加工、购销户给湘莲注册,树立自己的品牌,致使外地品质差的莲子能够在市场上鱼目混珠,甚至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湘乡市19家皮革生产企业仅2家有自己的品牌。
(四)经营环境不够宽松
    一是缺少优惠政策。农产品进城的工商费、卫生费、市场管理费、税收以及农产品运输车辆过桥、过路费等费税负担仍然偏重。二是收费、罚款、摊派项目多、数额大,企业难招架,而收费者,都有“理由、条文和法律”,“灵活性”太大,操作中容易走样。个别部门打着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幌子,实则搞硬性摊派,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三是过境关卡多,有些地方和部门名则“执法或执行政策”为幌子,实则“索、拿、卡、要”,在成品外运过程中,每年都遇到过多起官司与纠纷,有时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有时县内运输环境解决了,难保县外运输环境不出问题。四是融资困难。不少企业(大户)反映,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有较强的季节性,旺季和淡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悬殊。当旺季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他们自己一般都拿不出那么多,想到银信部门贷款又缺少抵押物,也难以找到担保单位。
(五)“外向”市场开拓不够,“内需”市场份额也很小
    60家龙头企业年创汇仅3.9亿美元。大部分企业局限于本地市场。

五、对策建议

    近几年来,全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特别是入世后,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全省的龙头企业还显得势单力薄,难以抵御国际上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巨大冲击。因此,亟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龙头企业成为湖南农产品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成为农村工业发展的排头兵。
(一)要高起点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规划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湖南的资源优势。湖南的农产品生产是有一定优势的,粮、猪、禽、蛋、油、茶、果、蔬、淡水鱼和楠竹资源都很丰富,从产品产量在全国的排位来看,粮食第5位(其中稻谷第1位),出栏肉猪第2位,猪牛羊肉第3位,烤烟第4位,茶叶、油菜籽第5位,柑桔第3位。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资源条件,立足于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其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突出的特征表现为直接粮食消费减少的同时,对加工产品提出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将逐步增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对加工品消费的比例还很低。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潜力很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因此湖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食品工业和竹木材加工方面。要把食品工业和竹木加工发展成为几个大的产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机械制造、包装、运输和餐饮等多个行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拓展就业领域,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要通过提高食品工业素质和发展水平,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产品加工发展要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湖南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防止新的雷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要与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
(二)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兼并、股份制改造、横向联合等手段,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
    比如我省是油料大省,油菜籽产量在全国排第五,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不少,但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长沙等大城市居民消费的大多是“金龙鱼”。又如我省是个柑橘大省,柑橘产量在全国排第三位,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有几十家,但加工能力只有3万吨,分布在永州、邵阳、自治州、常德等地。加工能力最大的是永州市湘南罐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能力也只有1万吨。如果把它们联合起来,建成一个大的柑橘加工集团,就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带动力。肉类、蔬菜等其他大宗农产品的加工,都可以采取组建集团的形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体制改革。尚未上市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按《公司法》规范转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这样做,既有利于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又可拓宽筹资渠道,还可以吸收农户、基地和其他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单位入股,形成共同利益纽带,强化龙头企业的基础。同类生产企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联合联络机制,防止恶性竞争。
(三)龙头企业自身要加强经营管理,拓市场,创名牌
    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上又要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从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看,作为龙头企业对象予以培育、扶持的企业,都需要过经营管理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为龙头。一是要善于搞好市场经营。要放眼全国、全球市场,从国际国内同行业竞争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来确定经营发展方向、目标。要善于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开拓国内外市场。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地区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素质。要建立健全食品工业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尤其要注意从食品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业产品。二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搞好内部的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同时,要从建立共同利益机制出发,搞好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的管理。要通过管理出效益,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加强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
    当前,湖南农产品品种结构与现代农产品加工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几个大宗农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真正能够拿出来用作精深加工的并不多。如湖南的稻谷产量全国第一,年产2400万吨左右,但优质品仅30%左右,要进行粮食深加工,就需要优质稻米。粮食加工企业要注意培育自己的优质稻米基地,因为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饲料用粮逐年增加,一些粮食企业越来越难收到粮食。又如柑橘年产150万吨左右,但由于含糖量低、酸度大、风味差,适合加工的不多。有些龙头企业的加工原料还要从省外、国外购进。因此,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条件的话,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五)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要瞄准市场需求,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同时企业还要创出自己的知名品牌,以品牌来拓展市场;并围绕自己产品的销售,建立自己的产品宣传、营销网络,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六)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各级要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的座谈会或表彰会。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要时刻注重经济发展环境的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要确立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并挂牌予以保护,同时要着手试行并逐步健全推广“绿色110”制度;要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大户)公布报警电话及责任人姓名,实行重点保护。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偷、扒、抢、盗和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加强对“三乱”的治理。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民不敢放手调整结构发展生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社会治安缺乏信心。
(七)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各地认定的龙头企业,可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农村特产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专项贷款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其他银行也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商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要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利用债券、股票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要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发展“三资”企业龙头。对重点龙头企业要鼓励实行工贸、农贸、技贸结合,并赋予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优先安排出口配额。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承办:农调队
执笔:刘顺国 周杰韩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